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沖
(河北大地種業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從國內外小麥作物發展趨勢的基本規律來看,新品種的不斷育成,為小麥產量的提升和品質改進做出了巨大貢獻。新育成的品種,尤其是在廣泛地區某一個階段起主導作用的品種,“良種良法”是發揮新品種的產量品質潛力,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推廣應用的關鍵點。大多數高產品種在高水肥條件下表現高產特性,而在不同生態類型條件下產量有較大差異。水分是小麥產量形成的關鍵因素,河北省水資源相對匱乏,如何在節水條件下實現高產,目前是小麥生產發展的目標。集節水和高產雙重優勢于一身的小麥品種石麥22的育成,為小麥節水與高產矛盾的結合提供了品種載體。
1.1 品種來源。石麥22號是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和河北省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同選育的節水高產小麥新品種,2011年和2013年分別通過國家黃淮北片和河北省冀中南審定,審定編號分別為國審麥2011014和冀審麥2013002號。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北片的山東省、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南部高中水肥地塊種植。
1.2 長勢長相。半冬性早熟品種,成熟期平均比對照石4185早熟1 d左右。幼苗半匍匐,葉寬苗壯,分蘗力、成穗率較高。株型偏松散,旗葉中長、窄,上舉,穗下節較短,穗層整齊。莖稈較細,莖葉蠟質輕,莖稈彈性中等,抗倒性一般。穗紡錘形,白殼,短芒,白粒,半角質。灌漿后期旗葉干尖明顯,熟相較好。畝穗數42.9萬穗,穗粒數35.2粒,千粒重40.3 g。
1.3 適應性與抗逆性。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進行抗病性鑒定,2009~2010年度中感白粉病,中抗條銹病,中感葉銹病;2010~2011年度中抗條銹病,中感葉銹病,中抗白粉病。
1.4 產量表現。2009~2010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22.6 kg,比CK石4185增產7.6%;2010~2011年2年區試,平均畝產586.9 kg,比CK良星99增產4.8%。2010~2011年度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82.0 kg,比CK石4185增產5.8%。2017年5月27日,石家莊市科技局組織邀請有關專家組成檢測組實地考察了試驗基地100畝高產示范展示田并進行測產。石麥22號畝穗數55.4萬,穗粒數34.2粒,千粒重39.6 g,畝產637.9 kg。
2.1 播前準備及播種技術。通過精細整地,可以為小麥苗齊、苗全創造一個好的土壤環境。主要包括以下2項措施,一是造墑與保墑,做到足墑播種,為下一步管理帶來主動;二是深翻與整地,深翻可以改良土壤通透性,增強保持水肥能力,有利于小麥根系下扎,增強小麥后期吸水能力,防止后期早衰倒伏減產;根據土壤肥力,一般畝施小麥專用涂層緩釋一次肥50 kg左右,將其均勻撒施后翻耕;用60%吡蟲啉+25%三唑酮混合拌種。適宜播期:黃淮冬麥區北片為10月7~17日。黃淮冬麥區北片高水肥地塊適期播種畝播量8~10 kg,晚播麥田或地力條件差的應適當加大播量。
2.2 田間管理。出苗后1周內藥劑防治灰飛虱、薊馬等害蟲,防治小麥叢矮病、病毒病;及時查補苗;注意在晝消夜凍時澆越冬水,澆水后視凍融情況及時進行鎮壓,保證小麥安全越冬。返青后對紋枯病發病較重的地塊,在起身后拔節前用20%粉銹寧順壟噴莖基;3月下旬噴施苯磺隆或世瑪等除草劑防治雜草;一般要澆好拔節、灌漿水,在拔節期結合澆水追肥,畝施15 kg氮鉀肥;小麥揚花后植株上出現蚜蟲時要及時防治,同時加入殺菌劑多菌靈混合噴施,以防治赤霉病、銹病、白粉病等病害,最好加入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噴肥。
2.3 適時收獲。蠟熟末期到晚熟初期及時收獲,做到顆粒歸倉。
3.1 節水高產小麥品種石麥22具有高產、抗旱、廣適等綜合優良性狀,但也存在基部節間韌度小的缺點,需要在水肥運籌上采取措施防止小麥倒伏,冬前石麥22生長正常分蘗充足麥田,越冬水建議在11月初澆,春后注意澆好拔節水,拔節水宜早不宜遲,保證麥苗充分兩極分化,建立合理群體,防止倒伏。春季結合拔節水追施氮鉀肥,注意控制氮肥用量。
3.2 石麥22節水高產栽培技術有待進一步研究,最近2年,石麥22百畝高產展示田畝產均在620 kg以上,說明石麥22在中等以上地塊,采用節水高產栽培技術仍能獲得較高產量,石麥22肥料利用率高,根系發達,節水明顯,在地力較差的中低產田較一般品種產量優勢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