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霞
(任縣農業局 河北 任縣 055150)
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2015年一號文件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業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業必須美。當農業引入互聯網之后,互聯網+農業就不僅僅是簡單地做加法,而是要把互聯網的所有屬性及功能與整個農業生態體系的全過程、全要素融合起來。
1.1 農業發展模式落后,農業電商發展環境不健全。譬如土地分散、缺乏龍頭企業、缺乏知名的農產品品牌,造成農業電商虛火較旺。
1.2 農村物流、存儲等成本高,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分散經營難以獲得高利潤,農村缺乏高效的電商模式,目前的各種途徑都有成本過高、難以維系的困局。
1.3 農民電商觀念落后、技能缺失,農村空洞化導致有能力的農民流失,農村缺乏真正懂電商的人才(美工、運營、策劃等人員)。
1.4 農副產品季節性、地域性、不宜儲存等特性導致農戶難以獲得持續的交易,村級服務站功能喪失,電商設施得不到充分利用,形成惡性循環。
2.1 農業發展大環境要搞好。①農業產業化必須升級轉型,農產品要深加工、品牌化,提升附加值;②鼓勵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資源進行集中管理、集中經營,為電商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2.2 政府扶持思路要轉變。①資金投放上減少“普惠制”的政策,要抓重點地區、重點產品、重點企業,但是不宜通過大量補貼的方式來做表面文章;②繼續加大培訓和宣傳力度,普及電商知識,做好基層工作。
2.3 農業電商企業要有寬廣的視野。①必須面向全國,區域性的農村電商必然難以生存;②必須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出自己的特色;③傳統農業企業向電商轉變要敢于嘗試和投入。
2.4 思路要寬,途徑要廣。①嘗試一二三產業融合、智慧型農業和電商融合等新方式;②挖掘各種電商途徑;③積極和一線大電商企業合作。
2.5 要以電商的思維做農村電商。①電商有自己的規律;②電商模式和技術很重要。
只要使農村電商無論在意識、投入、思路、人才、管理上全都跟上,形成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為農村居民提供網絡代購、網絡代售、網訂店取、網訂店送、繳費支付、取送貨品、農村創業、本地生活等服務將不再是夢,徹底通過電商達到智慧農業、助農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