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內蒙古庫都爾林業局 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2150)
沙棘(Hippophhae rhamnoides L.)為胡頹子科多年生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其分布范圍較廣。扦插繁育因其勞動強度小、繁育成本低受到各地一致推崇。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近年對沙棘的開發利用愈加關注,扦插繁殖不僅能把母體優良特性繼承與遺傳給后代,而且扦插苗比實生苗生長快、結實早和產量高。
采用堆肥的方法,利用研制的功能菌株發酵制備生物有機肥。以牛糞、枯枝落葉、干草、麥稈、食用菌廢棄菌袋粉碎后為發酵原料,進行好氧發酵,作為有機肥料生產的添加原料。按一定比例(3∶1∶1∶1∶1)添加一定量粒度≤2 mm的有機肥發酵菌種,通過機械攪拌混配均勻,在室溫條件下堆腐,自然發酵3~5個月后,干燥至游離水≤20%,定量裝袋封口,即為有機肥料成品。由于大興安嶺林區無霜期短,有效積溫低,此工序應在確定扦插的上一年完成。育苗生產中根據扦插苗實際生長情況,可在生物菌肥中依照需要添加少量無機肥(如氮、磷、鉀等)。
通過研究,針對大興安嶺林區氣候特點,對沙棘嫩枝扦插基質土中分別添加細沙+生物有機肥+煤灰+碎石和無生物有機肥,進行對照試驗,選擇容器扦插和普通插床進行扦插。普通插床基質為細沙+煤灰+碎石+生物有機肥,比例為3∶1.5∶1∶0.5;容器育苗基質主要成分是細沙和生物有機肥以2∶1的比例混配,然后進行容器的基質裝填作業,扦插前1~2 d用多菌靈800~1 000倍液噴淋基質殺菌,扦插前用清水洗去,并澆透基質。
苗床可為條狀,長與大棚基本同等,高50 cm,寬1.2 m,普通插床床底鋪25 cm厚煤灰,灰上覆10 cm厚土,土上覆15 cm細沙,苗床周圍用磚圍起來。摟平,去除雜質,容器育苗扦插過程是將插穗插在容器里,容器杯直接擺放在苗床上。苗床在扦插前1周必須消毒,并在扦插前1 d澆透水,1周后根據濕度情況確定是否澆水以及水量大小。
4.1 穗條選擇與采集。一般地區在5月開始采集穗條,但大興安嶺林區要把時間推遲到7月初進行采集。選擇成齡樹當年生的健壯無病蟲害的綠枝,枝條直徑4~7 mm,剪成10~15 cm長的枝條,從母樹上剪取半木質化插條,采集時要頂部保留3~5個葉片,有利于促進光合作用,切面成45°斜面,采穗時應使切面平滑無損傷,采后用塑料薄膜包裹。
4.2 插穗消毒及生根處理。插穗在扦插前用0.3%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0 min進行消毒,然后用清水沖洗,高錳酸鉀可促進氧化作用,增強插條的呼吸作用,加速生根,并且有殺菌消毒作用,防止切口腐爛,一般用0.1%濃度即可。
4.3 扦插。將剪切好的插穗基部用生根劑處理,即將插穗基部3~4 cm浸泡于150 mg/L的IBA(吲哚丁酸)溶液,或50 mg/L的NAA(萘乙酸)溶液中,時間分別為2 h和12~18 h,吲哚丁酸效果較好,但目前國內較缺。萘乙酸普遍使用,效果很好,一般配成50~200 mg/kg,處理嫩枝稀些,水劑可浸泡基部5 h左右,或0.02%高濃度蘸一下即可扦插。經試驗得知,采用粉粘劑(滑石粉50 g,萘乙酸1 g),隨蘸隨插效果好,生根快而均勻,且枝條不易腐爛,已推廣采用。
沙棘嫩枝扦插后,一般需要20~40 d才能生根,生根培養期間的水分管理非常重要。而大興安嶺林區的7月份相較于其他地區晝夜溫差要大,由于插穗嫩,水分供應不足會使插穗失水枯萎,過濕又容易引起病害和腐爛,降低生根率,因此,人為控制溫濕度及光照很重要。
5.1 溫度。溫度對插枝生根的快慢起重要的作用,要求控制在26℃~32℃,溫度過高時必須及時打開部分塑料薄膜通風降溫。
5.2 濕度。扦插初期普通床噴霧通常3周為宜,容器苗2周為宜。濕度控制在70%~80%,根據實際溫度控制噴水時間與噴水量,2周以后適當延長間接噴霧時間,普遍生根后再次控水。容器苗生根后,每日早晚各噴水1次,午間高溫時增噴1~2次降溫水。控制水分有利于空氣斷根,促進根系生長,8 d左右開始生根,12~15 d大量生根,大量生根后3 d可打開大棚的部分棚頂,逐漸減少噴霧,以保持插枝不枯萎。
在扦插后要適當遮陰,提高空氣濕度,有利插枝生長。扦插結束后,床面用500倍多靈菌或800倍百菌清全面滅菌1次,以后每7 d滅菌1次。在使用生物菌肥的基礎上適當噴施0.2%磷酸二氫鉀和0.3%的尿素溶液3~4次,插后15~20 d噴施1次史丹利(氮、磷、鉀)水溶性復合肥,增強光合作用和促進生長,及時除草和松土。
插條一般在扦插后20~40 d開始生根,在大興安嶺林區要在50 d左右生根,生根后20~30 d就可移栽培育幼苗。移栽最好選擇在陰天或晴天的早晨、傍晚進行。生根20~30 d后幼苗的根長約10 cm,在扦插床內已相互交錯,起苗時不可用力太猛,以免扯斷根系。若扦插苗床內基質干燥,應先澆透水,待土壤疏松后再起苗。幼苗移栽最好是隨起隨栽,盡量縮短根部暴露的時間。栽植時要讓幼苗根系舒展,嚴防“窩根”,影響根系生長,后填土壓實,栽植深度以略高于在扦插床時的土痕為宜,并澆足定根水,以提高成活率。移植苗的株行距為15 cm×20 cm。栽植結束后宜用松針、松皮粉或雜草覆蓋地面,既可保水、減少雜草,又能防止因大雨擊打導致土壤板結。
本研究從大興安嶺林區沙棘嫩枝扦插基質配方入手,研究了內蒙古北緯50°左右林區沙棘嫩枝扦插及繁育技術。采取科學的手段,確保嫩枝扦插成活率達96%,造林成活率達95.5%,解決了內蒙古高林區沙棘嫩枝扦插及繁育技術難題,為沙棘林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在大興安嶺林區,通過沙棘嫩枝扦插技術,合理配置沙棘雌雄株7∶1的比例,加大沙棘結實量,實現沙棘的速生豐產。沙棘能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大興安嶺林區可利用荒山荒地、農林草交際地、干旱陽坡、采伐跡地等山地發展沙棘。沙棘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天然野生藥食同源植物,它具有保護生態環境、恢復森林植被的作用,其生態效益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