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美智
(思愷迪設計咨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
黃浦江濱水空間的形態、歷史建筑界面、景觀意向等是延續上海碼頭文化內涵和風貌特色的載體,有活力的濱水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源的集中,提高了人居環境的質量,有助于增加城市的辨識度,增強空間活力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河流而言,它是組成場所記憶的一個元素,是具有可識別性的空間,同時也是可轉換的物質[1]。上海世博濱江綠地帶承載了自然生態教育、防洪功能、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和旅游休閑等多種功能定位,綜合以上因素對于世博濱江綠地的完善建設就要實現“快樂交流”,就需要在世博園的景觀規劃中注重場所的可達性、舒適性、新奇性、變化性等。要用最佳的物質承載空間,促進“快樂交流行為和感受”的發生[2]。2015年10月黃浦江東岸濱江開放空間貫通工作啟動,計劃在3a內即2017年底全面貫通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浦東濱江段21km慢行通道、濱水休憩步道以及沿江綠地完善。世博濱江作為其中一個區段,其中的公園綠地也將不限時間不限范圍的全面對外開放,融入城市生活。
世博濱江綠地由后灘公園、世博公園、梅賽德斯奔馳、畝中山水、M2碼頭和白蓮涇公園6片地塊組成,全長5.2km,占整條慢行通道規劃的1/4,是整個黃浦江東岸沿線最大的一塊綠寶石、生境最為多樣的空間以及承載了最為濃郁的文化特色。后灘公園為濕地公園,面積約17.32hm2,其中包含多樣生境,綠化面積達到70%以上,是天然的生態教育基地。世博公園是一個巨大的露天演藝場所,面積約17.43hm2,被定義為公共演繹空間,而與其相近的奔馳梅賽德斯則為大型的室內演出場地。畝中山水為中國傳統園林,其中的一汀一步,一花一木,一廳一閣都散發著古典園林的韻味。M2碼頭現已停運多時,亟待重新設計以實現再利用。白蓮涇公園腹地狹窄,原本為渣土碼頭,后為滿足世博會人流集散需求被打造成公園,現以綠化為主,缺少公共服務設施但可以提供休閑娛樂空間。
世博濱江綠地為上海世博會浦東展區的配套綠地,建成時間為2009年底—2010年初。主要功能為安全疏散、游憩等候。世博會結束后,后灘公園成為生態教育的城市濕地公園;世博公園為科教文化、戶外觀演、慶典等功能的上海市中心城區的大型永久性公園;白蓮涇公園則為社區公園。
基地內一部分綠地是黃浦江上的原生灘涂濕地,隨著時間的變遷、破碎綠地的整合擴大和增加設計現已成為連續性的綠色生態廊道,其中在后灘的濕地中有與生態的鳥島,后又設計了濕地水凈化系統,完全是通過自然凈化程序將黃浦江水進行抽取使用,再循環流回江中。世博公園中的水系是濕地凈化的水引入形成的,水系兩側均為塊狀綠地,而腹地較狹窄的白蓮涇公園的將綠地與防洪墻結合而設置。
世博綠地為帶狀綠地,主要交通路線平行于江面,缺少縱向通道,江邊可達性較差。并且沿岸存在斷點位置,阻礙了游客通行。例如:白蓮涇河口將公園綠地分為兩部分,如果想過到另一端需要借助公園外部的世博大道才能到達。
世博綠地中臨近江邊較開闊的位置活躍度極高,這種類型的空間不僅為游人提供了觀賞江景的觀賞點也為城市節慶活動提供了場地,例如:塔吊廣場、慶典廣場。
基地內多處公共服務設施處于閑置狀態,不能滿足其服務需求,并且數量較少服務半徑受到限制。其周圍的空間活力也因此受到影響。
上海世博濱江綠地3線貫通規劃把“還江于民”放在首位,結合了其周邊ABC片區的發展規模、濱水公共空間規模和社區規模3個元素統籌考慮貫通選線的規劃和設計。根據2016年最新控規調整世博段每個單元綠化面積需達到50%以上,可建設占地面積不大于綠地面積6%的公共配套服務設施。慢行通道的選線可部分結合原有道路。其中騎行道選線大多在防汛墻上,漫步道和跑步道則為園內原有步道改造。根據控規漫步道寬度保持3m,跑步道2.5m,騎行道4m,當跑步道與騎行道和設時道路最小寬度為5m。園內斷點,如泥家浜與前灘、慶典廣場與畝中山水、白蓮涇河口處以橋梁形式進行連接,步行的系統因此得以連貫和完整,并讓此5.2km的行程充滿多樣化的交通空間。
世博濱江綠地中包含生態系統、游憩系統、景觀形象系統等,現有的系統較完善,但缺少服務設施和增加場地活力的空間,需要通過慢行通道的規劃將內部現有的系統和要完善的子系統組織起來,已達到各個子系統內部的綠地通過規模等級、服務范圍、特色異化等內在約束力促成系統的有序性和關聯性[2],從而構建世博濱江新的綠色廊道。
世博濱江綠地內包含多樣生境。后灘公園濕地中有鳥島、大面積的草坡、多樣性的水生植物及多元化的濕地空間;世博公園中有種植規則的喬木陣,層次豐富的喬灌草觀賞空間。為慢行空間的穿梭提供了無盡的變化。
聲景在世博濱江不僅僅是聆聽,更多的是體驗。后灘公園聆聽的是大自然的聲音,體驗的是原生態的生活;世博公園全年有2/3的時間都有演藝活動,體驗的是具有感染力的氛圍;白蓮涇公園更是成為了社區公園,體驗的家庭的歡樂之聲。
慢行通道不再只是著陸于平地,而是穿梭于綠色廊道的多樣化空間中,從中體驗不同趣味。沿江通行時視線開闊,江景一覽無余;通行在特色橋梁上時不僅抬高了人們與地面的距離,還縮短了與天空的差距;防汛墻的利用,充分利用了地形的變化空間。
濱江沿岸的全天候開放加上慢行通道的建設,給與了人們更多時間和機會使用江邊的公共空間和欣賞江上的夜景,不僅增加了公園夜晚的活力指數,也使夜景有了時效性。對于慢行通道的材質設想為太陽能材料,這種材料在白天能吸收太陽的光線,等到光線暗下來以后,它就會自動地通過發光的方式將白天儲存的能量釋放出來,真正的做到穿梭于綠色廊道的中的綠色通道。
在一個需要更多城市開放空間的背景下,濱水開放空間的建設和完善不僅能承擔起滿足游憩需求、提升城市景觀、保護生態格局的功能,還能帶動城市人居環境品質的提高。慢行通道的嵌入為上海人民提供了更多與自然交流的空間。前期的規劃策略已為場地的優勢和特色做了充足的考慮,之后的建設和運作還需遵循這一策略。
[1]劉科.塞納河轉變的空間—巴黎城市思想與沿岸城市設計案例分析[M].2008.
[2]劉濱誼,胡玎.上海世博園濱江景觀規劃設計芻議[J].規劃師 ,2004,20(8):25-28.
[3]金云峰,劉頌,李瑞冬,劉悅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子系統”規劃方法研究[J].中國園林,2013(1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