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杰·格爾喬+劉夢
陰謀和詭計籠罩著整個二戰時期,當時美國、德國、英國軍方都在世界范圍內大量招募大學教授、工程師、科研人員和技術人員,這些專家在為各自的陣營效力期間發明的核武器、電腦、青霉素、火箭和雷達,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對后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戰時期的世界形勢極為復雜,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以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為主的法西斯軸心國陣營,和以美國、蘇聯、英國、法國為代表的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但在同盟國內部,因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不同,以美英為主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也較為緊張。而到了1946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發表的“鐵幕演說”中,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被“鐵幕籠罩了起來”,更是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
直到一戰結束時,當時所有的密碼都是手工編碼的,未加密的原始文本需要加密員人工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轉化為密文,而接收密碼的一方又要用查表的方式將密文轉為明文,這種簡單的加密法隨著解密學的發展很容易就會被人破獲。
直到1918年,德國發明家亞瑟·謝爾比烏斯和理查德·里特發明了一個叫做Enigma的密碼機,它的外形酷似打字機,鍵盤上一共有26個字母,但同一個字母在明文的不同位置時,可以被不同的字母替換,而密文中不同位置的同一字母,又可以代表明文中的不同字母,這種加密方式在密碼學上被稱為“復式替換密碼”。在當時,Enigma被證明是有史以來最可靠的加密系統,起初它只是被用來加密商業機密,但在后來的二戰中,德國軍方開始使用Enigma來加密納粹德軍的通訊信息。
其實Enigma并不像納粹德國認為的那么堅不可摧,在1932至1938年期間,波蘭的情報機構就仿造德國人的Enigma發明了一種用于解密的機器Bomba。Bomba的工作原理其實就是模擬好幾個Enigma并發運轉,以此來加速猜出密鑰,最快可以在兩個小時之內破解出Enigma密碼。但隨著二戰的爆發,德軍改進了Enigma機器,增加了可選的齒輪數量,這樣密鑰的組合就增加了60倍,超出了Bomba的解密范圍,于是波蘭找到了英國盟軍尋求幫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秘密情報局(MI6,也稱軍情六處)就在布萊切利公園設立了一個密碼研究學院,召集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語言學家、數學家和英國最聰明的學生們從事密碼破譯工作,其中就包括了麥克斯·紐曼、阿蘭·圖靈和湯米·佛勞斯。
圖靈在波蘭人的基礎上改進了Bomba,為它加入了一些優化措施,盡早排除不可能的路徑,并讓它的速度快了很多,能以每秒2000字符的速度破譯情報。在Bomba的幫助下,盟軍及時掌握了德軍飛機的行蹤,使德國空軍在“海獅行動”里遭到了沉重打擊。
但與此同時,警覺的德國人很快改進了他們的通信方式,發明了洛倫茲SZ40和SZ42保密電傳打字機,這是一種比Enigma還要先進的密碼機,具有159萬億種可能的加密方式,用于發送希特勒的最高指令。而在布萊切利公園,湯米·佛勞斯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可編程的計算機“巨人”,它的閱讀速度提高到了每秒5000字符,使得破譯密碼的時間由以前的幾周縮短到了幾個小時,在當時專門被用來破譯洛倫茲密碼。由于“巨人”及時提供了準確的情報,德軍的“海狼行動”慘敗,600余艘艦船被擊沉,同時,“巨人”也在諾曼底登陸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據歷史學家分析,正是這些科學家的破譯工作,使二戰至少提前結束了兩年。
在盟軍合作破譯德軍密碼的同時,時任美軍情報部門主管官員卡特·克拉克擔心斯大林會單方面和德軍締結秘密條約,背叛盟軍,于是從1942年開始下令截取蘇聯外交密電進行破譯,這個破譯計劃就是“維諾那計劃”。
這項計劃由美國聯邦調查局和英國情報部門合作進行,共破譯了25000多份電文,發現了349個為蘇聯情報部門工作的在美間諜人員。這些間諜打入了美國社會的各個層面,職務最高的竟然有美國總統顧問和財政部長助理,還有參與制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項目科學家,甚至在“維諾那計劃”內部也發現了蘇聯間諜,這也是為什么維諾那計劃只進行了短短兩年,就被蘇聯所察覺而不得不終止的原因。
然而,“維諾那計劃”所揭露出的信息,還是在美國政府內部引起了信任危機,這也直接導致了二戰之后“麥卡錫主義”的盛行。1952年,美國議員麥卡錫聲稱美國已經被蘇聯滲透了,美國遍地都是親蘇分子。他的言論得到了反共組織和極右組織的支持。隨后,美國政府開始對200多萬名公務員進行忠誠調查,超過2000萬名美國公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審查。麥卡錫主義的受害者多到不計其數,大學教授因為沒有在課堂上抹黑蘇聯而被解雇,就連時任國防部長馬歇爾也被迫辭職,著名演員卓別林也因被懷疑傾向共產黨而被迫離開美國,定居歐洲。麥卡錫利用了人們的無知與恐慌,犧牲國家利益成就自己的政治野心,使得這段時期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
1939年,納粹德國就開始了制造原子彈的“鈾計劃”,領頭的是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海森堡,參與這項計劃的都是德國最頂尖的科學家,其中有兩位還是世界上最先發現分裂原子核方法和鈾裂變現象的物理學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當時德國已經從占領的捷克斯洛伐克獲得了瀝青鈾礦,解決了核武器研制的基本原料問題,并建造出了第一座用于試驗的核反應堆。
在這樣危急的形勢下,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詳細闡述了研制原子彈的重要性,并提議要先于納粹德國制造出原子彈。于是,在1941年,美國正式開始了代號為“曼哈頓”的研制原子彈絕密計劃,羅斯福總統賦予這項計劃以“高于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
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也秘密制定了默德報告(MAUD),為設計使用少量可裂變物質的核武器奠定了科學可行性,并成立了代號為“管合金計劃”的研究機構從事核武器的研發工作。但由于納粹德國對英國進行的狂轟濫炸和海上封鎖,英國的核武器計劃并不是很順利。在這種情況下,出于對德國率先擁有原子彈的共同擔心,英國和美國在核領域開始了合作。1943年,英國開始參加美國的“曼哈頓計劃”,先后向該工程投入了10億多美元的財政援助,并派出50多位杰出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與這項計劃。
然而,美英兩國的原子彈秘密計劃早就在斯大林的掌控之中了。蘇聯很早以前就在劍橋安插了五人情報小組(俗稱“劍橋五杰”),其中的約翰·凱恩克羅斯作為英國戰爭內閣成員漢基勛爵的私人秘書,在計劃成立之初就將情報發回了蘇聯。
不僅如此,在英國派到美國參加“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里,有個叫克勞斯·福克斯的物理學家,負責第一次裂變武器和氫彈的早期模型重大理論工作,其實他是一名流亡海外的德國共產黨員,他在參與“曼哈頓計劃”期間一直在為蘇聯提供氫彈的理論數據。到了1950年,美國的情報人員才發現克勞斯·福克斯居然是個蘇聯間諜,但直到被捕的那一刻,他都堅持表示:“我從來不認為我是個間諜,我只是不明白為什么對蘇聯保守原子彈的秘密符合西方的利益。”在他看來,像原子彈這樣具有巨大毀滅性的武器,所有大國都應該擁有或至少知道它的存在,這樣才有利于建立平衡的世界秩序。
除了克勞斯·福克斯之外,為蘇聯研制原子彈提供情報的還有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鈾反應堆的物理學家恩里克·費米的助手布魯諾·邦德科爾夫,他和家人在1950年突然就從英國消失了,直到5年后他的名字出現在了蘇聯的一本科學雜志上,人們才意識到原來他一直效忠于蘇聯。同樣參與了“曼哈頓計劃”的美國物理學家西奧多·霍爾,直到1995年在死前他才公開承認當年正是他將核情報泄露給了蘇聯。這些信息都是后來被公開了才為人們所知的,實際上應該還有更多仍未被公開的秘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著名的英國“劍橋五杰”、英國物理學家克勞斯·福克斯、美國物理學家西奧多·霍爾、布魯諾·邦德科爾夫,還是那些為蘇聯工作的美國官員們,他們都有著良好的家庭出身,也都有正當的職業,他們從事間諜活動并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
正是他們提供的情報使蘇聯大大縮短了核武器的研制時間,1949年,蘇聯實戰性核武器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蘇聯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個擁有可用于實戰的原子彈的國家,兩個超級大國的競爭也終于站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譯自西班牙《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