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厚美
2017年8月,某市在辦理中央第五環保督察組交辦的“某金屬開發有限公司出具虛假監測報告”信訪件后,經現場調查,質監、環保部門聯合對該金屬開發有限公司委托的甲環境檢測服務有限公司、乙環境檢測有限公司開展委托檢測期間的監測報告、采樣原始記錄及監測設備信息記錄進行審核,判定兩檢測服務有限公司涉嫌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
甲環境檢測服務有限公司于2016年6月與某金屬開發有限公司簽訂環境監測服務合同,負責該公司的自行監測工作。在合同履行期間,出具的3份監測報告存在4個問題:一是數據存疑。在2016年出具的第0052號、第0165號監測報告中,噪聲監測結果與原始記錄結果不一致,且第0165號監測報告硫酸霧采樣記錄續表無采樣人員簽字、無采樣日期記錄,不能確定是否是現場采樣記錄。且第0052號監測報告與第0165號監測報告中噪聲監測記錄完全一致。二是時間存疑。第0052號監測報告的噪聲監測記錄與樣品交接記錄時間不符合邏輯,分析時間存在疑問,現場采樣記錄僅2名人員在1天內完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固廢、噪聲的現場采樣,采樣所耗費時間不符合常理。三是分析方法不符合規定。3份監測報告均存在實際分析方法與資質證書方法不一致的情況,且所有原始記錄均無儀器圖譜。四是檢測報告不規范。第0165號檢測報告不規范,無現場檢測依據,檢測方案及采樣派工單未編審批標識,無簽發時間,噪聲現場檢測記錄對監測設備信息記錄不完整,不能確認其真實性。

乙環境檢測有限公司于2017年6月24日與同上金屬開發有限公司簽訂檢測技術服務合同,負責該金屬開發有限公司的自行監測工作。該公司于2017年6月28日對該金屬開發有限公司進行了采樣,共出具2份檢測報告,即2017第770號、第771號。檢測報告存在3個問題:一是分析方法不符合規定。在第770號檢測報告中,固體廢棄物“鋇”監測項目未持證,監測采用的是該公司已持證項目地表水石墨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602-2011)進行分析,且部分處理方法未填寫使用儀器及編號,監測報告內容不完整。二是服務合同書真實性存疑。乙環境檢測有限公司于2017年6月24日與該金屬開發有限公司簽訂的檢測技術服務合同,簽訂地點不詳,且無該金屬開發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簽字。三是現場檢測活動真實性存疑。采樣原始記錄與檢測報告上的采樣時間一致,樣品流轉記錄與樣品登記記錄中的交樣人不一致,部分樣品在成都實驗室的分析時間與樣品采集人員在該金屬開發有限公司采集時間不具有邏輯性。
市環保局、市質監局調查分析認定,甲、乙兩個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行為嚴重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65條“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第68條“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之規定;嚴重違反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第12條之規定;嚴重違反《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第43條、第45條之規定。應予依法處理。
通過辦理此案可發現,現行環保法律法規對排污單位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以及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在環境監測過程中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行為,有關環保法律法規都明確了監管責任主體。但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在環境監測過程中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等行為,不僅缺乏上位法支持,而且處罰相對較輕,不足以能夠起到震懾作用。建議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依法監管再加幾把“火”。
一是嚴格依法監管。環境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實施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環境監測工作的生命線就是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真全準”。《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68條規定,“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法予以處罰外,還應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對存在弄虛作假行為的或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依法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二是嚴格落實“黑名單”制度。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判定及處理辦法》規定,“社會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維護、運營的機構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出具虛假監測報告的,由負責調查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將該機構和涉及弄虛作假行為的人員列入不良記錄名單,并報上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禁止其參與政府購買環境監測服務或政府委托項目。”應完善日常監督檢查機制,定期、不定期開展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監測質量檢查,及時公布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環境監測服務行為監督檢查結果,建立公示制度和退出機制。完善社會環境監測服務機構信用記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及其法定代表人在環境監測服務活動中存在不規范監測行為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將相應機構、法人、監測技術人員的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并及時向社會公布。對弄虛作假的列入黑名單,抄送質量技術監督主管部門。
三是嚴格資質認證管理。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第43條規定,“超出資質認定證書規定的檢驗檢測能力范圍,擅自向社會出具具有證明作用數據、結果的”“出具的檢驗檢測數據、結果失實的”,由縣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責令整改,處3萬元以下罰款。第45條規定,“未經檢驗檢測或者以篡改數據、結果等方式,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資質認定部門應當撤銷其資質認定證書。筆者認為,僅有罰款、撤銷其資質認定證書還不夠,應探索建立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人員從業禁止制度。比如,某監測機構和監測人員違法后,雖然進行了處罰、整改,乃至于撤銷其資質認定證書,社會環境監測機構仍然可以以其他法人名義重新注冊公司繼續從事環境監測服務,應探索“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約束機制,對查處的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企業、機構和個人向社會公開,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依法公示,讓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人員終身從業禁止,斷掉其“東方不亮西方亮”從業念想。

四是把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納入入罪范圍。2017年1月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6〕29號)將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造假行為以“污染環境罪”追究刑事責任;將針對環境質量監測系統實施的造假行為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論處。但以“污染環境罪”追究刑事責任僅適用于重點排污單位通過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或干擾自動監測設施排放污染物的情形,存在追究刑事責任的范圍相對狹窄的問題。建議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和技術手段強化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監管,確保環境監測數據全面、準確、客觀、真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組織研究“污染環境罪”的定罪標準,涵蓋更多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情形,加大對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懲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