劉秀君
(建昌縣藥王廟鎮農業技術推廣站,遼寧 建昌 125300)
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產量與品種、種植形式、種植密度、水肥管理和病蟲防治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和生產條件的變化,我們通過多年的試驗,結果發現稀植對提高大豆產量有明顯效果。稀植就是將原來的每畝保苗株數減少1/2,而產量大約增加一倍,達到這個目標的關鍵是地力和品種,即品種+地力+稀植等于高產。
省種子,省人工,省勞力,群體較稀,光照較強,植株吸收光照均勻,不會造成植株底部沒有莢,尖部莢癟,中間莢少現象。
選擇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種,是大豆優質高產的前提條件。一般要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生產水平和品種的生態類型選擇生育期適宜、抗逆性較強的優良品種,且分枝較多,植株繁茂,花期較長,結莢率較高,耐肥耐水,稈較強不易倒,高光效,增產潛力大。
稀植栽培的大豆植株根系比較發達,吸收肥水能力較強,要選擇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水肥條件好的地塊,上茬最好種馬鈴薯、玉米、小麥等,盡量避免重茬,前茬不適宜種向日葵。最好在秋天深松整地起壟,深松能有效改善土壤環境,熟化土壤,蓄水保墑,提高肥力,同時也能減輕病蟲和雜草的危害,從而保障苗全苗壯。一般在起壟前每畝施農家肥1900公斤左右、磷肥14公斤左右,最好施鈣鎂磷肥。播種時每畝深施復合肥19公斤左右。
選無病蟲、大小均勻飽滿的種子,一般在5厘米地溫穩定于6℃以上時播種。播種期一般在5月上旬,選擇地力好、肥水充足的地塊,壟距67厘米,株距10厘米,每畝用種子3~4公斤,保苗1萬株,中等肥力地塊壟距67厘米,株距8厘米,每畝用種子4~5公斤,畝保苗1.3萬株。每穴播種子2粒,覆土2~3厘米,埋嚴踩實,有利于保水保墑。
化學除草,在大豆播種后出苗前每畝用50%乙草胺乳油100克對水噴灑地面,苗出齊后及時間苗,如果間晚了,會出現苗欺苗、互相爭光照爭養分的現象。大豆稀植栽培要進行3~4次中耕,以提高地面溫度、積蓄水分,促進大豆根系生長和根瘤菌固氮作用,生育中期要進行人工拔草一次,葉面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葉面追肥次數越多,增產效果越明顯,如果有病蟲害發生時,可同時配合防治病蟲害。第一次追肥要在盛花期進行,結莢期進行第二次追肥,第三次葉面追肥在鼓粒期,以促進早熟,增加粒重。
田間的大豆有75%落葉時即可收獲,收割后可在田間晾一晾,也可直接運回上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