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石頭
(廣西全州縣紹水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全州 541500)
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維生素、低熱量的特點,含有豐富的無機鹽類和可食性纖維素,富含氨基酸、真菌多糖、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尤其是香菇產品,對提高人體免疫力、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具有明顯的食療價值。食用菌有機保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科學膳食意識的不斷提高,食用菌市場發展潛力很大。因此,開發食用菌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全州縣位于廣西東北部,北與湖南省永州市相鄰。全縣土地面積4021.19km2,轄18個鄉鎮,人口76.64萬人,耕地面積47793hm2,其中水田35473hm2。全州縣屬嶺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夏熱冬冷,春秋溫和;春夏濕潤,秋冬干旱;夏長冬短,四季分明;光照適宜,熱量充足;雨量豐沛,干濕明顯,全縣年平均氣溫17.9℃,年降雨量1400~1600mm,年平均日照1569h,境內有平原、丘陵和高山,小氣候類型多樣,立體氣候明顯,適宜各類食用菌生長。目前全州縣食用菌生產已具規模,食用菌生產已成為全州縣冬季農業開發的重頭戲和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之一。
全州縣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20世紀70年代就生產蘑菇出口,1974—1983年,由外貿組織每年生產鹽水蘑菇200t出口,1984—1988年與湖南邵陽灌頭廠合作,每年生產蘑菇300t,最輝煌的1989年蘑菇生產面積達10萬m2,產量800t。1990年后,由于受學潮影響,蘑菇出口銷路不暢,生產基地跨了,產量大幅度減少,生產的蘑菇主要靠本地消費。2003年國際市場對蘑菇需求擴大,全州縣蘑菇生產開始復蘇,縣內生產面積達4萬m2,主要分布在紹水、永歲鄉、全州鎮、石塘鎮等鄉鎮。其他菇類的發展:平菇1983年開始種植,金針菇1992年開始種植,茶薪菇1997年開始種植,香菇、木耳1988年開始種植,杏鮑菇、雞腿菇從2002年開始種植,產品都是以本地市場為主,部份產品銷往廣東等省。
目前,全州縣食用菌生產以雙孢蘑菇為主,以香菇、平菇、金針菇、茶薪菇、杏鮑菇、秀珍菇、雞腿菇、竹蓀等品種為輔,種植面積由2004年開始恢復生產的58萬m2,發展到2016年的1262萬m2,總產量70756t,其中雙孢蘑菇種植922.2萬m2,產菇69920t;香菇9萬m2,產菇562.5t;平菇5000m2,產菇51t。全州縣食用菌生產逐年來形成了以紹水鎮、鳳凰鎮、才灣鎮、龍水鎮為中心,帶動輻射周邊鄉鎮的格局。
全州縣優越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食用菌的生長,雙孢蘑菇9月中下旬播種,10月中旬開始出菇至下一年的4月中旬,采菇時間早、周期長,相對桂南可提早1個月出菇,延遲1個月結束。
目前大多數農民分散連片種植為主,有少量采取合股種植的場點,2012年成立了順達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2016年誕生了占地10hm2,以工廠化種植生產雙孢蘑菇、姬菇、秀珍菇、草菇等的全州縣新軍生態菌家庭農場。石塘、全州、才灣等鎮利用段木、樹枝等建立香菇、木耳等種植基地,每年在70萬m2左右。紹水、才灣、咸水、龍水等鎮利用冬閑稻田種植雙孢蘑菇,采用簡易“人字棚”,有的農戶利用室內種植金針菇、茶薪菇、平菇等。2007—2008年,全州縣探索出“稻(超級水稻)+燈(誘蟲燈)+魚(稻田內放養禾花魚)+菇(雙孢蘑菇)”高效的循環農業模式,真正實現每667m2產1t糧、純收入1萬元的目標。2008年以來在全縣推廣這一模式種植雙孢蘑菇,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的食用菌發展。“稻—燈—魚—菇”生態循環種植模式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2010年桂林市農業局將“稻—燈—魚—菇”作為市耕作制度改革示范點向全市推廣。
現種植的食用菌除雙孢蘑菇外有香菇、黑木耳、金針菇、草菇、平菇、鳳尾菇、茶薪菇、杏鮑菇、秀珍菇、雞腿菇、竹蓀等,改變了以往食用菌單一種植雙孢蘑菇的局面。
利用全州縣天湖高海拔低溫的優勢,在天湖建立雙孢蘑菇、平菇、香菇等種植基地5萬m2種植反季節食用菌,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這種千家萬戶“小而散”的生產方式,先進技術難以到位,栽培設施難以改進,產品質量標準難以規范,很難達到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產業化發展要求。
香菇、木耳等每棒的原材料投入3~5元,蘑菇每平方米的原材料投入需40~45元。加上種植生產相對費時費力,需要大量的人工勞力。如堆料、翻料、上料蓋土、調溫調濕管理,出菇后每天要采菇(常常需要半夜3:00—4:00時就起床采菇)和銷售等。較大的物資投入和人工投入,影響著農民群眾的種植積極性。
2004年發展食用菌生產以來,全州縣沒有一個真正農林院校學這個專業的技術人員,所有技術員都是自學成材,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技術人員缺乏系統理論知識,掌握生產技能的人員數量有限。
全州縣生產的雙孢蘑菇以鮮菇銷售為主,只有少量作鹽水菇加工,由于鮮菇保鮮時間短、銷售時間不長,不能長途運輸,影響了雙孢蘑菇的銷售。并且沒有加工企業做后盾,受市場的影響比較大,量少組不成車價格低,量大市場消化不了價格也低,極大的挫傷了菇農的積極性。
食用菌是全州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為了做大做強這一產業,需要政府從政策上、資金上給予有力支持,調動食用菌種植積極性,同時,必須引進人才,加強培訓,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發展工廠化生產,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種植效益。
引導農民群眾利用冬閑稻田、冬季農閑勞動力,發展食用菌產業。
農業局要招聘從大中專院校食用菌專業畢業生的技術人員若干名,負責食用菌生產的技術工作。并采取走出去或請進來解決人才不足,技落后的問題,走出去就是與科研院所結對子,請他們給我們解決問題,請進來,就請種植能手和技術能手到現場指導解決難題。
專業合作社是帶領農民進入市場、降低經營風險的有效載體。培育更多的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食用菌種植家庭農場,推行“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模式,采取統分結合的辦法,將食用菌生產中適合機械化操作,對技術、人員素質、管理水平要求高,農戶一時難以做得好的環節,由合作社、家庭農場完成,將費時費工,適宜一家一戶分散管理的部分分給農戶打理,依靠合作社、家庭農場帶動,農戶參與,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帶動全縣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
如果有一個好的加個企業,解決老百姓銷售難的后顧之擾,以提高農戶種植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