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農場,對于四川省涼山農業來說是一個新詞。
這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一種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僅幾年時間的發展,家庭農場就以“燎原”之勢,在涼山迅速鋪開。
逐夢田園,涼山“新農人”越來越多。2017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涼山彝族自治州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家庭農(牧)場有6 638個,占四川省全省總數的16.2%(全省為40 896個),位居四川省全省各市州第一;經營的土地面積31.5萬畝,場均47.5畝,培育各級示范家庭農(牧)場130個,其中,省級31個,州級99個。
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是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促進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經營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
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家農場的培育創建,涼山州農牧局農經站站長吳春余認為,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家庭農場的作用是其他農業組織形式不可替代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樞紐”。創優爭先,會理縣、寧南縣搶占了家庭農場發展的“先機”。
牢牢抓住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家庭農場為骨干,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會理縣家庭農場發展成效顯著。截至目前,會理縣在工商注冊登記家庭農場已有近千家,其中,省級示范場4家,州級示范場9家。
而作為涼山彝族自治州最早發展家庭農場的縣,寧南更是交出了一張發展家庭農場漂亮的“成績單”。截至目前,全縣家庭農場注冊總數已經達到了2 071戶,家庭農場發展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這兩個縣的發展經驗,為涼山發展家庭農場提供了寶貴的“樣本”,“摸著石頭過河”,我們也摸索出了一點“門道”。
涼山彝族自治州圍繞產業扶貧工程,以貧困縣、貧困村為重點,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共同發展,著力構建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帶動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助推貧困村、貧困戶脫貧不返貧、增收奔小康。
通過持續開展新型經營經營主體示范創建活動,實施嚴格的動態監測,著力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質量,著力培育產業優勢突出、經營規模較大、增收效果明顯、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農場示范場,通過典型示范帶動,總結典型經驗,推廣創新做法,在不同產業、不同區域樹立先進示范典型,增強示范性和帶動性,不斷提升新型經營主體規范運行及農業服務水平,助推產業扶貧工程。
家庭農場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好路子。2017年,全州家庭農場年銷售農產品總值近17個億,成為了涼山彝族自治州農業發展新的增長極,為當地產業發展、助農增收、規范管理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成為鄉村振興的未來主導力量。
這給涼山彝族自治州培育發展新型經營經營主體開了一個“好頭”。與傳統農業相比,經營家庭農場的“新農人”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化水平更好,不斷發展的家庭農場,需要繪就明日的藍圖。
下一步,涼山彝族自治州將著力培育主導產業,強化發展規劃引導。規劃先行,涼山彝族自治州將加快推進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為培育合作打牢產業基礎;進一步提高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出臺強有力的扶持政策,為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同時,著力規范管理,強化新型經營主體自身發展水平。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依托,按照“邊探索、邊發展、邊規范、邊提高”,完善內部運行機制,不斷提升自身發展水平,使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組織帶動農民、發展主導產業、提高經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助推農村發展的骨干作用。
涼山彝族自治州“新農人”需要構建一支“能打仗”的隊伍,要大力實施職業農民等培訓計劃,把家庭農場主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守信用的新型職業農民;充實壯大農經、農技指導服務隊伍,為家庭農場發展提供服務型人才支撐。
此外,政策也是家庭農場不斷壯大的動力,要積極落實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各項優惠扶持政策;圍繞優勢主導產業,將州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納入項目申報扶持重點;加大示范農場,特別是貧困縣示范農場獎勵扶持,著力培養一批經營效益好、產品質量優、帶動作用大的示范領頭羊。并且,繼續創建示范社場,加大機制創新力度;推行“戶辦場、場入社”經營新模式,促進產業聯合,引導合作社抱團發展,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