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永
(石家莊市鹿泉區銅冶農業技術推廣區域站 河北 石家莊 050200)
“七分種,三分管”是當前冬小麥高產栽培種植管理的新觀念。打好播種基礎,實現一播全苗、苗齊苗壯是小麥安全越冬獲得高產的關鍵。日常生產中經常出現小麥苗期生長異常的問題,原因是什么?我們對其進行了分析。
因種子質量造成小麥出苗不利的主要因素:種子陳舊或秕小不飽滿;種子帶病,如赤霉病、根腐病;小麥種子收獲時遇雨未及時曬干,或貯藏時水分高造成種子堆溫度升高,產生霉變;種子受到機械損傷。
2.1 玉米秸稈還田的地塊,由于秸稈還田量大,撒放不均勻,或秸稈細碎水平差,造成秸稈多的地方露籽、深籽和吊根苗,遇干旱或低溫天氣成苗率都會較低;秸稈少的地方,也可能因覆土少,播后遇干旱少雨天氣,種子遭遇太陽直曬難以發芽,或雖發芽但根系接觸不到實土,仍會干枯死苗。
2.2 旋耕或深耕耙地質量不高,土坷垃較大,沒有達到地塊平整、上虛下實、無明暗坷垃的標準。造成麥苗根系懸空,水分、養分相對缺乏,引起麥苗黃小瘦弱和小麥出苗不齊、稀疏。秸稈還田地塊,由于秸稈量大且旋耕翻地深度不足15 cm甚至10 cm,土壤和秸稈混合不充分,使田間部分小麥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秸稈上,難以從土壤中吸收養分,造成麥苗發黃或田間出苗不整齊,容易出現缺苗斷壟現象。
3.1 土壤貧瘠或土壤板結。有的農戶連續多年秸稈青貯且不施有機肥,造成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差。播種時底肥不足,而土壤失墑又快,麥苗因缺肥、缺水而變黃。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而不施有機肥或有機肥施入較少致使土壤板結,造成通氣性不良,使麥苗根系活力變差,根系吸收能力減弱,導致葉黃而小,分蘗不能按時出現。
3.2 土壤墑情。小麥種子萌發最適宜的土壤水分為田間持水量的60%~70%,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苗質量。搶墑播種后澆水不及時產生小麥出苗不足;而播后5~7 d種胚處于萌動狀態,此時澆水極易爛芽、燜種,或者灌溉后部分點位造成積水悶種。
4.1 氮肥不足。秸稈還田地塊,秸稈中的養分必須經過微生物分解,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如果土壤中施入氮素肥料不足,就會導致微生物和小麥爭氮,小麥因缺氮出現苗黃、苗弱現象。
4.2 有機肥腐熟不充分。農家肥、豆餅等有機肥腐熟不徹底是糞,腐熟徹底才是肥。腐熟不充分的有機肥在發酵時產生的熱量影響小麥根系,嚴重時導致植株死亡。
4.3 種肥使用不當。有的農戶為了省事,不是在旋耕或深耕時施入基肥,而是隨種播施且施肥量大。由于種肥位置與種子太近,幼苗、種子被燒傷,致使葉片或葉尖發黃或死苗。
4.4 缺乏主要營養元素。缺少營養元素可引起麥苗發黃。缺氮,植株矮小細弱,分蘗少而弱,幼苗葉片發黃。缺磷,出苗后延遲或不長次生根,分蘗少,葉色暗綠,葉尖紫紅。缺鉀,新葉呈藍綠色,葉質柔弱并卷曲,發黃的麥苗常先從老葉的尖端開始,然后沿著葉脈向下延伸,黃斑部分明顯,呈鑲嵌狀發黃。黃葉下披,后期貼地,病苗莖稈細小而瘦弱。
5.1 播深不一致。有的機手為圖省事將播種機的覆土盤摘掉,造成拖拉機輪胎壓溝后回填土不足,溝內小麥播種過深,出苗受影響,易造成缺壟。
5.2 播種過深或過淺。小麥越冬達到壯苗的標準是冬前單株平均能發生2~3個分蘗,4~5條次生根,主莖6葉1心。小麥播種深度超過5 cm導致小麥出苗緩慢,葉片細長,分蘗少而小,次生根少而弱,麥苗黃瘦。小麥播種深度不足3 cm造成麥苗匍匐生長,分蘗節裸露,分蘗多而小,易受凍和早衰。
5.3 播量過大。生產中常見小麥適期播種但播種量過大。播種量過大時會形成旺苗,造成小麥群體郁蔽,通風透光不良,麥苗之間發生爭肥、爭光、爭水等現象,個體發育不良,導致黃弱苗。
6.1 病蟲危害。玉米秸稈上往往帶有大量病菌和蟲卵,秸稈還田后留在土壤里致使農田病蟲害特別是地下害蟲有逐年加重趨勢。如金針蟲、蠐螬等地下害蟲可以危害小麥,造成黃葉甚至死苗。紋枯病、全蝕病和根腐病等真菌病害,發生初期也都表現黃葉。
6.2 除草劑藥害。上茬作物除草劑殘留,如上茬玉米田施用莠去津滅草劑量大或較晚,由于其殘效期較長,影響小麥正常生長,造成死苗或黃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