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及其毗鄰地區的開發歷史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現有居民為客家人。保護區曾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也是閩西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12月7日,為響應中國文聯開展“扎根生活沃土,服務基層群眾”主題實踐活動的號召,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一批特殊游客——來自海峽攝影學校創作提高班的老師及學員,他們扛著長槍短炮,用鏡頭記錄寶山之神奇。在海峽攝影學校創作提高班班主任、上邦國際攝影俱樂部副主席王世民老師的帶領下,40多名采風成員應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紫金銅業有限公司之邀,開始了為期3天的系列采風活動。
留與子孫后代的凈土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是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亞熱帶南緣,氣候具有從中亞熱帶向南亞熱帶過渡的特點,是福建三大水系閩江、汀江、九龍江的發源地,被稱為“八閩母親山”。由于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獨特,不僅形成龍巖中心城市冬暖夏涼的優越氣候,有閩西“天然空調”之稱,而且是閩西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薈萃許多珍貴的生物物種和新種,被中外生態學專家譽為“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野生動物避難所”、“生物物種基因庫”。尤其是經過中外專家調查論證,被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列在世界十大瀕危物種之首、我國特有的華南虎,仍在這里生存繁衍,被專家確認為是“華南虎現存數量最多、活動最頻繁的區域”,被稱作是“華南虎的故鄉”、“華南虎最理想的棲息地”。
由于梅花山地理位置相對隔離,歷史上人為干擾破壞極少,因此森林大部份呈原始狀態,是福建為數不多的生態保護相對完整的區域,是閩西地區天然林最集中的地區,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享有較高聲譽。梅花山因生態保護完整,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被列為具有國際意義的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中國優先保護生態系統名錄”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優先保護區”。保護區自成立以來,已接待前來考察的外國專家十余批,他們在考察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后,對梅花山的生態環境大加欣賞,稱梅花山是“自然保護的杰出典范”和“留與子孫后代的凈土”。
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層林迭翠、綠海無邊。屬于福建閩西南地區形成的一個獨立完整的大斷塊的核心地帶,猶如一顆綠色明珠鑲嵌在北回歸線上,被專家、學者譽為“北回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
保護區是閩西玳瑁山的主體部分,歷經多次構造運動,燕山運動導致大規模的花崗巖侵入,斷裂構造的發育,使地形被切割破碎。溝谷縱橫,起伏較大,河谷深切,形成較多的險峻和埠截壁。
此外,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內森林景觀極為豐富,植物種類起源古老,中國特有種類多,有全省最大面積的萬畝大徑級杉木林,梅花山青岡林、紅豆杉林、柳杉林等,各木古樹、珍惜植物遍布;自然景觀奇特,擁有許多的地貌景觀和水文奇觀,是開展生態旅游的勝地。
生物資源基因庫
梅花山的地理位置、森林生態、自然環境具有相對獨立性,其大面積的森林資源是各種生物的保護傘、避難所,區內生物資源豐富奇特,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天然的基因庫,是生物科學研究的理想基地。
梅花山保護區植物區系成份復雜,植被區系具有中亞熱帶南緣向南亞熱帶過渡的特點,組成典型的亞熱帶森林植被,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葉林,針、闊、竹混交林,竹林,亞熱帶山地灌叢。屬東洋界的中印亞界偏中北地帶,具有向古北界的中亞過渡性,蘊藏棲息著豐富的野生動物,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有華南虎,金錢豹、云豹、金貓、黑鹿、梅花鹿等42種珍稀動物和金斑啄鳳蝶,詹彩臂金龜等珍稀昆蟲。
華南虎的故鄉
1990年,我國和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合作,在閩、粵、湘、贛四省開展華南虎資源調查,在梅花山調查時取得重大突破,以確切的證據和事實證實華南虎仍在梅花山生存繁衍,受到國內外專家的肯定和關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專家稱梅花山是“華南虎現存數量最多、活動最頻繁的區域”。梅花山還被認為是華南虎最理想棲息地。
華南虎是我國特有虎種,是中華民族高尚、勇猛、威武的象征。但由于歷史原因,華南虎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棲息空間逐步縮小,現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據統計,全國華南虎(野外華南虎和動物園籠養)總數不超過一百只,比之大熊貓更為稀少,更為珍貴。華南虎拯救工程是我國三大野生動物(大熊貓、朱鹮、華南虎)拯救工程之一。目前我國正把華南虎拯救工程擺上議事日程。于1998年建成華南虎繁育研究中心,籌建中國龍巖梅花山華南虎園,為保護閩西典型的生態環境和世界最瀕危物種作出貢獻!
閩西的天然“空調”
梅花山是閩西地區良好的生態源。由于森林茂密,地表覆蓋良好,成為閩西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據測算,每年可涵蓄降水20933.3萬方,每年釋放氧氣4.3萬噸,集落粉塵50多萬噸;減少地表侵蝕量500多萬方。因此,梅花山也是閩西地區一巨型的空氣凈化器和新鮮空氣制造廠。
梅花山由于山體高大及所處的特定地理位置,形成了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山地氣候,因離海洋較近,常受到東南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加上西北和東南有武夷山脈和博平嶺作天然屏障,對寒流南下和海洋暖濕氣候入侵起阻擋和截留作用,形成龍巖中心城市冬暖夏涼,氣溫、濕度較為穩定的特點。
梅花山的存在不僅對龍巖中心城市氣候調節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且對鄰近地區的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由于山體對冷空氣的屏障作用,使處于梅花山東南側的雁石溪谷地、永定河谷地及南側的黃潭河谷地、汀江谷地成為整個閩西地區熱量最豐富的地方。
紫金礦山的金色名片
紫金山位于上杭縣城北,有文描述,“怪石嶙峋,聳峙天表,杭川第一名勝”。紫金山五峰峻峭,旭日含輝,夕陽倒映,色紫若金,故名紫金山。
據記載,唐末宋初,上杭紫金山下鐘寮場主要是鐘姓人居住的村落,已經有相當規模的村民在紫金山上采金,使用的是傳統的河砂中淘金的方法。北宋欽差、礦業家郭福安受朝廷敕命,攜帶家眷,率領百名技師、技工,及當時最好的技術裝備與充足經費,來到上杭鐘寮場,開采紫金山金銅礦,每年向朝廷交納近200兩貢金和大量純銅。后因中原戰亂,無法返回,便帶領家人在現上杭城址開基,取名“郭坊村”,世代相傳,故有“未有上杭城,先有郭坊村”之說。
據《郭氏源流譜》《上杭縣志》等資料記載,郭福安在杭開基后,生二子,裔孫近五十萬人。后裔有遷居江西、四川、兩廣和港澳臺以及東南亞、美州等地。據有史可查的明代以后文武進士、舉人、知縣、御史等郭福安后裔達700多人之眾。近代文學名人郭沫若也是上杭城開基始祖郭福安的后裔。
北宋期間由于中原客家不斷南遷,南來北往不同姓氏的客家人,在郭坊村留了下來,安居樂業。隨著人口的集聚,郭坊村也逐漸成為了經濟文化中心。在郭福安開發郭坊村百年后,縣治(城)由鐘寮場遷至郭坊村,就是現在的上杭縣城。
紫金山頂的“龍井”,為上杭城十大景點之一,是當年開采金礦的遺跡,為后來全面開采紫金山金銅礦提供了寶貴的歷史依據。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上杭縣礦產公司在紫金山初期開采時,發現了無數個古礦洞和溶煉爐遺跡。這些遺跡大部分是北宋時期郭福安率部開發紫金山時留下的,郭福安可謂是紫金礦業的先人,一位古代杰出的礦業家、冶金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