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石油工程技術分公司副總經理 李國順
長期以來,資料“齊、全、準”一直都是錄井人追求的目標,但隨著石油勘探開發環境的變化,井筒工程技術的進步,“齊全準”已不能完全滿足油氣生產實際的需求。第四屆中國石油工業錄井技術交流會以“更快、更全、更準”為主題,認真分析低油價下錄井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積極順應當前錄井技術發展的新趨勢,共同探索未來錄井的發展之路。反映出錄井界在能源轉型中面臨新挑戰時,發展的觀念在轉變,變革的緊迫感在增強。大家都感覺到了錄井技術發展環境的變化,特別是近幾年,變化更加顯著。
一是勘探開發對象變了。在勘探方面,老區勘探目標越來越復雜,隱蔽油氣藏比例不斷提高,儲層的厚度明顯減小;新區勘探目標埋深普遍增大,上覆地層復雜程度加劇,儲層非均質性增強。這些復雜的條件給錄井建立巖性剖面和油氣層發現增加了不少的難度。在開發方面,國內大部分油田已進入高含水、特高含水生產階段,油層水淹程度日趨嚴重,剩余油高度分散,特低滲致密型、裂縫型等非常規油氣藏開發力度加大,給油氣層的錄井評價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二是工程技術環境變了。隨著鉆井工程新技術、新工藝的快速發展,水平井、分枝井增多,欠平衡及PDC鉆頭等鉆井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巖屑撈取、識別,以及其他依賴于巖屑為載體的分析化驗困難,直接影響到油氣層的錄井發現與評價。鉆井速度大幅度提高,對綜合錄井在鉆井施工安全方面的監測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隨鉆測量技術、成像測井技術以及分段壓裂技術的應用,減少了對錄井解釋評價的依賴性。
三是勘探開發思路變了。油氣田企業立足長期低油價,圍繞打贏生存與發展攻堅戰,突出高效勘探、低成本開發,正在推進從重產量向重效益、從重地質儲量向重經濟可采儲量、從靠投資拉動向靠創新驅動、從傳統生產向精益生產的四個轉變。
在錄井技術發展環境發生變化的同時,錄井行業的生存環境正面臨著長期低油價帶來的挑戰。從近幾年的油價運行情況看,本輪油價的暴跌根本性因素是供需關系,而影響油價的其他三個主要因素,即美元升貶值、投機性炒作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力在減弱。另外,新能源的發展速度超乎想象,氣代油、電代油、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步伐也在加快。總體來看,原油供應側增長強勁,需求側增速減緩的基本面短期內不會改變。由于國際油價暴跌,石油勘探開發投資銳減,導致勘探行業進入寒冬期,錄井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正處于“三低”狀態。
一是價格低位。自2014年以來,錄井服務價格普遍已下跌了30%以上,個別油田綜合錄井服務價格更是下跌了50%以上。錄井服務費用占建井成本的比例不到1%,遠遠低于國際上的3%—5%的水平。
二是市場低迷。完鉆井數持續下降,帶動錄井工作量的斷崖式下跌。以中國石油為例,2016年的完鉆井數比2013年下降38%,常規錄井完成的工作量降幅達42%,錄井新技術工作量下降了10%,國際市場工作量下降幅度高達62%。
三是行業低谷。油價下跌以來,錄井行業的經濟總量從高峰期的60億元以上,下降到了2016年的35億元左右。民企數量由60家左右減少到了不到40家,許多民企支撐不下去了。三大石油公司所屬錄井企業利潤陡然下跌,絕大部分企業出現了虧損。這些數據都顯示錄井行業已經進入了行業的低谷期。
綜上所述,國際油價上漲乏力,錄井市場量價齊跌,技術突破面臨瓶頸,錄井正處在多重矛盾疊加時期,“三低”狀態在短期內可能很難改觀。可以預見,錄井作為傳統化石能源行業中的小專業,在低油價和能源轉型中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還會不斷涌現,需要錄井企業研究的新課題也會隨之增多。
“君子善假于物,變弊為利,轉危為機”。每一次危機的背后都孕育著新的希望,我們要看到積極因素和有利條件。從宏觀環境來看,至少有三個沒有變。
一是中國經濟仍處于中高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根據國家統計局的預測,今年經濟增長速度不低于6.7%。從增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平穩性在不斷增強,基本穩定在6.7%—6.9%,至2025年平均年增速可望在6.2%以上。經濟的增長需要有能源供應為保障。
二是石油天然氣在能源消費中的主體地位沒有變。“石油時代的終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據ERI研究,目前,石油終端消費的65%在交通領域,我國交通燃油消費量約占全社會燃油消費的60%,石油對外依存度65%,在可以預見的未來10—20年,油氣總體需求仍然會保持剛性增長。同時,天然氣的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三是錄井技術在勘探開發中的重要作用沒有變。隨著勘探開發對象越來越復雜,需要錄井解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從近幾年的勘探開發生產來看,錄井技術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在水平井地質導向、壓裂層段優選、隨鉆地質評價、遠程作業支持等方面進一步得到了增強。國內外的實踐表明,目前還沒有一項技術能夠替代錄井。
回顧錄井技術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錄井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創新。60多年前,前蘇聯人的半自動氣測儀使錄井告別了單一的手工操作、肉眼觀察的時代。50多年前,法國人、美國人的綜合錄井技術把錄井帶上了發展的快車道。20多年前,中國人創建了地化錄井技術,打開了錄井評價水淹層的一扇窗。10多年前,錄井人應用現代通信技術使鉆井現場的生產指揮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今天,石油錄井工程伴隨著石油勘探開發的發展不斷成長壯大,已經成為石油工業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術。展望未來,石油工程技術各專業將會不斷融合發展,錄井必須立足長期低油價求生存、謀發展,能否在新一輪技術創新中掌握主動權,將是決定錄井行業衰退或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加快技術創新,推動技術進步已經是錄井面臨最緊迫的任務。
一要以油田需求為導向。隨著油氣勘探開發的發展,資源品質劣質化程度逐年加劇,勘探開發對象正在向復雜類型、深層超深層、非常規油氣藏轉變,部分油氣田正全面進入巖性油氣藏勘探開發階段。同時,已開發的油田整體進入“雙高”階段。“低、深、難”(低滲透、埋藏深、鉆探難度大)“高、散、低”(中淺層探井密度高、油藏分散、顯示程度低)已成為共性的問題。在快速勘探開發和鉆井提速的大背景下,對現場信息處理的及時性、準確性、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大會的主題“更快、更全、更準”,正是油氣勘探開發在新形勢下對錄井技術的新需求。錄井技術創新要在復雜地質工程條件下,快速識別巖性與油氣顯示,全面評價儲層物性,準確判別儲層流體性質等方面有所突破,助力油氣資源的技術開發、效益開發、綠色開發,滿足油氣田企業走技術發展之路的需要。
二要以專業人才為關鍵。“創新無捷徑,關鍵在人才”。中國的錄井在國際市場競爭力不強的重要原因還是缺少核心技術,而癥結就是缺乏高水平的人才。應把培養或引進世界一流錄井人才作為行業發展的首選戰略。然而,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人才成長有其客觀規律,錄井人才的培養更有其特殊性。一方面,錄井是技術密集性企業,大中專畢業生占用工總量的80%以上;另一方面,行業規模小,用工總量只有2萬人左右,專門從事錄井技術研發的科研人員更少。同時,錄井學科建設起步晚,專業人才底子薄。這更要求我們重視錄井創新人才的培養。在這里要特別感謝長江大學創建錄井本科教育,為錄井專業人才培養所做的貢獻。
三要以共享合作為橋梁。合作創新對錄井技術的發展尤為重要。當下的錄井技術有許多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但就整個錄井技術產業來看,單個錄井企業的科研創新能力顯得單薄,僅憑一己之力還不能完全解決制約錄井技術發展的一些瓶頸問題。合作創新則可以集中錄井行業內的創新資源,增強創新能力,縮短創新周期,容易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為企業創造新的技術優勢。加強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院校之間的合作是提高錄井技術水平的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中國石油高度重視錄井技術的發展。在油氣勘探開發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勘探開發需要有錄井技術做保障,工程技術的進步需要錄井技術做支撐;體會到錄井技術只有服務于勘探開發、服務于鉆井提速提效、服務于安全生產才能真正體現其技術價值。當前,錄井技術正面臨著諸多挑戰。中國石油非常期待與國內外同行攜手,緊緊抓住全球能源轉型和工程技術服務市場格局發生變化的時機,為錄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借此機會,我提以下三點倡議:
一是努力提升錄井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共同努力完善錄井技術創新體系,保持合理的科技投入強度。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改造傳統的錄井技術;另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攻關新的錄井技術,提升地質工程一體化解決問題的能力,推進錄井向定量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二是有效拓展錄井企業創新合作領域。以“創新、合作、共享”的原則,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共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以項目合作推動技術、標準、管理等全方位對接,促進錄井裝備、資料采集、解釋評價、信息應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用明確的合作目標、均衡的合作需求及與時俱進的合作模式打牢合作基礎,不斷深化雙邊和多邊的創新合作。
三是共同呵護錄井行業發展生態環境。實事求是地講,由于歷史原因,錄井行業的發展環境并不是很好。專業化管理晚,技術人員上升通道狹窄,年齡大的一線人員退出渠道不暢,技術服務價格不盡合理,技術研發力量分散,自主核心技術缺乏,這些都需要各級領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去解決,共同創造錄井行業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