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玲 賈志軍
(張家口市崇禮區農牧局 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馬鈴薯是崇禮區第一大糧食作物,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馬鈴薯產業得到了一定發展,成為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但是,由于受脫毒種薯普及率低、貯藏能力弱和無深加工企業等“瓶頸”制約,限制了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
馬鈴薯是崇禮區主要種植糧食作物之一,種植區域覆蓋全區10個鄉鎮,2017年全區種植面積4.01萬畝,占全區農作物總播面積的15%,總產量約8萬噸,總產值9 624萬元。種植的主要品種有冀張薯8號、冀張薯12號、費烏瑞它等。2017年收購價格為平均每公斤1.2元左右,與往年基本持平,畝效益在2 400~3 000元。因該區土壤肥沃,氣候冷涼,因此生產的馬鈴薯產品具有個大、淀粉含量高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2.1 地理條件影響。商品薯小規模生產是崇禮區馬鈴薯生產的主要形式,由于崇禮區地處山區,耕地面積較少,多數為旱坡地,水澆地以蔬菜種植為主,馬鈴薯種植主要在旱地、坡梁地上,不能進行大規模節水噴灌式生產,地塊肥力較低,管理水平難以有大的提高,產量一直處在中低水平,難以達到高產高效。
2.2 價格因素影響。崇禮區馬鈴薯以一家一戶散戶種植為主,由于區域內沒有馬鈴薯加工企業,因此農戶出售馬鈴薯只能受市場因素影響,價格波動較大,直接影響了馬鈴薯的種植。
2.3 缺乏育種基地。過去幾年,崇禮區馬鈴薯種薯生產主要以原種和原種一代種薯、二代種薯為主,生產區域集中在崇禮獅子溝原種場和部分鄉鎮的種植大戶,年可生產原種30噸左右,一、二級種薯270噸左右。由于該區種植馬鈴薯面積較小,再加上與張北、沽源等壩上馬鈴薯主產區相鄰,直接從上述區域調種更為便利,同時受到當地土地資源制約,良繁基地不能形成規模,導致當地種薯產業滯后。
2.4 缺乏龍頭帶動。到目前為止,全區只有崇禮雪源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一家企業能夠進行馬鈴薯淀粉加工,年加工能力50萬噸,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啟動生產,導致崇禮區馬鈴薯都是出售初級產品,不能深加工,產業鏈條短。
2.5 保鮮貯藏設施落后。崇禮區基本上是以家庭式貯藏窖為主,全區只有崇禮塞外獅子溝農產品經營有限公司1家企業建設有1處貯藏能力為50噸的貯藏設施,這些遠不能適應規模化生產、市場周年供應與加工的要求。
3.1 建設脫毒種薯繁育體系。以張家口市農科院為依托,以馬鈴薯脫毒原種擴繁為突破口,加快原種擴繁。在獅子溝、清三營鄉技術較成熟的兩個鄉鎮合理流轉農民土地,以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為依托,規劃建設4 000畝的原種和一級、二級良種生產基地,滿足2020年6萬畝馬鈴薯的良種需求,實現脫毒薯良種全覆蓋。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建設配套原種和一級、二級種薯貯藏窖。
3.2 建設商品薯生產基地。在清三營、獅子溝、驛馬圖、四臺嘴非設施蔬菜種植鄉鎮,分別新增馬鈴薯生產基地3 000畝,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40 000畝,力爭總產達到10萬噸;在紅旗營、石嘴子設施蔬菜為主的2個鄉鎮,適當壓縮蔬菜面積,調整產業結構,分別新增馬鈴薯生產基地1 000畝,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9 000畝,力爭總產達到2.3萬噸;在高家營、石窯子分別新增馬鈴薯基地1 500畝,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7 000畝,總產達到1.7萬噸;在西灣子鎮、白旗鄉分別新增馬鈴薯基地1 000畝,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4 000畝,總產達到1萬噸。馬鈴薯種植基地建設重點是良種引進、新技術推廣、貯藏設施建設、農機具購置等。
3.3 加強示范區建設。按照不同區域,設立示范點開展示范。栽培技術示范每年不少于0.5萬畝,病蟲害防控示范每年不少于0.5萬畝。通過示范,研究總結不同類型區域的豐產栽培模式,篩選出防控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蟲害的藥品及用量等。在連片種植區域,大力推廣機耕、機播、機收等生產技術,提高各項實用技術的普及程度,為標準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撐。
3.4 大力培育加工企業。通過政策扶持、加強管理等措施,盡快啟動崇禮雪源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生產線,年加工馬鈴薯淀粉50萬噸;引導其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合作社開發馬鈴薯深加工項目,延長產業鏈條,增加附加值。通過產品創新、營銷創新、管理創新,提高馬鈴薯骨干龍頭企業的自身素質和競爭力,形成帶動全區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引擎。
3.5 建立種薯質量檢測體系。在獅子溝、清三營鄉等馬鈴薯主產鄉鎮和種薯生產基地,配備相關設備,建設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站,承擔種薯質量檢測任務,開展經常性檢測,確保生產用種質量合格。同時對全區馬鈴薯種薯實行生產許可證和質量檢驗合格證制度,確保生產用種安全合格。
3.6 加強組織協調,確保建設資金。以實施崇禮區馬鈴薯增產增收項目為依托,成立崇禮區馬鈴薯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設立辦公室,制定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分解下達年度實施計劃任務,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建設任務的落實。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資金,整合區內相關農業資金,集中使用,重點支持馬鈴薯深加工企業和基地建設,突破制約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瓶頸”。
3.7 實施良種工程,普及優良種薯。從原種擴繁入手,加快脫毒種薯生產推廣。對一、二級良種擴繁、原種和一、二級良種貯藏窖給予補貼,建立比較完善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生產供應體系。根據國家投資情況,爭取對農民使用脫毒種薯給予補貼,調動企業、農民生產、使用脫毒種薯的積極性,加快脫毒種薯的推廣普及。
3.8 做大市場主體,增強帶動能力。重點扶持馬鈴薯種業企業和加工企業發展,做好企業內部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升級,提升加工水平,出臺優惠政策,引導同類企業聯合,實行資產重組,做大品牌,做強龍頭企業,提升競爭力。加快發展馬鈴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利用合作組織及時掌握、發布技術、市場信息,為會員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務。把主產區生產基地的農戶和運銷戶以及農業技術部門連接起來,形成規模不等的馬鈴薯專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社,提高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支持市場體系建設。配套完善區域中心市場的功能,增強集散能力。
3.9 加大技術培訓,提高生產水平。把農民技術培訓作為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環節,重點開展馬鈴薯栽培技術、貯藏技術、脫毒種薯擴繁應用技術和病蟲害防控技術培訓。通過縣、鄉、村不同層次大規模的培訓,提高主產區農民生產技術水平,提升產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