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丹
(凌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遼寧 凌海 121200)
渤海糧倉是一項巨大的農業科技工程,涉及1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6億人口,分別約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13.3%和總人口的22.2%。計劃通過對環渤海地區4 000多萬畝中低產田和1 000多萬畝鹽堿荒地的改造,實現到2017年增糧30億kg,到2020年增糧100億斤的目標,將長期遭受旱澇堿災害的環渤海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糧倉”。
自2013年4月“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啟動以來,環渤海遼寧項目區就以“提地力、增單產、水保障”為指導方針開展增糧工作。在遼西地區,圍繞“水保障”,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聯合凌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建業鄉農技推廣站建立了“渤海糧倉”凌海市玉米示范區,通過示范增糧技術與模式,促進了玉米的大面積均衡增產。
凌海市屬于遼寧西南部,緊鄰渤海,屬于半濕潤偏旱地區。目前,玉米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一少四低三不高”:一少指降水量少,四低指種植密度、土壤抗旱能力、植株抗倒伏能力、農田水分利用效率低;三不高指玉米產量、效益和農民種植的積極性不高。①降水量較少而且不均,變化幅度大(200~900 mm),春旱、夏旱、秋旱頻繁發生,2013~2015年生育期533、288(55%)、175(33%)mm,導致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②品種選擇不合理、種植密度低(稀植2 200~2 500株/畝,密植3 000~3 200株/畝)。土壤耕層淺,根系下扎淺、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和作物抗倒伏能力低,抗旱災能力低。農田水分利用效率低,只有0.8~1.2 kg/m3。③產量和效益低,產量400~500 kg/畝,純收益400~500元/畝(投入每畝450元),導致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
針對上述問題,以提高玉米產量為目標,提高雨水利用率和農田水分利用效率為核心,開展抗旱抗倒高產品種篩選與應用,深旋耕改土保墑增密抗倒技術,地膜覆蓋抑蒸保墑增產技術,膜下滴灌和地表溝灌等補灌技術,生物炭基緩釋玉米專用肥施用技術,中耕深松蓄水保墑技術,秸稈深翻還田培肥擴容技術,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等研究,集成玉米增產技術模式。
通過技術和模式示范和大面推廣應用,實現玉米單產提高100 kg/畝,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 kg/m3,肥料利用率提高10%~15%。建成核心試驗示范面積1 000畝。
當前,示范區已經建立了深旋耕改土增密技術,全膜覆蓋抑鹽保墑技術,覆膜保墑滴灌增產模式,全程機械化培肥增產種植技術等,通過示范與輻射,帶動了遼西地區玉米的高產高效生產。
2017年度渤海糧倉遼西示范區成果豐碩。凌海、葫蘆島連山區、興城、綏中等四個縣區的198.0萬畝中低產田增產15.02萬噸,增加經濟效益2.10億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渤海糧倉”項目是國家級農業科技項目,內容是通過實施一系列的高效現代農業種植新技術,改造鹽堿地等中低產田,進而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而遼西示范區主要“水保障、提地力、增單產”作為工程實施核心,以增糧作為實施重點,通過強化管理、協同創新,發展現代高效糧食產業。
承擔“渤海糧倉”遼西示范區增糧任務的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凌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市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部門專家團隊引進篩選了15個耐旱、抗倒、高產玉米品種,為中低產田增產增效生產提供強大的品種資源;完善了中低產田深旋耕改土、地表滴灌補灌、秸稈深翻還田、生物炭基緩釋肥增施等7項關鍵技術,組裝配套了玉米地表滴灌輕簡化節水補灌技術模式、深耕擴容蓄水抗倒增產模式、秸稈還田培肥擴容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模式等5套集成技術模式。通過深入田間地頭,采用田間指導、技術示范、培訓、觀摩等多種方式,輻射帶動了整個區域的糧食增產,為中低產區農業轉型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