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陽 高玉軍
(1.山東省臨沂市蒙山旅游度假區柏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山東 臨沂 273304;2.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國營天寶山林場總場,山東 臨沂 273300)
昆蟲不僅種類多數量大,同時其對于農業生產與人的健康都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不管哪一種類型的農作物害蟲,對于生存條件都有著相對較高的要求,如果缺少寄主植物,那么害蟲將無法生存。即便是具備了寄主植物,但是無法適應氣候環境條件,那么害蟲也是無法生存的。
粘蟲的生長發育、繁殖、繁殖數量等與環境溫度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根據相關研究部門的研究發現,粘蟲在進入繁殖期后,其發育的起點溫度為9.6℃左右,如果冬季溫度處于粘蟲發育起點溫度以上,那么粘蟲就會進入周年發育繁殖的階段。繁殖如果冬季溫度處于粘蟲發育起點溫度以下,那么粘蟲則處于緩慢發育或者不發育的階段。另外如果環境溫度低于粘蟲生存溫度,那么任何害蟲都無法順利的越冬。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如果環境溫度升高2.69℃,那么在每年春季的2月下旬—3月初就會進入快速的生長發育階段。隨著環境溫度的不斷上升以及麥稻兩熟區逐漸向北遷移,粘蟲等害蟲所需要的食物也逐漸增多。所以,必須根據粘蟲春季北遷的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粘蟲北遷對農作物生長所造成的破壞,確保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不受影響。
氣候變化是影響昆蟲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而溫度則是決定昆蟲生長發育速率的基礎,所以必須對氣候變化過程中害蟲發生期提前的發生始期和發生盛期予以充分的重視,才能實現有效控制害蟲對農作物生長所造成的破壞。比如,如果溫度升高,小麥蚜蟲就會提前進入發生期,一旦發生期提前,那么不僅會導致危害時間的增加,同時蚜蟲的數量也會大幅度增加。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近些年在我國華北地區發生的小麥蚜蟲,無不與氣候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玉米螟是影響玉米生長的主要害蟲,原本發生在我國吉林省的1代或者不完全2代玉米螟,由于氣候的變化以及溫度的升高,而逐漸的轉化為2代。雖然以往的2代玉米螟不需要防治,但是在氣候變化條件下演變而來的2代則必須進行防治。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氣候變化是影響農業生產病蟲害防治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我國針對氣候變化對昆蟲發生期影響的研究,也為農作物害蟲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氣候變化徹底改變了昆蟲與寄主植物的物候同步性,即便是植物和害蟲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溫度不同,但是由于植物與害蟲的生長金花橋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逐漸的相互適應。比如,常見的蘋果食心蟲產卵期與蘋果的有過期剛好處于同一時期,如果氣候條件發生變化,那么這種吻合會不會遭到破壞呢。如果食心蟲的發生期提前,成蟲在產卵階段果樹的果實太小,那么就會因為沒有適合食心蟲的食物,而對其繁殖產生影響。另外,不同種類的害蟲相互之間也存在著競爭的關系,比如,天敵昆蟲與其賴以生存的害蟲之間就存在著寄生與捕食的關系以及共生關心,這也是確保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因素。隨著氣候變化以及溫度的升高,這些關系之間的同步性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導致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發生變化。比如,常見的卵寄生蜂的成蟲期必須與害蟲的產卵期保持同步,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蟲害發生的幾率。
病害的發生、發展、蔓延等與病源、寄主、環境等各方面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周邊環境條件對于病害發生的時間、流行程度等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大多都要經過:侵入前期、侵入期、潛育期、發病期等幾個階段。雖然大多數病原體在侵入前期和發病期會往往因為對環境溫度的要求相對較低,不耐高溫,所以導致其無法順利的越夏,而只能將高海拔的寄主植物作為其越夏的主要寄主植物,并在這一過程中發展為農作物秋苗的主要病菌。但是再通過秋苗潛育菌絲的方式越冬,并在來年的春季進入植株的病害發生期。比如,在我國四川的阿壩州、甘肅隴南等地出現的小麥條銹菌不僅可以越夏而且還可以越冬,這些地區也是我國小麥條銹菌最主要的病發異變區。特別是隴南地區,由于冬小麥種植時的氣溫相對較低且持續時間長,再加上該地區的海拔相對較高,所以也為小麥銹菌的產生和異變提供了便利。另外,由于該地區的小麥種植品種采取的是垂直分布的方式,所以也為小麥條銹菌在同一地區不同海拔高度的小范圍越夏、越冬提供了便利,這種周年循環侵染的現象,也為變異菌系的保存和發展提供了空間。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隴南地區與阿壩地區作為我國小麥條銹菌產生和抗銹性異變最主要的策源地,其冬季溫度的逐漸升高以及冬種面積的不斷增加,也為病菌提供了充足的寄主植物源。另外,由于冬季溫度的不斷升高,不僅不利于病原物的防治,同時也為增加了病源的基數,為病害的大規模發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病菌越夏、秋苗發病、越冬、春季病等病害的發生與氣象條件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氣象條件作為決定病害發生影響程度的關鍵因素,其不僅會影響到病原物的本身,同時對于寄主植物、媒介昆蟲的活動等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氣候條件不合適,那么就會導致寄主植物出現生長不良、抗逆力下降的現象,從而增加病害發生的幾率。相關部門經過長期的研究后發現,如果每年的冬、春兩季氣候干旱,那么不僅會降低條銹菌的越冬率,同時也有利于病害的控制。而秋季作為病害發生的主要階段,如果春季降雨量較大,也會增加病害發生的幾率。比如,我國的關中與黃淮流域就是小麥條銹菌潛育越冬的主要地區,而當地出現的春季病害則主要是由越冬菌源引發的。而導致陜南、江漢流域、四川盆地等地區小麥秋苗病發的菌源則主要來自于隴南、川西北等地區的越夏菌源。所以,一旦陜南、江漢流域、四川盆地等地區如果在氣候適宜的年份發生小麥條銹菌,那么將會增加小麥條銹菌南下發展的幾率。
必須根據氣候變化的特點,詳細的分析病蟲害的變化規律以及導致病蟲害災害發生的原因,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完善的病蟲害防治體系,同時加強農作物品種的選擇、種植布局、防治等各方面的工作,采取綜合防控的方式,才能實現有效抑制病蟲害危機的目的。
[1]白慧,梁平,楊勝忠,袁芳菊,鄧學軍.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的影響[J].貴州農業科學,2009(22605):47-50.
[2]岳宜英.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的影響[J].北京農業 ,2013(54209):103.
[3]宋詩選.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發展趨勢氣候變化的影響分析[J]. 農家科技 ,2011(3):29.
[4]金飛.氣候變化趨勢對農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的可能影響[J]. 科技傳播 ,2010(1708):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