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大學 工程機械學院,西安 710061)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搬運還要靠人工,不但速度跟不上,搬運率也跟不上。不合理,低效率地搬運加速了庫存積壓。大型生產企業中,搬運車是必須的運輸工具,搬運的作用在實際生產與企業物流中不容小覷,產品空間移動,也就是物流作業,包括兩種,一種是堆高運動,也就是物體在空間上的垂直運動;另一種叫搬運物流,也就是物體在水平方向的運動。
快速并且精準的識別搬運物,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合理的運送路線將其運送在指定地點,是研究的重點。企業庫存管理中,搬運車的高效運行節約了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使庫存管理智能化[1]。
搬運車經幾代發展,已經從第一代人工搬運車發展到現在的智能搬運車,倉儲物流系統更趨向于柔性與智能化,智能搬運車實現無人操作,作業快速,準確[2]。
在生產企業倉儲,或流水線上,常常需要搬運一些產品,但產品形狀往往不規則,需要識別其特有形狀。除了形狀的特殊性外,顏色也可以作為識別標志,通過對目標物顏色的識別來判斷是否是執行對象。在設計時也應該考慮避障問題,如何規避障礙物,制定最優路徑,以最快的速度,精確執行任務。
首先,搬運車需要裝置攝像頭,收集圖像信息,通過PC機進行數據分析處理,鎖定任務目標,進行下一步任務。攝像頭主要收集物體信息包括:顏色,形狀等,對障礙物體等非任務目標的識別,例如人,廠內其他車輛以及非任務目標的任何物體。
對物體的大小以及距離信息識別研究考慮兩種方法,一種是雙目識別,另一種為單目識別。雙目識別:利用兩個攝像頭分別采集目標物的信息,包括顏色,大小,距離等。單目識別則使用一個攝像頭采集目標物的顏色,大小,距離信息。文章考慮成本等因素,使用單目識別采集目標物信息。
由于PC機的運行處理能力較強,所以將小型PC機裝載在搬運車上作為搬運車上機位,下機為不需要較強的處理能力,故選用單片機,與上機位PC機進行數據交流。單片夾采集數據信息后傳輸至上機位,上機位進行分析處理后指揮下機位進行控制[2~4]。
搬運車下機位控制部分的核心就是處理器,它通過串口中斷函數與WIFI連接,接受并控制執行上機位傳來的信息,與此同時它還需要通過控制I/O口來實現搬運車的移動,攝像頭和超聲波等的運動[5]。搬運車控制過程還需3個定時器用于傳輸數據,航機控制與超聲波測距定時,所以研究選用單片機型號為STC89C52。
超聲波由于其在空氣中能夠遠距離傳播,有較強的指向性,并且耗能慢,所以常被用于測距,它具有快速,方便,計算簡單等特點,并且易于控制,能夠滿足工業上對測量精度的要求。
無線傳輸技術(WIFI:Wireless Fidelity),簡稱WIFI。主要建立無線連接,實現數據的收集,處理與傳送功能,是整個系統的核心功能。
搬運車上,需要旋轉的攝像頭以及超聲波都需要通過舵機進行控制,舵機按照其旋轉較多可以分為1800和3600兩種,研究中攝像頭與超聲波的采集數據一般只采集搬運車前方物體,所以研究選用旋轉1800的舵機,同時也可以方便地調整攝像頭以及超聲波模塊的角度。
搬運的運動需要電機控制,通過PWM信號控制其速度,三根控制線其中之一控制電機開關,剩余兩根方向線控制電機正反轉。搬運車還學要裝置紅外線傳感器以實現搬運車的循跡功能。搬運車不但要求迅速執行任務,更需要對其速度進行控制,所以需設置速度檢測模塊。搬運車后輪處裝有深槽齒輪,在其一側裝有光感傳感器,車輪每經過一個輪齒傳感器產生脈沖,在設定時間內將脈沖數據被單片機采集,通過分析確定當前車速[6]。搬運車整體如圖1所示。

圖1 搬運車
文章研究的搬運車控制方案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二維碼識別控制,第二部分為物體識別控制。二維碼識別控制是指通過二維碼掃描進行一些信息的傳輸,這種傳輸的方式有諸多優點,方便,快捷,保密性好,沒有傳統數據接收的條件與時間限制。
二維碼 (dimensional barcode),由一維條形碼發展而來,它具有可讀性,它其中儲存著二進制數據,當設備對其進行掃描時,可以獲取里面的信息與數據。與一維碼相比較,二維碼在編碼上難度加大,發雜程度增加,但是它可以攜帶的信息量也隨之增加。
一般工廠內會設置多個倉庫,倉庫之間有一定距離,二維碼識別控制方案則可以使搬運車快速識別這些倉庫,文章采用二維碼識別與控制中心AGV相結合的方案。由于倉庫眾多,位置不明確,倉庫間障礙物亦不確定,故采用尋線方式來查找倉庫最為合適,同時可以有效規避障礙物準確到達指定倉庫。但考慮到搬運車需在各個倉庫之間切換,必須增加一個回轉中心。考慮到一次需調動多輛搬運車,會出現信息傳送延遲現象及傳輸錯誤,文章采取第三方二維碼掃描的控制方法,將需要控制的具體內容制作成二維碼,等待搬運車的識別掃描[7]。
控制原理如圖2所示。控制中心根據搬運車所要去的倉庫設計好搬運路線。搬運車位于起始位置,即回轉中心處等待任務,控制中心將任務發送至上機位,并指揮回轉中心轉至給定軌道,并將搬運行進任務發送至上機位。搬運車隨即按照設計的路線行進。需要搬運的物品的位置,顏色,重量等信息被制成二維碼于顯示屏顯示,等到掃描。搬運差到達目的地后,攝像頭轉過一定角度,掃描顯示屏上二維碼后上傳至上機位進行識別,若不能識別繼續掃描直至識別。獲得搬運物信息后開始執行搬運任務,電子屏刷新顯示新的二維碼。搬運動作執行完畢后原路返回,控制中心收到上機位發送的搬運完成指令,控制中心收到指令后指揮回轉中心轉動至放置目標搬運物路線,搬運車按指定路線到達后,攝像頭旋轉一定角度,掃描二維碼,此二維碼為目標搬運物所要放置的位置,識別后執行卸載任務。完成卸載后,搬運車返回轉中心,并向控制中心發送卸載完畢指令[8~10]。

圖2 控制原理圖
攝像頭采集目標搬運物的圖像信息采用HSV模型信息,HSV色彩空間可根據人類視覺分析情況進行變化。這個模型中顏色的參數分別是:色調H,飽和度S,明度V。圖像采集還有另一種RGB模型,它幾乎涵蓋了人類肉眼可是別的大部分色彩信息,圖3為兩種模式下,搬運車攝像頭采集圖像信息識別后的對比圖。上邊為RGB模型下識別結果,下邊為HSV模型下識別效果,結果表明HSV識別效果在區分背景色與被識別物顏色效果更佳[11,12]。

圖3 色彩識別結果
在車間,目標搬運物以及障礙物往往不具備規則的形狀,例如在搬運用于再制造的零部件時,由于零部件大多數屬于廢舊產品,已經出現破損情況,直接導致了其幾何形狀的改變。這就需要搬運車能夠精準識別不規則搬運物以及障礙物的形狀,快速鎖定搬運目標,執行搬運任務。
不規則形狀搬運物識別,由于特殊形狀沒有規則幾何信息,無法像規則幾何形狀那樣提取特征進行信息比對,所以采用相似性對比。不規則形狀識別時,先采集圖像,再進行二值化處理,分割圖形。用分割后的圖形與對比庫中的圖形比對,選擇相似度最高的,則認為是該圖形[13]。對車牌蘇E8889X進行不規則圖形識別實驗,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形狀識別結果
為了規避前行過程中的障礙物,是搬運車順利到達目的地,應采用路徑規劃。路徑規劃指從一個已知點(Xs,Ys,Zs)到目標位置(Xo,Yo,Zo)之間規劃出一條耗時最短,路徑最優的方法,而且可以避開障礙物。經過分析使用Bezier曲線進路徑規劃較為合適。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英國學者所提出的n次Bezier定義:

Pi(0≤i≤n)是曲線的第i個控制點,依次連接P0到Pn,形成折線圖形,這個圖形就是關于Bezier的控制多邊形。Bi,n(u)的n次Bernstein多項表達式:

若已知四個控制點,(x0,y0),(x1,y1),(x2,y2),(x3,y3),則可得到一條關于Bezier的3次曲線。
研究采用懲罰函數在求解Bezier最優路徑中,這樣可以使函數有約束轉變為無約束非線性優化問題,并將懲罰函數作適應度函數,運用粒子群優化算法求得。搬運車初始位置:(350,-300,π/3),目標位置:(750,-150,π/6),初始速度:V0=1.5m/s,最大速度為:Vz=2m/s。四周兩個障礙物,其坐標:障礙物1:(400,-150);障礙物2:(600,-250)。R(搬運車)=R(障礙物)=25cm,安全距離:10cm,懲罰因子c1=c2=c3=100。求解后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路徑優化結果圖
對搬運車進行測試,結果如圖6所示。
文章研究了基于二維碼掃描識別的搬運車,設計搬運車智能控制系統,并進行路徑避障規劃。研究了搬運車對目標物色彩識別,形狀識別,尤其是不規則幾何形狀識別進行研究,利用Bezier曲線對搬運車進行路徑
【】【】優化,成功避開障礙物,并且前進路線順滑,符合路徑規劃要求。最后進行了實驗驗證,搬運車成功搬運目標物,執行搬運計劃。高效的物流運行可以有效減少企業成本,通過對搬運物流的優化,智能無人搬運,能夠有效節約庫存成本和人力成本。

圖6 實驗結果
[1]孫秀君.無人搬運車激光導向技術[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16(S1):126-129.
[2]任家權,余紹華.叉車智能化及其發展方向[J].叉車技術,2015,(01):5-9.
[3]陳君.二維碼技術在移動終端的安全應用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15.
[4]程裕強,劉愛民,周國軍.二維碼生成算法研究[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4,35(05):118-122,139.
[5]宮雪.QR二維碼個性化設計及其應用研究[D].北京工業大學,2015.
[6]甘勝軍.利用HSV色彩空間進行車牌識別的研究[D].重慶郵電大學,2016.
[7]陳運文.形狀識別與圖像分割方法研究[D].復旦大學,2008.
[8]陳孝春,葉懋冬,倪臣敏.一種形狀識別的方法[J].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2006,(06):758-763.
[9]朱東偉,毛曉波,陳鐵軍.基于改進粒子群三次Bezier曲線優化的路徑規劃[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2,29(05):1710-1712.
[10]任家權,余紹華.叉車智能化及其發展方向[J].叉車技術,2015,(01):5-9.
[11]吳佳楠,肖本賢,方興志,范進.基于模糊控制的叉車線控轉向系統變傳動比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7(08):912-915.
[12]潘珍.基于輪廓的形狀識別方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2.
[13]馬鳴,李海波.基于Android的二維碼的生成與識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26):6353-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