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亞平 張 磊
基層環境監察工作要與時俱進,要在環境監察理念、環境監察技術支撐力量方面不斷加強。
環境監察體系中基層環境監察屬于最為基礎的環節之一,只有真正提高基層環境監察工作的效果,才能保證各項監察機制可以落實到實際中去。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階段的環境監察工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實際工作中許些問題仍需不斷加強。
對于環境執法人員來說,由于綜合素質上的參差不齊,使得基層環境監察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一些監察人員思想較為陳舊,專業知識與水平等方面上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建設美麗中國,對于環境保護的標準和要求越來越嚴格。基層環境監察隊伍要順應社會發展新要求,在現有工作思路上予以創新發展,以實現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基層環境監察隊伍要做到工作思路創新,要了解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論述、新舉措,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思路和要求進行環境監管,做到有重點、有區分、有層次,避免監管走彎路。熟悉國家的產業政策和環保方針,對于國家開展節能減排、污染控制的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有所了解,工作思路要做到有的放矢。掌握國家關于對重要流域水體保護的各項政策及規定,尤其對于諸如南水北調、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重大項目,更要不遺余力地做好監察工作。
開展培訓教育是提高基層執法人員認知水平、提升其工作能力的有效舉措。基層環境監察人員的培訓切忌走過場,要貼近實際、與時俱進。通過培訓讓基層執法人員了解環保新政策、新規定,通過培訓傳授其基層環境監察工作中的經驗和技巧。
環境監察理念要與時俱進,不管是環境監察機構還是企業,對于環境保護的理念都要改變“大政府、小社會”的狀態,一方面是環境監察機構管得多而細,并不能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需要監察的地方;另一方面企業也是一有問題就找政府,沒有自發積極主動對自身環境保護設施改造的覺悟。環境保護就要控制污染,污染控制的主要內容是“一控雙達標”。基層環境監察在污染控制方面首先是控制企業的排放總量,其次是控制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濃度。排放總量由環評把關,濃度靠監測監督。至于企業內部的環境管理要發揮企業的自主性,基層環境監察人員可提供建設性意見,工作中秉持“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真正做好執行工作,保證環境監察工作的效果。

基層環境監察機構的環境監察技術支撐力量需要加強。環境監察工作要科學利用環境監察中的有效信息,保證信息的搜集與整理,做好總結與分析。對污染事件的發生以及過程要進行深入的調查,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環境監測是環境監察的科學依據,通過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間斷地或連續地對環境化學污染物及物理或生物污染等因素進行現場的監測和測定,做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環境監測技術的落后是基層環境監察效率得不到提高的一個重要阻礙。基層環境監察機構成立晚,因各地發展水平不同而呈現發展不均衡,如果在經費、人員、設備等方面投入不足,就容易形成基層環境監察技術的薄弱,環境檢測技術的欠缺使得基層環境監察機構難以做出科學、準確的評估,對后續環境監察工作的開展十分不利,基層環境監察機構遇到這樣的問題處理依據會不充分。
基層環境監察機構和基層政府的目標之間存在偏差。政府目標主要表現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而環境監察部門的職能目標主要表現為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打擊和防治環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兩者的目標有時候會存在差異,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是犧牲環境發展經濟,還是犧牲經濟保護環境?一般情況下是部門職能目標容易受到忽略,服從于地方經濟發展這個目標。
因此,地方政府要深入學習環境監察相關知識,自覺樹立環境監察的意識,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消除地方保護對環境監察的干擾。
環境監察在我國的執法體系中屬于較晚發展起來的,力量相對薄弱。尤其是基層的環境監察機構環境污染監察任務繁重。對于環境監察工作,要加強與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嚴厲懲處污染源頭。

環境保護法律是基層環境監察機構進行環境執法的根本武器。環境法律覆蓋面廣,法與法之間要形成必要的、有機的聯系,組成一個有效的環保法律網。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是環境監察的前沿陣地。目前,有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還存在一次過的弊端。同時,如果在城市規劃中環境影響評價的缺失,就會造成產業布局混亂,容易使污染現象此消彼長。
在當前環境監察體系中,基層環境監察作為基礎,只有將基層環境監察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確保各項監察制度和環境法律的落實和完善。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趨突出,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需要進一步完善基層環境監察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基層環境監察能力建設,使環境監察行政執法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促使國民經濟可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