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超作 舒妍妍
(丹江口市氣象局 湖北 丹江口 442700)
2003年,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核心水源區丹江口市開工建設。2011年,涉及12個移民鎮辦(區)、107個村、380個組,7 717戶30 721人的165個移民安置點也相繼開工建設。據統計:大部分移民安置點都建在山梁或地勢平坦開闊處,人員密集、防雷裝置不完善、大量電器設備的使用、漢江縱貫丹江口市全境,為雷擊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加強農村移民安置點防雷減災工作,規范農村移民安置點防雷管理,提高農村移民的防雷安全意識,避免和減少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已迫在眉睫。
在農村,雷電不僅對財產造成損害還對人員生命造成傷亡。因為隨著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電器設備的大量使用,且移民安置點人員密集,防雷知識的普及和建(構)筑物的防雷設施也遠不及城市,所以,農村移民安置點一旦發生雷擊事故,就顯得更為嚴重。2005年8月的1周內,丹江口市發生2起雷擊致人死亡事件,均發生在農村。筆者通過實地調查部分移民安置點建(構)筑物分析,農村移民安置點防雷狀況如下:
1.1 防直擊雷裝置情況。農村移民安置點選址時喜歡在地勢較高的山坡、開闊的平坦地帶或臨近河(溝)湖旁邊,而實際上,這些地勢較高或土壤電阻率差別較大的地方,往往也是雷電最為“青睞”的地方。2007年5月,重慶開縣學校的雷擊事故就是發生在地勢較高的山坡上。農村移民安置點的建筑大多為兩層磚混結構,無接閃帶(避雷帶),甚至無柱筋,屋頂又裝設有太陽能熱水器、衛星天線或鐵皮水箱,而這些設施往往沒有做等電位接地措施。一旦雷電產生,極易造成建筑及屋內其他設施損毀及人員傷亡。
1.2 防雷電感應和等電位設施情況。農村移民安置點供電系統大多為長距離裸露電線,橫七豎八,亂拉亂搭的電源線、電話線和有線電視線普遍存在。而且,這些線路入戶時均未采取基本的防雷和等電位措施,一旦有雷擊現象發生,在這些線路兩端極易產生較強的過電壓,從而造成火災或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
1.3 移民對防雷工作的認識。天氣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了解天氣變化已成為新一代農民(移民)的一項重要生活內容。根據國內有關防雷機構對1 000位新一代農民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經常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占63.8%,懂得防雷知識的僅有36.2%。因此,筆者認為,新一代農民(移民)對雷電常識的了解還很不足,甚至有人糊涂地認為雷擊事件是“老天爺”對惡人的懲罰。所以,進一步加強防雷知識的宣傳普及迫在眉睫。
針對農村移民安置點實際情況,筆者提出以下幾點防雷建議。
2.1 技術層面采取的措施。①防直擊雷措施。在部分農村移民安置點房屋還未通過驗收時或新建房屋時,增設防雷直擊雷裝置(接閃帶),并與房屋的柱內鋼筋、大地做可靠的等電位連接,接地阻值≤10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已交付使用的房屋,責成建設單位按國家規范標準要求進行整改,完善防雷保護裝置。②防雷電感應措施。對長距離入室的電源線、電話線和有線電視線,做套鋼管埋地處理,具體埋設長度和深度,要符合相關國家標準要求。對屏蔽鋼管做接地處理,接地電阻值≤100Ω。將靠近住戶的第一根電線桿的鐵腳(水泥電線桿內的鋼筋)入地,其接地電阻值≤30Ω。室內所有電源插座,按左零(線)右火(線)上保護(接地)的標準連接,接地電阻值≤4Ω。③等電位連接措施。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盡可能地將建筑物直擊雷接地、線路埋地接地和室內插座接地等,做等電位連接,共用接地阻值≤1Ω。根據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國標GB50057-2010)要求,土壤電阻率高的地方,接地電阻值可適當放寬。
2.2 管理層面。一是加強對農村移民安置點雷電防御知識和防雷減災管理工作的宣傳。可通過廣播、電視、大喇叭、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和張貼防雷減災宣傳畫等多種形式,宣傳政策法規和防雷知識,使移民掌握一些基本的雷電防御知識。二是依據 《氣象法》、 《湖北省雷電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強對農村移民安置點建筑物防雷裝置實施設計審核、施工跟蹤檢測、竣工驗收和年度常規檢測工作,確保移民建筑有防雷裝置且安全有效,從源頭上消除雷擊安全隱患。三是將防雷減災工作納入農村綜治、安全網絡化管理工作中。平時,網絡員可以做一些實地宣傳、雷擊災害的收集上報等工作。筆者相信,只要宣傳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就一定能得到當地鎮、村領導和移民的支持,從而進一步推進移民安置點的雷電防御工作,為移民撐起一張安全網、保護傘,從而保障移民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