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下跌后,2017年國際油價終于從2016年初最低點26.05美元/桶,攀升至目前的55美元/桶區間。在供需基本面和多種因素作用下,國際油價走出一波情理之中的回升行情,最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
具體來看,2017年初,歐佩克減產執行情況遠超市場預期,對油價構成較強支撐,布倫特油價運行中樞為55美元/桶;二季度,歐佩克減產效應對油價的支撐效果減弱,美國原油產量大幅提高、利比亞和尼日利亞原油產量大幅反彈、全球石油庫存居高不下,國際油價承壓震蕩下行,6月中旬創年內最低,布倫特油價為44.82美元/桶;三季度,世界石油需求旺季來臨、美國原油庫存大幅減少、美國石油鉆井活動放緩、產油國承諾將限制原油出口等因素對油價構成一定支撐。同時,產油國不斷釋放可能延長減產協議或加大減產力度信號,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加上伊拉克庫爾德地區獨立公投事件一度引發投資人對石油供應中斷的擔憂,國際油價大幅反彈,布倫特油價于10月31日創下61.37美元/桶的兩年多最高價位。
預計四季度國際油價環比將有所上漲。從石油需求季節性規律來看,下半年石油需求往往高于上半年:三季度為夏季駕駛用油和空調發電用油高峰,四季度為冬季取暖用油高峰。預計四季度世界石油需求比三季度將進一步增長80萬桶/日,從而對油價起到一定支撐作用。
國際油價從2014年雪崩走到今天的“V”型反轉,恐怕沒有人預測到,這包括歐佩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權威機構。影響油價的因素太多,資源、供給、金融、經濟租金乃至地緣政治,都可能成為價格巨幅波動的導火索。石油的金融屬性決定了適度投機是期貨市場規避風險和價格發現功能得以實現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過度投機和操縱市場才會影響期貨和現貨市場的正常運行。可是這種操縱即便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和范圍內影響石油價格,但也不能決定其長期趨勢和水平,如同海浪上的泡沫,海浪越大,泡沫就越大,但海浪并不是泡沫制造的。
國際石油市場當前地緣供需格局的形成,與美國頁巖油氣革命有著直接的關系。
事實上,美國頁巖油氣產量已成為影響國際石油市場供需平衡的新變量,增加了石油供給并負向影響國際油價。這使得通過卡特爾產量影響控制油價的歐佩克面臨兩難選擇:減產維持油價會促使美國頁巖油氣產量繼續增長,并向其他國家擴散,導致歐佩克市場份額進一步降低;不減產則會合力打壓國際油價,導致本已風雨飄搖的國際油價繼續探底。雖然歐佩克所謂的級差租金(因地質條件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額和因資源稀缺而形成的租金,即因歐佩克限制產量而使價格提升的部分),因為頁巖油氣的出現而稀釋,但對國際油價的最終影響還是依賴于美國頁巖油氣生產的成本。只有當油價低于頁巖油氣生產成本時,頁巖油氣的經濟租金才會下降甚至歸零。也就是說,只有當美國頁巖油氣生產商無利可圖甚至大幅虧損的時候,才會大面積減產甚至停產,國際石油市場才會獲得新平衡,國際油價才會重拾升勢。
然而,誰又能給這謎一樣的數字一個精確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