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盧志平,韋陳斐,蔣長春
(1.廣西科技大學 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柳州 545006;2.廣西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柳州 545006;3.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系統與服務部,柳州 545007;4.柳州知明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柳州 545007)
隨著“中國制造2025”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提出,該戰略將“工業4.0”與“互聯網+”等新技術融合,實現“智能制造”,從而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2015年,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會議上提出“智能制造”將成為我國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促進制造業向中高端轉型,在新常態下形成新的國際競爭優勢。這些新興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潮流要求制造業建立敏捷、柔性的新型IT模式,實現對市場、制造及客戶服務的快速應變能力。而當前大多數制造業的IT戰略與服務管理還處于以準確、穩定可靠及兼容性等為主要特征的傳統IT模式時代,難以適應新的業務發展模式。如何應對新型IT模式和傳統IT模式的發展困境,成為制造業在IT戰略與服務管理方面新的挑戰。
2012年,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提出,IT領域將過渡到“第三平臺”,其5大核心技術包含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移動應用開發、云平臺及社交網絡,通過“IT第三平臺”企業可以實現轉型,進行差異化的創新。“IT第三平臺”使得新型IT模式不斷發展,企業所處的IT環境和復雜程度快速變化,IT技術架構和業務的應用結合更加緊密,IT部門也從傳統的技術部門轉化為服務交互部門,能夠交付新的業務價值。2014年,美國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 Group首次提出了“雙模式IT” (Bimodal IT)的概念,是指企業將擁有兩種不同的、共存的工作模式和場景,這兩種模式都是為開發并交付信息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而設計的。其中模式1是傳統IT模式,強調擴展性、效率、安全和精確度,例如Html5、BPM及J2EE的應用;模式2是新型IT模式,主要強調敏捷性和速度,例如Web-Scale、SOA及Hadoop的應用。同時Gartner Group還預測,未來5~10年內基于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移動應用開發、云平臺及社交網絡等IT第三平臺技術的新型IT模式都無法完全替代基于SCM、ERP、MES及OA等為代表的第二代IT技術的傳統IT模式。目前全球45%的企業已經步入新型IT模式,到2017年,75%的企業IT戰略與服務管理將以“雙模式IT”方式運作。以上兩種不同IT模式的特點如表1所示。

表1 “雙模式IT”特點對比
1)快速動態變化的市場需求及業務流程對傳統IT模式產生了新的挑戰
近年來,隨著汽車消費市場細分加劇,客戶對汽車產品在功能、性能、外觀、價格和服務等方面產生了特色、多樣及個性化的需求,汽車制造業的生產經營模式從傳統的大規模流水生產方式過渡到基于訂單交付的定制方式。為了提高效率、及時響應客戶,跟上不斷新增業務功能的需求,需要持續的對物料采購、生產計劃與控制、營銷與售后服務等業務流程進行優化設計和重組。而傳統IT模式強調穩定與可靠,需求的變更將產生較大的時間成本與資金成本,各類信息系統與IT基礎架構無法快速跟上業務創新的步伐,難以隨需應變地適應企業新業務擴展,如何管理和支撐這些新增業務流程的變化,建立共享的底層平臺,提供更多的個性化IT服務,以應對新型IT模式的蓬勃發展,則是汽車制造業在當前IT領域面臨的困境和挑戰。
2)新型IT模式的出現對合作伙伴間的協同商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汽車制造業在IT服務管理的范圍涵蓋最初的客戶化產品定制和經銷商訂單管理、企業內部的生產計劃與調度、供應商的零配件供給、物流公司的運輸與配送到最終4S店的營銷管理。基于“IT第三平臺”技術的新型IT模式從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移動應用開發、云平臺及社交網絡等方面為汽車行業供應鏈合作伙伴之間提供了高效、快捷及柔性的服務管理模式,也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基于互聯網、物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新軟件及應用程序,相比傳統的軟件,他們具有生命周期更短、業務范圍更單一、使用范圍更廣泛等特點,為了不讓他們成為新的“管理孤島”與“信息孤島”,作為供應鏈核心成員的整車制造廠IT部門需要考慮構建開發、敏捷及高效的IT基礎架構,統一合作伙伴間的信息標準和規范,實現各類系統和應用之間的信息共享,才能快速進行協同商務,提高供應鏈總體效率。
3)新型IT模式與傳統IT模式在企業內部形成競爭與合作的博弈
當前,大多數汽車制造業都處于傳統IT模式與新型IT模式并存的狀態,使得IT部門具有雙重角色定位的特點,IT技術人員在企業內部會劃分為兩個不同的團隊,團隊一負責維護企業內部IT運維服務的穩定性和效率,使企業的業務保持正常運作;團隊二應對靈活和敏捷的工作責任,通過“IT第三平臺”技術的應用,保持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他們承擔不同的工作類型和使用不同的工作節奏,在資金、資源、技術和業務上進行競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可能在兩個團隊之間產生數字鴻溝,引起部門的疏遠與分裂,給企業帶來長期不可預測的風險。因此,在“雙模式IT”環境下如何混合團隊一和團隊二的IT技術人員,甚至是業務部門的成員,在競爭與合作的博弈過程中建立多學科團隊,推動汽車制造業長期的創新發展則是IT部門需要持續改善和平衡的難點。
為了應對“雙模式IT”的挑戰,汽車制造業需要從IT戰略規劃出發,建立柔性的IT基礎架構,重點考慮兩種模式之間的合作,將新型模式IT的創新思維和 “IT第三平臺”技術引入傳統模式IT,加速傳統模式IT的發展進步;同時,傳統模式IT將企業IT基礎運營方面的知識和技術擴散到新型模式IT中,讓新型模式IT的創新不受企業業務環境的限制。汽車制造業未來的IT戰略與服務管理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雙模式IT”環境下的IT戰略與服務管理框架
1)制定敏捷化的IT戰略規劃
“雙模式IT”環境下的汽車制造業IT戰略規劃要求IT部門實現精益管理和協同創新,從而有利于企業更好的做出決策、提高效率及降低成本。精益管理需要企業建立高效及靈活的組織結構,將具有雙重角色定位的兩個IT團隊整合為小型的、多學科的精益團隊模式,縮短流程梳理與改造的時間和整體反應時間,根據業務需要建立各種應用模式,保證應用間的無縫集成,保證信息的高度共享,從而在競爭中實現合作,有利于推動企業IT實踐的成功。協同創新需要企業強化與合作伙伴間的IT協同運作,靈活的協調外部服務,逐步完善企業的IT標準,與供應商及客戶的IT要素進行整合,將供應商及客戶連接成整體,消除“IT第三平臺”技術帶來的“信息孤島”,適應企業新的業務模式快速擴展及持續創新的需要。
2)建設柔性化的IT基礎架構
“智能制造”要求汽車制造業建立高敏捷和高柔性的新型IT模式,這種新型IT模式能夠滿足汽車制造業新市場的開拓、產品的創新及快速響應的服務等需求。依托于“IT第三平臺”的新技術,各類商業應用開發迭代周期從數月縮短為數以天計,這就需要更加柔性化的IT基礎架構來應付突發性及高并發的商業應用,滿足企業不斷增長的負荷量,適應企業的快速變化,既能支持交易量大、業務穩定的傳統生產制造類業務,又能滿足種類多、需求頻繁變化的創新營銷與客戶服務業務,把復雜的、相關聯的業務進行整合,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顯示界面,實現IT戰略與服務管理的創新。
3)實施多元化的IT技術應用
汽車制造業作為離散制造業的典型代表,需要建立基于“IT第三平臺”技術基礎下的智能工廠,實現車間網絡化、數據可視化、文檔數字化、過程透明化、現場自動化等先進技術的應用。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實現新車型研發與決策模式創新,使得數據成為企業的資產,為企業創造新的價值;物聯網技術將創造新的供應鏈物流體驗,機器人、各類傳感器、認知系統及智能硬件設備等的應用將為用戶創造新物流運作模式;移動應用開發將創新營銷和服務模式,通過智能手機及應用及可穿戴設備等可以把企業在時間和空間上智能擴展。云平臺將有助于構建企業彈性IT基礎架構,優化資源池的配置,實現統一的IT策略、協同模式,形成一個提供計算、存儲能力的服務中心,支撐智能工廠的運作,創新企業的生產制造模式。社交網絡將實現無邊界企業,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及社交網絡將企業的人力資源由企業擴展到全球范圍,創新企業的商業模式。“IT第三平臺”技術的智能制造應用領域如圖2所示。

圖2 “IT第三平臺”技術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
1)通過DevOps實踐助推傳統IT模式
2009年,John Allspaw和Paul Hammond在IT領域的效率研討會運動提出了DevOps實踐。DevOps(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DevOps)是在軟件研發及運維中的一組過程、方法與系統的統稱,用于促進軟件開發、運維管理和質量保障之間的溝通、協作與整合。它的出現使得傳統IT模式在應對敏捷開發過程、日益加快的產品交付期、云平臺技術及數據中心的挑戰等方面獲得了新的生命力,開發團隊與運營團隊之間更具協作性和更高效,能夠為多用戶及多功能的軟件系統和應用程序實現持續部署。通過DevOps實踐,汽車制造業可以在新IT系統和應用程序研發上縮短開發周期時間和實現更高的部署頻率,將IT產品快速推向市場,及時滿足用戶的業務需求,同時,通過軟件重用及配置管理技術,提高IT產品的可用性與變更效率,幫用戶獲得更加的IT運維服務體驗。
2)實現從APM到DPM的轉變,應對新型IT模式的挑戰
隨著“IT第三平臺”技術的廣泛應用,基于“互聯網+汽車”的企業終端應用程序海量涌現,新型IT模式將覆蓋汽車制造業從前端市場到后端市場的各個環節。諸如,前端的采購、商務溝通、合同管理、訂單管理及物流跟蹤等,后端市場的營銷、金融、保險及售后服務等,甚至企業內部的物料存儲與庫存、知識管理及薪酬福利等。這些應用程序就是一個業務和數據采集處理器,采用應用性能管理APM(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APM)技術可以用智能的、創新的方法進行單個應用程序管理,形成端到端的、可視化驅動管理的應用管理平臺。但是,數字交易鏈條不斷加長,這些海量的應用卻形成了一個復雜、龐大和智慧的數字生態系統,需要監控的不僅僅是這些應用程序,還需要轉變為數字化性能管理DPM(Digit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DPM)技術,通過一個統一的平臺同時向業務部門和IT部門的每一位員工提供實時的,可視化和可操作性的數字化性能信息,能夠幫助企業業務人員擺脫復雜的IT系統,有效的利用數字化性能信息,聚焦于業務和運營模式的持續創新。
3)以柔性IT的理念來整合傳統IT模式與新型IT模式
2002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提出了隨需應變的電子商務革新戰略,代表未來企業將跟隨市場實現柔性隨需應變。2016年,神州信息軟件產品中心技術專家王東將企業柔性引入到IT領域,柔性IT系統具有5個核心特征:標準化、軟件化、專業化、彈性化、敏捷化。在傳統IT模式下,為了保障數汽車制造業的持續穩定的發展,標準化、軟件化、專業化依然是IT部門的首要目標,另一方面,伴隨新型IT模式的出現,彈性化、敏捷化則是IT部門關注的熱點。企業通過實施柔性IT系統,建立包括智能制造、信息管理和過程控制三個子系統可以解決“雙模式IT”帶來的困境,實現傳統IT模式向新型IT模式的融合與轉變,在傳統業務流程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實現新型業務模式的快速響應。如何同時管理和運維這樣兩種不同IT模式,找到兩種模式的平衡點,逐步形成雙模雙速發展的柔性IT模式,則是當前汽車制造業IT服務管理的關鍵任務。
“雙模式IT”是當前汽車制造業IT領域無法跨越的環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會并存發展,在競爭中合作,實現傳統IT模式向新型IT模式的融合與轉變。汽車制造業IT戰略及服務管理需要針對企業新的業務需求,建立彈性的IT基礎架構,借助于IT新技術的應用,快速梳理和優化業務流程,最終實現持續的創新發展。
[1]頓棟梁,方弛,劉學瓊,等.中國汽車“工業4.0”展望[J].汽車工業研究,2015,9(6):45-47.
[2]郭平.EMC World解讀3:EMC新品瞄準雙模式IT用戶需求[J].電腦與電信,2016,4(4):7-10.
[3]高楊.IDC:利用IT第三平臺交付新價值[N].網絡世界,2014,10-27(3).
[4]王東.IT新常態下雙模IT的挑戰與應對[EB/OL].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6-07/9202819.html. 2016-7-20.
[5]宋家雨.Gartner:創新洞察力,CDM加速Bimodal IT[EB/OL].http://www.dostor.com/p/40313.html.2016-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