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晶,程文健,金 紅,陳麗嬌,梁 鵬
(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福建福州 350002)
膠原蛋白是細胞外基質的一種結構蛋白,廣泛存在于動物的皮、軟骨,肌腱、韌帶和其他結締組織中。天然膠原蛋白由于其不溶于水,因此難以用于制備膠原蛋白膜,制備膠原蛋白膜的通常是天然膠原的酸溶、堿溶或酶提取的可溶膠原蛋白[1]。與許多生物大分子一樣,膠原蛋白具有良好的成膜能力,所形成的膠原蛋白膜因為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抗原性、易降解性、較好的機械性能和一定阻隔性等功能特性而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日用化妝品等領域[2]。如在食品行業可用作香腸腸衣和各種食品的可食用包裝袋,在醫藥行業則可作為敷料,促進傷口愈合,也可以用作藥物的載體等。此外,還可以作為重要的保濕成分添加到各種化妝品中[3]。與利用石化產品的人工合成膜相比,膠原蛋白膜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抗拉強度低等,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其熱穩定性差、親水性強,容易因為環境溫度、濕度的變化導致膜的機械性能、阻濕性和透氣性發生改變。導致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功能特性變差,這成為限制膠原蛋白膜應用的最大障礙[1,4]。
對膠原蛋白膜改性是提高膠原蛋白膜性能的最主要手段,通過改性可以增強膠原蛋白膜材料某些特定性能,使其滿足不同應用的需要,拓寬其應用范圍。綜合國內外近年來在膠原蛋白膜材料性能改善的研究報道,針對主要的物理改性、化學改性和酶法改性方法及其效果手段進行闡述。
膠原蛋白膜的物理改性方法主要有熱處理、紫外線照射和γ-射線輻照處理等。
膠原成膜溶液進行一定程度的熱處理可以改善膠原蛋白膜的性能。郭興鳳等人[5]用酶法制備的膠原配制成鑄膜液,考查了熱處理溫度對膠原蛋白膜力學性能的影響,發現在30~50℃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所得膠原蛋白膜的抗張強度不斷升高,斷裂伸長率也有所提高。當溫度超過50℃,由于膠原蛋白變性不利于形成均勻的網絡結構,膠原蛋白膜的抗張強度開始下降。張琳琳等人[6]在42℃條件下對羅非魚皮酸溶性膠原溶液進行熱處理。結果表明,隨著熱處理時間的延長,膠原蛋白膜的抗拉伸強度從30.81 MPa增加至41.33 MPa,斷裂延伸率從8.95%增加至11.59%,透明度值從2.42增加至3.33,這可能是由于天然膠原受熱變性后,膠原的三螺旋結構轉變為無規則線圈狀,在成膜時更容易纏繞在一起形成致密的網絡結構的緣故。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熱處理雖然提高了膜的機械強度,但也導致膠原蛋白的變性和二級結構的改變,因此可能導致某些功能的喪失,如生物相容性。
紫外線照射是膠原改性的一種常用方法,紫外線可以被蛋白質的芳香族氨基酸殘基(主要是色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所吸收,導致這些氨基酸殘基被光電離產生溶劑化電子,溶劑化電子可以與游離的巰基和具有雙鍵的基團反應,形成分子內與分子間的共價交聯[7]。梁志紅等人[8]將質量濃度為0.4 g/L的I型膠原蛋白溶液鋪展成膜,用波長為254 nm的紫外線照射處理3 h后用原子力顯微鏡觀察了膠原蛋白液膜中膠原分子的形貌,發現在此質量濃度下,膠原分子自組裝形成的膠原纖維交聯度明顯增加,形成更粗的膠原纖維且互相交織成網狀結構,表明了紫外線照射確實可以導致膠原分子之間的相互交聯。Wenhang Wang等人[9]分析了紫外照射處理膠原蛋白膜的物理特性,發現用波長為365 nm的紫外光照射處理后,膠原蛋白膜的抗拉強度、抗溶脹性和熱穩定性均有所提高,但膜的斷裂伸長率降低。紫外照射處理可以一定程度提高膠原蛋白膜的力學性能,降低其溶脹性,提高熱穩定性,拓展其應用范圍。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研究報道發現[10-11],紫外照射處理可以破壞維持膠原分子三股螺旋結構的氫鍵,導致二級結構改變,反而使得膠原蛋白膜的力學性能出現一定程度的降低。可能與接受紫外照射處理的膠原來源、紫外線波長、照射劑量、照射時間等因素有關。因此,合適的紫外照射處理條件對獲得具有特定性能的膠原蛋白膜具有重要意義。
γ-射線輻照是利用高能射線產生大量的自由基,引發聚合物分子一系列的化學反應,使得高分子聚合物的內部形成交聯網絡結構,用以增強材料的性能。膠原蛋白分子中的苯丙氨酸、酪氨酸、組氨酸等氨基酸被自由基氧化,氧化產物與臨近的氨基酸可形成穩定的共價交聯[12]。林曉艷等人[13]將新鮮小牛皮和牛跟腱胃蛋白酶酶解的膠原成膜后在冷凍條件下,分別接受15,25,35 kGy的60Co源γ-射線輻照處理,紅外光譜分析表明,輻照處理使膠原蛋白膜發生交聯反應,膜結構更加有序化,膜的溶脹度顯著減少,抗酶解能力顯著增加。但同時也發現牛皮膠原蛋白膜接受35 kGy輻照處理后,出現了部分有序的膠原螺旋結構向無序化或無規線團結構轉變的現象。Magda J等人[14]的研究也表明適當劑量的γ-射線輻照可以顯著提高濕態膠原蛋白膜的交聯度,對結構的破壞很少,但是對干態樣品,則會引起膠原蛋白的變性和有序結構的破壞。
膠原蛋白膜的化學改性是在膠原分子中引入功能性基團,使其與膠原蛋白分子側鏈中的活性基團如氨基、羧基和羥基或膠原分子中的酰胺鍵作用,通過在膠原分子內和分子間形成氫鍵、離子鍵、疏水作用等次級鍵和共價鍵改變膜結構,從而改善膠原蛋白膜的機械性能、熱穩定性、溶脹性等物理化學特性。
傳統的膠原蛋白膜化學改性方法是使用醛類(如甲醛和戊二醛等)、碳化二亞胺類、環氧類等有機化學交聯劑劑,其中廣泛使用的是醛類交聯劑。醛類交聯劑可與蛋白質側鏈基團中的氨基之間交聯形成Schiff堿,形成穩定的化學結構。在所有醛類中戊二醛與膠原蛋白的交聯效果最好,其交聯作用是不可逆的,形成的膠原蛋白膜有很好的力學性能、物理化學穩定性和抗酶解能力[1,15]。雖然這些化學交聯劑的交聯效果明顯,可以顯著改善膠原蛋白膜的性能,但一般的化學交聯劑有一定的毒性[16],因此這些化學交聯劑改性的膠原蛋白膜材料在醫藥行業,特別是在食品包裝領域的應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致力于尋找毒性更低或無毒的交聯劑用于膠原蛋白膜改性,其中雙醛淀粉、氧化海藻酸鈉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衍生物和來源于植物的天然多酚類化合物等毒性很低或基本無毒,可以作為食品或藥品的原輔料應用于醫藥制造和食品加工領域,而且這些化合物存在可與蛋白質交聯的活性基團。因此,近年來,研究者開始嘗試將這些交聯劑應用于膠原蛋白膜的改性。
雙醛淀粉是由高碘酸鹽與淀粉反應制得[17]。雙醛淀粉中由于活潑的醛基官能團含量豐富,因此具有許多優秀的物化生化特性,如堿溶性、易糊化性、易交聯性等,被廣泛應用于造紙、食品、醫藥、皮革、日用化工等領域[18-19]。與傳統的醛類交聯劑如戊二醛類似,雙醛淀粉由于含有大量活性醛基,它可與膠原蛋白分子中的賴氨酸和羥賴氨酸等氨基酸側鏈上的ε-氨基反應生成Schiff堿的穩定化學結構從而實現膠原蛋白的相互交聯[20]。眾多研究表明,在膠原或膠原水解物明膠中添加一定量的雙醛淀粉,可以顯著提高膠原蛋白膜的機械強度、耐熱性、阻濕性和耐水性,很好地改善膠原蛋白膜材料在各種應用環境中的性能穩定性[21]。膠原與雙醛淀粉的交聯作用提高了膠原蛋白膜材料強度和穩定性,擴大了材料的應用范圍。
和雙醛淀粉相似,氧化海藻酸鈉是另一種由天然生物大分子——海藻酸鈉,與高碘酸鹽反應生成的一種新型低毒性交聯劑,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活性醛基,因此其與膠原等蛋白質分子的交聯原理和雙醛淀粉是一樣的,膠原蛋白與氧化海藻酸鈉交聯后,并不改變膠原分子中的三螺旋結構,交聯后的膠原蛋白能夠形成更為致密的網狀結構,顯著提高膠原蛋白膜的機械強度、熱穩定性和親水性,同時形成的膠原蛋白膜具有很好的細胞相容性[22-23]。另有研究表明,氧化海藻酸鈉的分子量對膠原的理化特性有著決定性作用,小分子量的氧化海藻酸鈉更有利于提高膠原的熱穩定等性能[24]。此外,還有研究將氧化海藻酸鈉用于提高膠原-殼聚糖共混膜和明膠膜的材料性能,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5-26]。
多酚類化合物是指植物成分中分子結構上有若干個酚羥基的化學物質的總稱,包括黃酮類、單寧類、酚酸類、花色苷類等。由于多酚類物質含有帶負電荷的活性酚羥基,且該羥基可被氧化成醌或半醌,因此多酚與蛋白質之間可以通過非共價作用(如氫鍵、疏水作用力、離子鍵等)或共價作用形成蛋白質-多酚復合物[27-28]。因此,利用多酚的這種特性,有研究者嘗試將多酚類化合物應用于膠原蛋白膜的改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鄧依等人[29]用不同濃度單寧酸對膠原蛋白膜進行改性研究,結果表明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隨著單寧酸濃度的增加,膜的機械強度顯著改善,膜的耐酶解性能增強,熱穩定也有所提高。紅外光譜顯示單寧酸的酚羥基與膠原分子發生了多點氫鍵結合,膠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結構保持完整。Lirong He等人[30]用另一種多酚類化合物——原花青素,對膠原蛋白膜進行改性也取得了類似的效果。
酶法交聯具有催化效率高、反應條件溫和的特點,一類蛋白酶可以催化蛋白質分子側鏈基團的脫除、轉移和鍵和,從而發生共價交聯,實現膠原改性,這類蛋白酶的代表是谷氨酰胺轉氨酶(Transglutaminase,TG)。而一類蛋白酶則可以催化小分子交聯劑形成易于與蛋白質分子的側鏈基團交聯的活性基團,從而通過小分子交聯劑的橋接實現蛋白質的分子間和分子內交聯,這類蛋白酶的主要是多酚氧化酶類(polyphenol oxidase,PPO)。
TGase可通過氨基的導入、交聯及脫氨基3種途徑促進蛋白交聯用來改善成膜性能。如TGase能催化轉酰胺基反應,形成ε-(γ-谷氨酰胺基) 賴氨酸結構,從而蛋白質分子內和分子間發生共價交聯形成聚合物,有利于形成致密的的網狀結構[1]。Ray-Neng Chen等人[31]用TGase作為交聯劑用于豬皮膠原蛋白的交聯。結果顯示,經過TGase交聯反應后,膠原溶液的黏度增加,該膠原溶液澆鑄成膜后膜的抗拉強度顯著增加,熱穩定性提高,同時通過MTT檢測,該膠原蛋白膜沒有細胞毒性,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結果表明,TGase在pH值3~4的酸性條件下進行交聯反應所得到膠原蛋白膜的性能更好。
多酚氧化酶是一類含銅的氧化還原酶。PPO可以催化蛋白質分子中的酪氨酸殘基,與蛋白質通過非肽鍵相連的酚類化合物氧化,引起蛋白質交聯。因此,多酚氧化酶也可以用來改變蛋白膜的材料性能。SJus等人[32]的研究表明漆酶和酪氨酸酶可以催化兒茶素的氧化產物與膠原分子交聯,顯著提高膠原蛋白膜的抗拉強度和抗膠原蛋白水解酶的酶解能力。
從近十幾年的研究報道可以看出,不同的改性方法均可一定程度改善膠原蛋白膜材料性能,其中物理改性方法交聯作用弱,不均勻且不易控制,因此其通常是作為改性輔助手段使用。傳統的化學改性方法由于所使用的交聯劑存在毒性問題也逐漸被淘汰。而綠色、天然、高效、安全和可控的化學改性劑和改性酶制劑的開發和應用則成為現在及將來改善膠原蛋白膜材料性能研究熱點,該領域的研究將對推動膠原蛋白膜在醫藥、食品、日用化工產品中的應用及擴大其應用范圍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1]Jeevithan Elangoa,Yongshi Bu,Bao Bin,et al.Effect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ross-linkers on mechanic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shark catfish skin collagen films[J].Food Bioscience,2017 (17):42-51.
[2]RM TFernandes,RGCouto Neto,CWA Paschoal,et al.Collagen films from swim bladders:Preparation method and properties[J].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2008,62 (1):17-21.
[3]張美云,劉鎏,程鳳俠,等.膠原蛋白膜的應用和研究進展 [J].中國皮革,2007,36(3):39-41.
[4]Chi H Lee,Anuj Singla,Yugyung Lee.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collag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2001 (2):1-22.
[5]郭興鳳,胡二坤.制備條件對膠原蛋白膜拉伸特性的影響 [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1):4-6.
[6]張琳琳,陳俊,翁武銀.熱處理對羅非魚皮酸溶性膠原性質的影響 [J].食品科學,2017,38(5):80-85.
[7]Gennadios A, Rhim J W, Handa A, et al.Ultraviolet radiation affects physical and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soy protein films[J].Journal of Food Science,1998,63(2):225-228.
[8]梁志紅,周長忍,李立華.幾種改性方法對膠原蛋白膜微觀結構的影響 [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06,22 (2):181-184.
[9]Wenhang Wang, Yi Zhanga, Ran Yec, et al.Physical crosslinkings of edible collagen cas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5 (2):920-925.
[10]Alina Sionkowska.Modification of collagen films by ultraviolet irradiation[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0,68 (2):147-151.
[11]Takeshi Koide,Michiharu Daito.Effects of various collagen crosslinking technique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llagen film[J].Dental Materials Journal 1997,16(1):1-9.
[12]Koshimizu N, Bessho M, Suzuki S, et al.Gammacrosslinked collagen gel without fibrils:Analysis of structure and heat stability[J].Biosci.Biotechnol.Biochem,2009 (9):1 915-1 921.
[13]林曉艷,劉科偉,魯建,等.兩種醫用膠原蛋白膜60Co輻照改性的比較 [J].化學研究與應用,2004,16(2):248-250.
[14]Magda J,Cho SH,Streitmatter S,et al.Effects of gamma rays and neutron irradiation on the glucose response of boronic acid-containing“ smart” hydrogels[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14(6):219-222.
[15]Gough J E,Scotchford C A,Downes S.Cytotoxicity of glutaraldehyde crosslinked collagen/poly(vinyl alcoho)l films is by the mechanism of apoptosis[J].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2002(1):121-130.
[16]Xiaoyue Yu,Cuie Tang,Shanbai Xiong,et al.Modification of collagen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A review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J].Current Organic Chemistry,2016,20 (11):1-13.
[17]張繼武,朱友益,張強,等.玉米淀粉制備雙醛淀粉的試驗 [J].農業工程學報,2002,18(3):135-138.
[18]何學軍,沈斌,劉曉寧.雙醛淀粉的制備與應用 [J].生物加工過程,2004(3):1-4.
[19]鄭學晶,李俊偉,劉捷,等.雙醛淀粉改性明膠膜的制備與性能研究 [J].中國皮革,2011,40(23):28-31.
[20]Liu Y,Acharya G,Lee C H.Effects of dialdehyde starch on calcification of collagen matrix[J].Biomed Mater Res Part A,2011(3):485-492.
[21]程慶甦,王碩,李秋鴻,等.雙醛淀粉/膠原共混膜的制備及性能研究 [J].皮革科學與工程,2010,20(6):8-12.
[22]Yang Hu,Lan Liu,Zhipeng Gu,et al.Modification of collagen with a natural derived cross-linker, alginate dialdehyde[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4 (10):324-332.
[23]尤偉婷,但衛華,但年華,等.氧化海藻酸鈉改性膠原蛋白膜的結構及其降解性能 [J].中國皮革,2017,46(6):1-6.
[24]Wei Ding,Jianfei Zhou,Yunhang Zeng,et al.Preparation of oxidized sodium alginate with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s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crosslinking collagen fiber[J].Carbohydrate Polymers,2017 (5):1 650-1 656.
[25]Tianming Du,Zihao Chen,Hao Li,et al.Modification of collagen-chitosan matrix by the natural crosslinker alginate dialdehyd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6 (8):580-588.
[26]E Boanini, K Rubini, S Panzavolta, et al.Chemic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gelatin films modified with oxidized alginate[J].Acta Biomaterialia,2010,6 (2):383-388.
[27]劉夫國,馬翠翠,王迪,等.蛋白質與多酚相互作用研究進展 [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6,42(2):282-288.
[28]Le Bourvellec C,Renard C.Interactions between polyphenols and macromolecules:Quantification methods and mechanisms[J].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2012,52(3):213-248.
[29]鄧依,王維生,劉文濤,等.天然植物單寧酸交聯改性膠原蛋白膜 [J].皮革科學與工程,2016,26(6):5-10.
[30]Lirong He,Changdao Mu,Jiabo Shi,et al.Modification of collagen with a natural cross-linker,procyanid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2011,48 (2):354-359.
[31]Ray-Neng Chen,Hsiu-O Ho,Ming-Thau Sheu.Characterization of collagen matrices crosslinked using microbial transglutaminase[J].Biomaterials,2005,26(20):4 229-4 235.
[32]SJus,I Stachel,W Schloegl,et al.Cross-linking of collagen with laccases and tyrosinase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2011,31(5):1 068-1 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