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梅
(赤峰市林西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經濟作物工作站,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食用菌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而先進食用菌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為食用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必須加強食用菌栽培技術管理研究的力度,才能從根本上降低病蟲害對食用菌生產所產生的影響。
青霉菌不僅會污染食用菌栽培的養料,同時其也會導致進入生長階段的實體發生病害。根據調查研究發現,青霉菌不僅種類繁多、適應性強且分布的范圍非常廣泛,在加上其分生孢子形成的數量相對較多,也增加了食用菌病菌感染問題發生的幾率。比如,在栽培香菇時,如果受到青霉菌感染的話,那么香菇在成長的暑期為白色,大約1~2d后逐漸變為淺綠色,此時如果栽培環境屬于通風不良的偏酸環境的話,那么就會導致青霉菌的出現。如果病菌出現在表面的話,則可以在受污染處施用多菌靈原粉或者生石灰予以防治。而在平菇栽培的初期,一般在30℃左右的高溫下也會產生青霉菌。因此必須將平菇的栽培溫度盡可能的開展在20~23℃之間,同時嚴格的控制拌料時的水分,一旦發現青霉菌生長的話,則可以采取噴灑濃石灰水的方式解決,如果出現整體感染現象的話,則必須采取火燒與深埋的方式予以處理,才能避免青霉菌病害范圍的擴大。
毛霉菌在有機物質上生長并形成成熟的孢子,隨著空氣的流通沉降至有機物質表面,然后在適宜的溫度、濕度下萌發出菌絲。如果此時環境溫度和濕度都相對較高的話,那么其將會進入快速生長的階段。比如,在栽培平菇時,毛霉菌在發生的初期為白色,隨后會逐漸的變為黑色,并在24h內蔓延至整個菌塊。如果菌塊局部出現毛霉菌的話,則可以在感染處噴灑多菌靈原粉予以解決,如果菌塊全部感染的話,則必須將菌塊搬離栽培室,以避免其他菌塊也受到毛霉菌的感染。
菌落直徑大是黃曲菌最大的特點。其在生長的過程中,梗頂膨大后就會形成分生孢子頭。然后分生孢子會隨著空氣的流通的轉移,一旦沉降至有機物質上就會迅速的萌芽生長。比如,在栽培平菇時,此類病菌在生長的初期為白色而后逐漸的變為黃綠色,如果處于高溫高濕環境的話,那么此類病菌就會進入高速生長的階段。如果菌塊局部感染此類病菌的話,則可以使用無菌刀將感染部位挖去即可,如果菌塊全部感染的話,則應該采取就地燒毀的方法予以處理。
食用菌生長過程中生理性病害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其生長環境不適宜所導致的,為了避免生理性病害的發生,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食用菌栽培管理的力度。
如果菇蕾在形成的初期遇到培養基或者空氣干燥的話就會導致此類病害的發生。一旦發生此類病害的話就會導致菇蕾萎縮變干最后枯死。針對這一病害的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加強空氣濕度的管理,如果發現培養基干燥的話,則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適當噴水降低空氣的干燥度,確保食用菌的正常生長不受影響。
如果子實體發生過程中,生長環境通風不良的話就會導致此類病害的發生。這一病害發生后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菇蕾部分化、根部粗大、菌蓋不成形,因此為了避免此類病害的發生應該加強培養室通風管理的力度。
菇蚋作為食用菌栽培過程中最常見且危害最大的害蟲,其幼蟲的體長大約在3mm左右,最初為白色成熟時變為橘黃色。由于幼蟲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相對較強,因此其成活率相對較高。針對此類蟲害的防治,必須嚴格的按照要求控制培養料的水分含量,避免水分過高,同時使用1:1000倍的90%敵百蟲結晶代替清水拌料以達到有效防治蟲害發生的目的。
菇蠅成蟲如米粒大小且繁殖能力極強。從幼蟲到發育成熟只需要3個星期。如果食用菌栽培過程中發生此類蟲害的話,則可以采用0.1%魚藤精或0.2%的樂果噴殺予以防治。
此類蟲害大小如針尖,體型為橢圓形,成蟲為白色或者黃白色,針對此類蟲害的方式一般都是在覆土之前按照每平方米10mL在創面上噴灑0.5%的敵敵畏予以防治。由于食用菌的病蟲害防治沒有效果十分顯著的藥劑,因此針對食用菌病蟲害的防治應該以預防為主,在食用菌栽培之前嚴格的按照要求進行培養料的消毒、發酵腐熟,同時確保栽培環境保持良好的通風,才能有效的避免病蟲害的方式。另外,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必須嚴格的按照操作規范操作,同時根據食用菌栽培病蟲害防治的特點,采取生物防治與藥物防治相結合的方式,才能確保食用菌栽培質量的有效提升。
在培養基制作的過程中,必須確保原材料沒有發生霉變且材料顆粒的大小均勻。所有袋裝原材料必須經過仔細的篩選以及攪拌才能使用。此外,假如菌種容器采用的是塑料袋的話,那么必須避免塑料袋出現破損的現象,才能確保食用菌栽培質量與產量的有效提升。
在將菌袋放入滅菌鍋內殺菌時,為了避免由于出現滅菌死角而影響到滅菌效果。因此一般都會將碼層的高度控制在60~70cm之間。同時在滅菌過程中必須及時的排出滅菌室內的空氣,并適當延長加溫時間,才能確保有害病菌被徹底殺死。由于高壓滅菌方式的升溫與排氣速度相對較慢,因此為了避免因為壓力變化過大而導致塑料袋被漲破現象的發生,必須在高壓滅菌完成后及時的將培養基移入冷卻時降溫,并在冷卻后立即接入菌種,避免因為菌種接入時間過長而導致接種失敗。
經過長期的實踐應用,優質菌種必須具備菌絲純白、健壯、均勻、生長速率中等幾方面的特點。進入成熟期的菌種不僅外觀光澤度較高,且菌種會出現較厚的白色原基。而進入老化期的菌種,不僅菌絲生長緩慢。基內菌絲少,且培養基出現了干涸松散無法結塊的現象。如果在此時進行菌塊移接的話,那么將會影響到食用菌的正常生長與發育。
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必須確保制種以及栽培現場遠離垃圾場、污水坑、畜禽棚舍等污染源,同時根據食用菌栽培的要求做好日常的衛生清理和消毒工作。接種室、冷卻水、菌種儲藏室,必須與原材料倉庫、配料室等保持一定的距離。另外,菌種生產區必須制定嚴格的衛生管理制度,嚴格的控制生產環境的凈化程度,才能降低菌種受到雜菌感染現象發生的幾率。也就是說只有創造良好的食用菌生產環境,才能確保食用菌抵抗力的有效提升,為食用菌生產質量與產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干熱滅菌法優于干熱空氣的穿透力相對較弱,且空氣溫度降低而出現滅菌不均勻的現象。因此在采用這一方法時,必須增加菌體受熱的時間,才能實現有效殺滅病菌的目的。雖然這一方法不是最佳的滅菌方法,但是由于其滅菌速度快且便于操作,因此而被廣泛的應用與滅菌作業中。
由于蒸汽的穿透力相對較強,再加上其在相同情況下較之干熱法的溫度也更高,可以在短時間內消滅病菌,因此被廣泛的應用。
過濾滅菌法主要是利用濾材中的毛細管和篩孔將微生物阻留在表面并排除,以達到有效殺滅病菌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酸類滅菌法主要有有機酸和無機酸滅菌法兩種。有機酸主要是以醋酸、乳酸、丙二酸、苯甲酸等為主,其主要是用于消毒和防腐。而無機酸中的硫酸、鹽酸等雖然具有較強的殺菌力,但是由于其腐蝕性相對較強,因此不適宜做常規的消毒劑。
就目前而言常見的堿類滅菌法主要是以消石灰為主。由于堿類的毒性以及腐蝕性都相對較強,因此不適用于常規消毒中。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消毒劑都不可能對雜菌、病蟲害等具有相同的殺菌能力,所以,一般在實踐應用過程中都會采用幾種消毒劑交替、聯合使用的方式,才能在促進殺菌效力有效提升的同時,縮短消毒時間維持穩定的藥效,才能確保食用菌的正常生長不受影響。
必須加強食用菌栽培過程中病蟲害防治研究投入的力度,總結食用菌病蟲害防治的經驗,才能促進食用菌栽培過程中病蟲害防治效果的穩步提升,為食用菌的正常生長創造良好的條件,才能促進食用菌栽培質量與產量的穩步提升。
[1]郭俊亞.食用菌栽培中的病蟲害防治問題[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 ),2017(12707):64.
[2]梁瑞玲.食用菌病蟲害防治[J].河北供銷與科技,1999(0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