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措
(青海省藏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
過敏性鼻炎是鼻腔黏膜對吸入空氣中的某些成分高度敏感所致。它的癥狀與感冒很相似,發作有時與季節密切相關。我科用麻黃灰治療過敏性鼻炎時發現麻黃灰對過敏性鼻炎有顯著的治療效果。麻黃為麻黃科植物,在藏醫中分麻黃、山嶺麻黃、矮麻黃和問荊(屬于木賊科)4類。原植物喜涼爽干燥氣候,耐嚴寒,多生于沙質土壤中。《宇妥草本》云:“策敦木生于巖石,花紅色,長短均有一卡一腿,近球形。”《藍琉璃》云:“根獨一,葉披針形,莖短,有節,狀如竹有結膨大,綠色小枝密集于節上,縱槽紋明顯,有果實的稱魯策,無果實的稱熱策”。《晶珠本草》云:“策敦木由于生境不同分為四類:查策生于山坡,粗細如針,果紅色,核黑;邦策比坡生的莖粗硬,無果實;熱策生于潮濕的河灘,比坡生無果的光滑而軟,莖三棱形。”秋季9~10月份間割取部分綠色莖枝,或連根拔起,去凈泥土及根部,放通風處晾干,或晾至6成干時,在曬干。放置于燥通風處,防潮防霉,然根據需要的藥性炮制而用藥。其性溫,味辛、微苦,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抗炎抗過敏 、解熱、抗菌抗病毒、鎮咳、祛痰的功效,可治療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肝熱,“赤巴”熱,脾熱等熱癥引起的疾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癥。
麻黃灰的炮制簡便快速,首先,按病種需求炮制好的麻黃,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置封灰制容器內,用一定的溫度制成灰,取出晾涼并研磨成300目的粉末狀即可完成藏藥悶燒制法,使其藥性溫和而毒性降低,并易能研磨成像色釉般細致而提高藥物的吸收率。
2.1 一般材料 10例門診患者,男4例(占40%),女6例(60%);年齡最大55歲,最小25歲,平均年齡41.5歲;病程為4個月~1年。
2.2 診斷標準 參照藏醫《四部醫典》秘訣部第三十一章鼻病治療的診斷標準: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鼻癢和鼻塞,部分伴有嗅覺減退;鼻鏡檢查:鼻黏膜蒼白或淡紫色,鼻甲水腫,總鼻道及鼻腔底可見清涕或黏涕;病史長、癥狀反復發作,中鼻中息肉樣變或下鼻甲肥大等。
麻黃采用藏藥悶燒法制成灰,用法每次0.5g吸入患病鼻孔內,1日3次,療程為1個月。
參照藏醫《四部醫典》秘訣部第三十一章鼻病治療的診斷標準。①痊愈: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鼻塞、鼻癢、半有嗅覺減退、鼻黏膜蒼白、雙下甲水腫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②好轉:臨床癥狀不同程度減輕,不再發展;③無效:無減輕臨床癥狀或病情加重。
按上述標準判斷,10例中痊愈6例,占60%;好轉3例,占30%;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0%。
過敏性鼻炎的病因復雜,單純西醫治療療效欠佳,易反復發作。口服藥物胃腸刺激大,療效慢。麻黃采用藏藥悶燒法制成灰鼻內給藥具有許多優點,高濃度藥物可直接透過皮膚吸收進入靜脈血絡祛風除濕、活血化瘀、行氣消腫、消炎止痛的作用。藥物直接吸收的優勢在于,避免了經過口服藥必須先經過肝臟解毒,藥物的部分有效成分被破壞,降低了藥效,或者加大要量的矛盾。同時麻黃藥物有效成分通過病變部位局部吸收,比口服或靜脈給藥,節約用藥,對病變局部起效更快、更直接。也避免或減少了全身副作用。
藏醫麻黃灰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等作用。麻黃灰粉外用可治過敏性鼻炎方法既簡單又方便,療效明顯,在治療后無不良反應,療效快,能立刻減輕鼻夾充血或積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