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
(鳳城市農機監理所,遼寧 鳳城 118100)
水稻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發展水稻產業,對確保糧食和水稻加工業有重要意義。自21世紀以來,我國水稻種植面積相對穩定,年播種面積3000萬公頃左右,年產稻谷2億余噸,糧食產量相對穩定。但我國人均耕地少,地力中等偏下,平均單產相對較低,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農民種地不掙錢,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紛紛走出打工,農村留守的絕大多數是60歲以上老人和學齡兒童,他們對新品種、新技術認識不夠,農業投入不足,一些新品種、新技術不能得到及時推廣應用,使水稻生產停滯不前。再加上我國水稻生產仍采用傳統耕作,生產規模小,技術弱,單位面積勞動生產力成本高,化肥、種子等生產資料價格高,肥料利用率較低,農業生產成本較大。水稻加工業不發達,水稻商品性差,農藥殘留多,水稻價格終未上升,嚴重影響農民種植積極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水稻在糧食生產和加工銷售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國水稻生產還是以普通水稻為主,食用和加工銷售共用同一品種,高產水稻、特色水稻等專用型品種少,缺少抗旱、耐密、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高產專用品種。特別是一些綠色有機特色水稻,由于口感好,適口性強,營養豐富,人們需求越來越多,但我國種植的少,不能滿足人們需求。另外,還有將不同水稻品種混種、混收現象,影響水稻品質一致性。由于農民只關心產量高低,選購品種時,通常只選一些生育期較長的水稻品種,我國無霜期(140天)相對較短,會使一些品種不能正常成熟,收獲時水稻含水量高,又無良好的降水條件,儲藏時極易發霉變質,嚴重影響水稻商品品質,賣不上好價錢。
目前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化肥的施用量較高,而磷、鉀肥和微量元素肥卻較少使用。主要原因是當前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都出去打工,留守農村的都是60~70多歲的老人,沒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生產上,產稻田比重較高,約占稻田總面積的2/3,過去只追求產量,忽視水稻質量和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長期大量使用化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日趨顯現,對土壤的掠奪性利用導致地力失調,給我國水稻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帶來威脅。因此,提高耕地質量,推行用地與養地結合,實現水稻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的生產方式是保障我國水稻生產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應從根本上提高認識,增加科研、技術、推廣投入,創建并擴大科研推廣隊伍。實行水稻生產多方向指導,針對水稻生產,著重當前和今后生產上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提出技術指導意見,通過抓中產區、促高產區、帶低產區,促進我國水稻全面增產豐收。
區域化布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內容,區域化布局是合理利用環境資源,充分發揮品種增產潛力,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如何布局水稻品種,怎樣布局才能合理化,是水稻生產的一項重要內容。水稻在我國布局很廣,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要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耕作制度、灌溉條件、土壤肥力、農業技術水平以及當地農作物品種的栽培歷史和現狀,因地制宜選購品種,實行水稻品種集中連片種植,無霜期長的地方,可選生育期較長的品種,充分利用光熱資源,達到高產目的。無霜期短的地方,要安排一些生育期相對較短的品種,以保證水稻安全成熟,降低水分,提高商品品質,促進糧食增產。
選用和推廣良種,是農業增產中最受歡迎的一項措施。這是實現農業增產增效的一項最經濟、簡便、有效的途徑,但是任何良種都有一定的適應范圍和生長規律,并且配合良好的栽培技術,才能增產增收。以水稻主導品種和現有關鍵技術的集成推廣為支撐,以財政補貼與良種掛鉤試點和高產創建活動為切入點,強化政策投入和“五統一”服務,推進規?;N植、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產業化經營,努力構建布局合理、特點鮮明、效益顯著的水稻優勢產區,充分發揮示范區在水稻產業提升行動中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實現單產、質量、品牌、效益全面提升,促進水稻增產、農民增收和稻米市場競爭力增強,促進水稻產業的快速發展。
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想繼續發展我國水稻產業,就須加速其產業化進程,提高經濟效益,確立水稻作為優質食糧主導地位。首先須建立大規模的水稻加工企業,加快水稻加工業布局調整,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進步為支撐,突出重點,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形式,構建一批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和企業集團,提高產品開發潛力。同時建立水稻加工業體系,實現水稻加工升值,提高水稻生產的經濟效益??山梃b其他水稻加工業發達地區的經驗,積極引進資金、設備、技術和人才,實現水稻產品深加工,促進水稻轉化增值,從而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