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和
(洋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陜西 洋縣 723300)
發展設施蔬菜是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也是穩定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業增效的有效途徑,多年來省、市、縣各級政府也將其作為一個增加農民收入、拓寬農民就業渠道的重要產業來抓。洋縣自1996年把蔬菜作為支柱產業發展以來,已經有22年的蔬菜生產經歷,蔬菜生產無論是從種植方式、種植模式、新品種應用還是蔬菜包裝、儲藏、銷售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為洋縣縣域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1 自然環境優越,適宜發展優質設施蔬菜。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端,北靠秦嶺,南依巴山,漢江由西向東橫貫其中,年平均氣溫14.6℃,日照時數1 825 h,無霜期243 d,≥10℃有效積溫4 796.7℃,年均降水量813.9 mm。生態環境良好,是世界珍禽朱鹮、大熊貓等的棲息地。全縣國土面積3 206平方公里,有耕地65.9萬畝,其中水田23萬畝,旱地38.12萬畝,水澆地4.78萬畝。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3.13%。有效N 83 mg/kg,P2O57 mg/kg,K2O 26 mg/kg,pH 值在6.4~7.5之間。截止目前,全縣已建成通過國家認證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4.75萬畝。符合優質蔬菜生產的要求,具有發展優質設施蔬菜的優越環境條件。
1.2 設施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8年10月底洋縣蔬菜種植突破18.6萬畝,總產60.1萬t,總收入12億元。其中設施蔬菜面積2萬畝,產量4.2萬t,設施蔬菜生產已成為該縣蔬菜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設施形式主要有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竹木(鋼管)結構塑料大棚和小拱棚三種。其中建設日光溫室塑料大棚500座,占地400余畝,塑料大棚6 000余畝,小拱棚5 400余畝。初步形成了108國道沿線的貫溪、龍亭、戚氏、謝村等九個專業蔬菜基地鎮、辦,建立專用菜田8萬畝,發展蔬菜專業村74個,蔬菜生產專業戶2 732戶。穩定形成了以越冬茬西紅柿;春提早、秋延后西紅柿、黃瓜、茄子、青椒;雙膜洋芋,禮品西瓜等為主的大棚精細蔬菜瓜果和大蒜、甘藍、豇豆等露地蔬菜以及夏蘿卜、西洋南瓜等高山夏菜等富含地域特色的種植模式。
1.3 設施形式多樣,種植技術日益提高,新品種不斷應用。洋縣蔬菜栽培設施主要有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和單棟塑料大棚、塑料小拱棚、育苗火炕4種。塑料大棚按材質又分為竹木大棚、鋼竹大棚、輕質水泥骨架大棚、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大棚、鍍鋅鋼管大棚和一般鋼管大棚6種。以竹木大棚和鍍鋅鋼管大棚為主。種植技術方面主要采用了無滴膜(紫光膜)覆蓋、膜下暗灌、科學整枝、綠色無公害栽培、合理輪作、CO2氣肥使用、病蟲綜防、高效栽培模式、新品種選用等先進技術,蔬菜的品質和效益不斷提高。
1.4 設施蔬菜生產效益十分顯著。根據調查,一座日光溫室大棚(0.5畝凈面積)可產西紅柿3 000 kg,2月中旬開始上市,產值可達1.8萬余元,扣除肥料、棚膜、種子、農藥等成本0.3萬元,可獲凈收入1.5萬元;塑料大棚畝產值5 000余元,扣除肥料、棚膜、種子、農藥等成本1000余元外,畝純收入4000余元。露地菜畝均收入2000余元,糧食作物畝均收入1000元,日光溫室大棚、塑料大棚畝收益分別是露地菜收益的7倍和2.5倍,是種糧收益的15倍和5倍。
1.5 蔬菜貯藏加工和銷售體系逐步完善。全縣已建成容量1 200 t果蔬汽調庫1座,可以對蔬菜進行預冷處理及貯藏,建成大型蔬菜批發市場2個和蔬菜銷售市場13個,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中心,銷售網點為支點的營銷網絡,年銷售量36.5萬t,同時強化與西安胡家廟、摩爾等省內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協作關系,進一步暢通銷售渠道,使該縣蔬菜遠銷國內12個省70多個大中城市。
2.1 設施蔬菜工程建設籌資較難。據測算,在洋縣建一棟棚內面積0.8畝的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約需投資2.5萬元,建1畝輕質水泥龍骨架大棚大約需要投資1.2萬元,建1畝鋼管塑料大棚大約需要投資0.6萬元。資金投資大已成為規模化發展的一大瓶頸。
2.2 設施蔬菜種植技術相對落后,勞動力相對缺乏。一方面,許多新菜區農民無種菜習慣,更無技術經驗,種菜效益低,影響了發展設施菜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農村年輕力壯勞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缺乏勞力,制約著設施蔬菜大規模發展。
2.3 龍頭企業和專業協會帶動力不強。在設施蔬菜大發展中,有經濟實力、懂科學管理、會經營的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和大戶是設施蔬菜建設的主力軍,洋縣這樣的企業和組織還處于發展階段,實力較弱,設施建設仍以農戶為主體,企業和協會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2.4 土地流轉不暢。洋縣耕地總量小,全縣人均耕地面積僅1.2畝左右,平川不足1畝,而設施蔬菜建設主要集中在平川9個鄉鎮,農民由于習慣耕作簡單的糧油作物,普遍采用農閑外出務工的“勞工結合”生產方式,對土地流轉懷抵觸情緒,使土地流轉難度加大,嚴重制約了設施蔬菜的規模化發展。
3.1 發展思路。以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為主攻方向,探索發展有機蔬菜,以擴大日光溫室、拱棚設施規模為工作重點,以科技、人才、信息為支撐,以提高蔬菜產業效益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原則,提高設施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打造朱鹮品牌,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實現蔬菜產業跨越式發展,努力把洋縣建設成為蔬菜生產強縣。
3.2 發展目標。據規劃至2020年,要形成以九個基地鎮、辦為中心的全縣發展優質蔬菜19萬畝,總產70萬t。發展保護地栽培8~10萬畝,其中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塑料大棚固定設施栽培不少于4萬畝。建設5個育苗中心21個育苗點,完善提高洋縣菜果批發市場功能,建立預冷保鮮貯藏庫50座,保證每個上規模的基地村至少建設1座預冷保鮮貯藏庫;實現種苗標準化、商品化。扶持發展2~4個凈菜包裝和配套設施加工企業,逐步形成一個基地穩固、加工配套、市場暢通、組織有序、鏈接緊密、協調高效、競爭有力、抗御風險的強大的蔬菜產業。
4.1 加強組織領導。省內外發展設施蔬菜的歷史經驗表明,加強行政領導和專業技術隊伍建設是設施蔬菜產業做大做強的根本保證。基本上所有的設施蔬菜大縣都成立了專門的蔬菜局或蔬菜發展辦公室,有專門從事設施蔬菜發展的行政領導,成立了有固定編制的專門蔬菜技術推廣隊伍。而洋縣與之相比,無專門固定的蔬菜技術推廣隊伍,影響了蔬菜產業發展后勁,應通過振興西部農村人才計劃等項目招收專業人才,輸入新鮮血液,強化蔬菜行政管理和技術推廣隊伍建設,確保設施菜產業做大做強。
4.2 抓宣傳,提升產業發展地位。在設施蔬菜發展中充分利用縣內外新聞媒體,宣傳省市產業扶持政策、效益對比等,調動群眾發展設施蔬菜的積極性;發揮政府行政優勢,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力度,動員企業、公司、協會等投身設施蔬菜建設,推動產業規模化發展;整合資源,統一標準,大力突出洋縣設施蔬菜有機、綠色、安全的特點,將洋縣蔬菜整體向外宣傳推介,招商引資,推進產業化開發。
4.3 擴規模,提升發展總量。按照“集中連片、規模發展、板塊推進”原則,以沿江平壩九個基地鄉鎮為主,依托原有的老蔬菜基地,對其重點改造升級,以引導輻射全縣建立一批設施蔬菜專業村、專業組。加強科技示范園建設,以示范帶動發展。縣上建立千畝設施蔬菜示范片,鄉鎮創辦百畝示范園,重點村建立50畝設施蔬菜示范點。
4.4 抓配套技術培訓,提高生產水平。一是加強對縣鄉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設施蔬菜技術服務隊伍。二是組建農民技術服務團,交流經驗,包戶指導,提高生產管理水平。三是加大以鍍鋅鋼管(竹)規范建棚、無滴膜應用、配方施肥、新品種推廣、科學田管、病蟲害綜防、生物反應堆等為主體代表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材料、新農藥、新肥料的引進示范推廣,積極推廣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探索有機蔬菜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蔬菜安全水平和效益。
4.5 抓龍頭,推進產業化開發。在已有基礎上,支持扶持洋縣朱鹮蔬菜產業協會和綠源、昊天、品康公司等生產營銷企業,通過直接投資、股份合作、“訂單農業”等形式,建立一批設施蔬菜種苗基地和生產基地,興辦蔬菜貯藏保鮮、冷凍脫水、凈菜包裝等企業實體,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品增值,提高經濟效益。
4.6 抓流通,拓展市場空間。完善洋縣菜果批發市場配套設施,提高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建、規范城區、馬暢、謝村、四0五、槐樹關等蔬菜交易市場,在全縣形成以貫溪菜果批發市場為中心,以108沿線集鎮市場為支點的銷售網絡。建立縣、鄉(基地)蔬菜信息網絡體系,實現基地、企業、市場與全國各大蔬菜批發市場聯網銜接,開展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信息服務,形成完整的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不斷拓寬銷售空間。
4.7 積極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轉新模式。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是推動設施蔬菜產業快速發展,提升產業效益的有效措施。支持生產大戶、企業在流動發展中,依法推進土地流轉,夯實發展設施蔬菜的基礎。在推進土地流轉過程中,要充分依靠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積極探索新的流轉機制。
4.8 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強化資金扶持。一是繼續抓好“百萬畝設施蔬菜”項目工程建設,發揮項目帶動作用;二是建立蔬菜產業發展基金,增強持續發展能力;三是加強同金融部門的聯系與溝通,建立政府與金融部門的聯席會議機制,協調解決信貸資金,簡化信貸程序,加大信貸量,滿足發展需求,發揮金融部門支持產業發展主力軍的作用。建議上制定政策扶持時,應將陜南與關中、陜北區別對待,針對本地地少人多的實際,適當控制連片規模,擴大扶持補貼資金,使上級的惠農政策能更好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