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麗
(滄州師范學院 河北 滄州 61001)
隨著社會的產生,貧困一直困擾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為了解決這一世界性難題,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紛紛針對扶貧減困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并在實踐中取得顯著成效。我國是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同樣面臨著貧困問題。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就目前扶貧形勢而言,截止到2016年底全國仍有595個貧困縣制約著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由此可見,“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推動我國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我國的扶貧方略由精準扶貧到精準脫貧戰略性轉換的重要標志。
特別是河北省作為我國沿海經濟發展的強省,仍有39個貧困縣集中在燕山—太行山、黑龍港流域和環京津三大片區,是我國貧困縣較多的省份之一[1]。為此,課題結合全省扶貧形勢,以滄州市獻縣沈于村的脫貧致富為例,重點探討了因地制宜,有效促進農村產業扶貧的合理化建議,進一步為全省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補齊短板。
沈于村地處河北省黑龍港流域的邊緣地帶,是一個比較傳統落后的村落。全村文化水平偏低,貧困人口流動性較大,經濟來源單一,大多以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為主。近年來,由于長期干旱無雨、土地貧瘠等原因,造成村民年收入逐漸下降,貧困程度加深,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成為滄州市農村產業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嚴重阻礙了全省經濟的持續發展。
2.1 堅持深化改革,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鼓勵村民自主創業,脫貧致富。隨著我國對扶貧模式的不斷研究和探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2]。因此,堅持深化改革、綠色發展理念是促進農村產業扶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長期以來,傳統的扶貧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沈于村目前農業經濟的發展趨勢來講,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牢牢抓住區域化布局,就地取材,利于有限的土地資源,鼓勵村民堅持深化改革、綠色發展的理念,在保護原有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規模化種植中醫康養所需藥材,通過市場化運作和社會化服務等重要環節,促進農村產業領域的對外開放,全面實現“一村一品牌”產業化格局,不斷拓寬村民脫貧致富的渠道。
2.2 因地制宜,以“開發土地上項目,集約經營走新路”為創新舉措,全力打造“整村推進,產業幫扶,項目脫貧的戰略格局”[3]。目前,沈于村作為黑龍港流域農業經濟發展的短板,產業扶貧的關鍵在于因地制宜,全面貫徹以“開發土地上項目,集約經營走新路”為產業扶貧的創新舉措,不斷適應社會市場需求,多方動員,廣泛參與,以引進產業化龍頭企業為突破,依托“傳統中醫養生”和“生態資源”的產業優勢,采取土地集約經營模式,以解決村民就業問題,全力打造國家級中醫療養實訓基地為重點,強化沈于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
同時,以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為指導思想,積極保護和開發利用傳統村落,大力興建以田園風光、農業休閑、康體養生等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多元化鄉村旅游示范區,以此來增強農村的吸引力,徹底改善村容村貌,不斷提高農村特色產業的持續發展。
2.3 加大力度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全面提升招商引資的精準度。面對新形勢、新局面,沈于村在堅持過去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必須轉變觀念,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進一步促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徹底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其次,在維護村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通過科學制定公平合理的扶貧政策,強化政府主導,市場監管的有效性,全面提升招商引資的精準度。
總而言之,我國扶貧事業的發展任重道遠,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勢下,大力發展產業扶貧是我國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如何有效推進農村產業扶貧的進程,仍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