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一則《網易博客網站關停、遷移的公告》,讓無數博客寫作者唏噓不已。《公告》提示,網易博客從2018年11月30日零點起正式停止運營,用戶將無法登錄網站。有媒體給出了“博客時代落幕”的觀點。
和網易博客命運相類似的是網易論壇,作為網易最具標志性的臉面之一,2016年10月,網易論壇的關停對用戶造成的情懷沖擊,要遠遠大于這次網易博客關停。早在十年之前,博客就已經有了被淘汰的趨勢。
互聯網的中心服務,本質上就是圍繞著平臺不斷地更迭而展開的,從論壇到博客,從微博到公眾號,網民的網上社交活動一直在不斷轉移陣地,哪怕是如日中天的公眾號,現在也擔心某一天會突然被別的平臺與服務取代。因此,對待論壇、博客的倒閉,大多數用戶是沒有時間感傷的,因為有更新、更好的平臺,可以供他們學習交友、表達心情、打發時間。
對于中國網民來說,博客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有劃時代的意義。現在的公號文寫作與自媒體寫作,是延續著博客風格進行的。而相對于此前的論壇寫作,博客因為涵蓋了學者、作家、明星、商人、官員、普通人等所有群體,而盡顯無差別寫作的魅力。在進入公號文與自媒體寫作時代之后,雖然“標題黨”與口水文章成為主流,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堅持博客時代養成的寫作精神,爭取在互聯網上留下值得被時間銘記的文字。
博客風行一時,不僅因為這個平臺滿足了網民的表達欲,更在于它成為了全國的話題誕生地,從博客獲取第一手消息并進行進一步報道,成為博客時代紙媒最常見的操作手段。韓寒與白燁之爭,胡戈《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引發的惡搞潮,“雷人、山寨、打醬油、躲貓貓、壓力山大”等流行語,博客都進行了忠實的記錄與廣泛的傳播。在微博式“圍觀”走紅之前,博客其實已經悄無聲息地影響社會,因為博客所帶來新的傳播與交流方式,讓網友真正意識到了信息透明與公共表達的好處。
網易博客關停,博客中國早就沒了音訊,諸多博客平臺湮沒于比特海中,只剩下新浪博客這一面旗幟,還有一批那些迄今為止還在默默更新的博客作者們。屬于博客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無所謂落幕不落幕一說。如今寫作博客的人越來越少,很多人已經沒有動力去博客記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快節奏短視頻式的消遣方式。比起一家博客平臺關閉,更值得思考的,是我們的互聯網寫作,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摘自《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