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 咸陽 712100)
溫哥華這個城市對原始森林的處理規劃是規模化和長久化的。經過二戰以及第二次工業革命,溫哥華的原始森林遭到了大面積的毀壞,并創建了新的城市。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雖然溫哥華城市系統發展的非常好,但隨之產生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于是先進的城市管理思想產生,人們開始重新對城市綠地進行規劃,對原始森林進行修復。
溫哥華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也是加拿大西部最大的城市,是加拿大最大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溫哥華的城市規劃里,原始森林是城市的一部分,溫哥華市的城區坐落在布勒內灣和福溪之間的半島,包括市中心、西端區和史丹利公園。此外,市政府亦將市內范圍劃分成23個社區,區域規劃大體分為住宅區、商業區、休閑區等功能區,城市的功能分區基本存在并且完善。
單就國家面積來講,加拿大與中國一樣,同為地理面積大國,但統計表明,中國國土森林面積覆蓋率僅16.5%,而加拿大則為44%,加拿大是中國的2倍還要多。筆者認為除人口原因外,最重要的就是兩國林業現代化程度和認識度的巨大差距。
1.1 順應自然規律。溫哥華的原始森林雖然在二戰時期由于工業原因遭到大量的破壞,但是先進的城市管理思想使溫哥華在工業時期后便開始對城市綠地進行規劃和對原始森林進行修復。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Stanley Park。公園里的林木幾乎全是原始的,不像一般新建公園植株是人工栽植的。溫哥華在被西方探險家發現之前全部是原始森林,白人本想在此建鋸木廠,而此處地理位置碰巧是巴拉德海灣最狹窄處,水流太急,船停不住,因此鋸木廠搬遷到如今的溫哥華市區海邊了,使之部分的原始樹木免遭砍伐,并保留完整。這個公園是溫哥華公認的最美麗的公園之一,那些參天大樹都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溫哥華的城市森林理念是使森林成為融入城市的綠地公園,所以它就在市中心的旁邊。城市的發展并不破壞原始森林,對于森林的管理也并不是硬性的,而是彈性的。森林還是順從自然的規律去發展,人們對于森林的管理也是根據森林自身的規律去管理,譬如被大風雪掛斷的大樹,不用去修飾,而是讓他自生自滅,在公園里的樹根也成為一種獨特的美。
1.2 管理的科技化。溫哥華的林業之所以如此發達,與其科學的種植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分不開的。首先,在種植模式上,溫哥華的城市綠地種植的樹種都是順應溫哥華的氣候而生長,并不像中國城市綠地為順應“四季常綠”的概念而種植不適合本地的綠植,缺乏市場信息,具有盲目性;第二,對樹木進行合理規劃,例如運用“3S”系統(GPS,GIS,RS)進行數據采集、分析,做出相應調整。在管理方法上,更是處處體現著“精準綠地”的理念,運用“Itree”系統對每一棵樹都進行標注管理,如果樹木死亡,也可以記錄是哪種樹種,然后再重新栽植,補上樹種和數量的空缺。在中國,城市綠化的管理還僅限于種植,并沒有后續的管理,仍然停留在憑經驗、憑感覺階段,隨意性較強,導致存活率低下。
在溫哥華城市里隨處可見綠植的存在,可以說人們是認可樹存在在城市里的,對于加拿大人,樹是他們生活的必需品,在周末的外出放松中,他們更渴望在樹蔭下活動,而不是空曠的水泥地。在溫哥華,森林已經是他們的人文教育之一,孩子們對到森林或是綠地游玩充滿向往。而在中國,死板的教育使人們不愿去接觸自然,沒有綠色的環境也為人們的外出增加了困難。在中國的城市中,是沒有人在規劃中愿意把一塊黃金地段種植上樹木的,這在人們的眼中等于是放棄了億萬黃金,卻沒有看出森林的長遠好處。現在中國森林覆蓋率雖然也在恢復,但是距離城市太過遙遠,而小型的山體綠化管理也跟不上,這就是中國城市綠地率和廣闊的地理面積不成正比的原因。
在城市規劃中伐了森林再種樹根本就是環境綠化的本末倒置。原始森林的保留不僅體現了發達國家的綠化成果,更體現了他們對綠地的重視程度。在未來的城市規劃中,森林也是城市中的一部分,對比溫哥華的森林綠化,中國的森林更應該成為人們的森林,而不應只是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