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親
(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1.1 概況。南充市西充縣雙龍橋村距西充縣城7 km,管轄11個自然社,形成5個連片社,共370戶,戶籍人口為1198人。近年來該村通過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有機引領,突出產村相融,著力打造前庭后院、自然生態的“微田園”新村,建成川東北特色民居130戶和新農村綜合體1個。雙龍橋新村是一座集現代農業、新村建設、鄉村旅游、配套改革“四位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示范村,2013年成功躋身入“全國1 000個美麗鄉村”;2015年又被評為“國家級宜居村”。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依然保留原有的住宅,形成了新村舊村二元格局。
1.2 農業經濟發展。雙龍橋村地勢平坦、水源充足、空氣清新、森林覆蓋率高達45%,有著發展現代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伴隨著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發展,開始著力發展有機食品。雙龍橋村在2010年引進臺資,全村的4 000余畝土地整體流轉,依托臺資集中打造特色農業、生態有機農業、休閑觀光農業,采取“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專合組織、業主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成功探索了“三加兩保底”、“兩統兩返”、“五方聯動”等利益聯結機制,促進了農民增收。圍繞鄉村旅游,村民自主發展起了農家樂、鄉村民宿42戶,80%的村民當上了產業工人、老板和服務員,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4 730元提高至上萬元。該村打造以花卉、蔬果、養殖為主的特色產業,著力突出一帶、一環、一核、四區的建設主題,以有機農業體驗和特色鄉韻觀光旅游的農旅合一方式促進一三產業互動,成功探索出“有機產業+觀光體驗+農家休閑”的產業化模式。
1.3 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事業。雙龍橋村在道路基礎設施上,完成了與國道212線相連的1.3 km主景觀大道、15 km環山旅游觀光道路、5 km園區產業道路,實現11個社村道路全覆蓋。按照“五到戶、四配套”的要求,加強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性基礎設施建設。雙龍橋村完善配套生產設施:一是實施“田網、路網、渠網、電網”四網配套工程,完成土地調形1 600畝,整治河道3.6 km,新建渠系8.6 km、蓄水池12口、山坪塘2座。二是完善配套生活設施,建成1 300 m2的村級“1+N”公共服務中心,全面配套自助銀行、村計生衛生站、農家超市、留守兒童之家,建立開放式便民服務中心,推行大廳“一站式”服務,讓農村居民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三是完善配套文化設施,安裝農民健身和休閑娛樂設施20余臺(套),配置農家書屋和農民活動中心,成立了川劇演唱隊,群眾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1.4 民主發展狀況。雙龍橋村是省級民主法治建設示范村。村兩委在上級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有序開展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推行“五議五公開一監督”,對新農村建設規劃、集體資產資金的經營使用、農村重大扶貧款項等嚴格按照“黨員或村民建議—村黨支部會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的辦事流程集體協商。建立健全議事工作、民主監督、責任追究等8項規章制度。嚴格推行“三務”公開,將村民普遍關注的惠民資金、社會保障等全部納入公開范圍,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制定完善新村管理“村規民約”18條,采取快板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學習、戶戶一冊,收到了很好效果,村民一致遵守維護。全面開展普法學法,以路牌引導宣傳法制典型案例,開辦法制夜校,邀請法律顧問、律師進行法制講座,不斷增強村民遵紀守法意識,依法承擔社會責任。從成立民事糾紛調解委員會、依法治理辦、綜治站以來,積極化解矛盾糾紛30余件,依法打擊違法行為,維護了集體和村民個人的合法權益。為了筑牢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建設長效機制,村兩委拿出一定經費與縣、鎮每年定期開展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孝星等評選活動,并公示表揚,增強村民的榮譽感,提升了村民在民主法治、文明新村創建中的參與意識。
2.1 啟示。雙龍橋村以其地理環境優勢,引進企業,培育特色產業,發展有機循環農業,構建了“以產代村、產村相融、農旅結合、新產新業”的鄉村發展格局,帶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讓村民靠土地流轉和入股分紅,以及在村附近就業,再加上旅游收入鼓起了腰包。與此同時,村務管理也逐漸完善,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本著“自主、自籌、自建、自管”的原則,踴躍投身美好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一是政府支持,在政府政策領導和資金的支持下,農村才能成功引進企業,迅速發展。二是村兩委班子年輕化、知識化,凝聚力、號召力和服務群眾的能力非常強。三是農業經濟發展,根據農村地理環境的條件因地制宜培育當地特色產業,迎合市場需求,著力打造農業產業一體化。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政府支持、村兩委強有力的工作能力和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
2.2 發展困境。在雙龍橋村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舊兩村融合、村民如何持續增收、農村空心化等問題。由于土地流轉和產業規劃采取的是協商和自愿原則,一部分村民集體異地搬遷至新農村,然而還有2/3的村民仍然留在原居住地,很明顯新村的基礎設施和環境管理比老村完善、整潔,這造成了新舊兩村環境綜合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困境。在起初引進企業、做產業規劃和打造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的規劃時,政府起主導作用,并帶動了企業活力和產業發展,完善了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如今雙龍橋村只完成了游客街和居民A區的建設,而其他規劃被擱置。留村人口中,60歲以上的村民約280人,14歲以下的小孩約140人,剩下約700人中具有勞動力的村民2/3外出打工,1/3的年輕人在家經營農家樂、茶館、餐館等,并且都是初高中文化水平。絕大多數村民在鎮上買了住房,孩子也都是在鎮上學,村里只有1個幼兒園。村里人口大量流失,造成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留村的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租金、在村企業做臨時工等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企業入股和長期工人是少數,因此如何增加村民的收入是該村的一個重要問題。
3.1 加強政府引導作用。政府在推動新農村建設中應起到“政府搭臺,眾人唱戲”的引導作用。加強政策引導、產業規劃、人才引進、資金投入,規范企業、村民、合作組織之間的合作行為。在前期雙龍橋村產業規劃和發展中,政府起主導作用,以財政資金為主扶持和投資該村有機循環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但是政府重投入,輕產出,導致現如今全村的發展規劃只進行一半左右。所以政府應該轉變角色,作為引領搭橋者,激發廣大合作社和農戶的積極性,建立規范管理的合作社組織和完善的土地供給制度,增強農民對土地流轉的信心和發展特色有機循環農業的積極性。同時出臺具有一整套體系和規劃的土地流轉政策,做好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及資金支持,做到正確引導和激發企業、合作社、農民的積極性。
3.2 著力打造“一村一品”。雙龍橋村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應著力打造屬于本村的“一村一品”。抓住一帶一路發展的機遇,采用科技農業的方式,根據本村的產業特色和市場需求,著重打造一個高質量、綠色有機、迎合市場的特色產品。現如今雙龍橋村的特色有機循環農業是屬于臺灣農牧有限公司,而雙龍橋村本地有機循環產業幾乎沒有,有的只是小家小戶的小型水果棚和蔬菜棚,那只是一種供少數游人采摘的零售方式。因此,可以憑借雙龍橋村在全國有名的有機特色循環農業,發展屬于本村的特色產品,打造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的發展鏈條。比如說,當地特色的二荊條辣醬,可以在本地生產有機綠色的二荊條,并且在本地修建食品加工廠,組織農民加工二荊條,將生產和包裝好的二荊條辣醬推銷至全國各地。有機特色產業鏈條化發展有助于“一村一品”的打造和發展。
3.3 擴大村兩委的自主權和培養新型農民。村兩委在新農村建設中起到的是組織和帶領全村發展的作用。擴大村兩委的自主權有利于帶動村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轉變農民固守一家一戶的土地種植舊觀念,培養他們成為有素質、會農業生產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利用農村空心化的現象,將土地有效流轉,科學合理的利用集體土地打造屬于雙龍橋村的特色產業鏈,轉變小農的耕作方式和觀念。隨著政府引導、“一村一品”的打造、新型農民的培養,雙龍橋村新舊兩村的二元化矛盾也將逐漸解決。新農村建設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激發村民的自主性和積極參與性,創建具有可持續增收的產業,這樣新農村建設才會更加完善和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