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rpillar
提起香港,每個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不同標簽:TVB、茶餐廳、代購、迪士尼、金庸、港姐……不一而足。香港的文化是多元的,這里有聞名世界的璀璨夜景,也有極富生活氣息的市井街巷;這里有高聳林立的摩天大樓,也有清新自然的原始離島;這里聚集了世界潮流文化,也不乏文藝低調的古董書屋……

如此一個彈丸之地,卻融合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凡此種種,展現了香港的神秘和多彩,吸引我數次踏足……
中環:乘“叮叮車”漫游港島,品“冰室星巴克”
尋一間星巴克推門而入,我便驚住了:老式的吊扇,泛黃發舊的繁體字海報,墨綠復古的絲絨窗簾,手寫餐牌……眼前的畫面,明明就是70年代的香港冰室!

我從深圳過關,乘坐港鐵抵達中環。之所以把中環作為第一站,是因為這里是香港開埠后最早開發的地區,中西結合,被譽為“港島心臟”。來到中環的第一眼,便是密集、高聳的摩天大廈。如果說香港占世界摩天大樓的數量之首,那么中環則是濃縮版的港島高樓之地。據當地人介紹,若中環的人口全部下樓,那么路面連落腳之地都不夠!我行走在中環的街道,不時聽見清脆響耳的“叮叮”聲,尋聲而去,發現聲音竟來自行駛中的雙層電車,我好奇地向街邊店鋪老板打聽,得知這是香港特有的“叮叮車”,因司機開車時踩到踏腳板,車子發出“叮叮、叮叮”的聲音而得名。據說,自1904年開始,“叮叮車”便成為香港主要的交通工具,對香港人來說,“叮叮車”穿梭在港島腹地,就如同移動的百年歷史,承載著數代人的記憶。我選擇一個站點乘坐“叮叮車”,坐在后排看著窗外,伴隨著清脆的“叮叮”聲,一幕幕繁榮的港式街景從眼前掠過。

都說香港美食不容錯過,撇開星級酒店,隱匿在中環街角的老字號才是正宗的港味所在。在酒店放下行李,我迫不及待地出門探店覓食,尋找慕名已久的“九記牛腩”。據說,這是香港最出名的牛腩店,店里首創的清湯牛腩聞名全港,譚詠麟、關之琳等著名港星都是常客。由于牛腩店中午才開始營業,為了一嘗這具有80年歷史的面食老字號,我特地提前半小時出門,殊不知還未看到招牌,就遇到了排成長龍的食客隊伍。排在我前面的剛好是位香港本地人,他告訴我,“九記”之所以屹立中環數十年,成功之道就在于專心炮制牛腩。該店選擇的牛腩為爽腩,連筋膜部位吃起來都肉感鮮嫩且充滿膠質,而每一百斤牛肉只有數斤爽腩,每日都是售完為止,所以常常需要排隊。用餐時,我點了一碗招牌清湯牛腩面,面食一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瓷勺舀湯品嘗,入口瞬間,濃郁鮮美的湯汁頓時溢滿口腔,這清湯牛腩面雖是清湯,但湯底卻一點不簡單,光是入口的濃醇感就知這定是細熬之作。果不其然,據老板介紹,這道經典的粵菜用料極為講究,牛腩為每日新鮮購入,從早上至中午,慢火熬制,其間還會加入牛骨煲熬,這樣一來,不僅可使牛腩綿軟可口,同時牛骨精華融于湯中,品嘗起來,牛脂風味十足,口感更加鮮美。

美食過后,我乘坐纜車上山,這是登上太平山頂的必經之路,而在這段游人如織的登山路上,卻隱匿著一處鮮為人知的教會建筑——圣約翰座堂,這是香港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筑,與周邊繁華的鬧市相比,這里顯得格外清凈。此時正值圣誕節后,我欲進門參觀,就聽見了教堂內傳來詩歌的朗誦聲,為了不打擾教會儀式,我駐足門外,閉上眼睛,靜靜傾聽,雖然不解詩歌的意思,但沉浸其中,內心也逐漸平靜下來,直至歌聲不再,我才回過神來。虔誠的人們緩緩走出教堂,待人群散后,我走入室內,尋一處后排靜坐,環顧四周,由于圣誕剛過,室內還裝飾著綠色的圣誕樹,上面掛滿了花環和彩球,陽光灑進這淺黃色的哥特式建筑,透過彩繪玻璃折射出斑駁的日光,教堂明亮且溫馨。禱告的人們大都已經離去,仔細一看,前排竟還坐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他雙眼微閉,雙手合十,似乎在禱告著什么,在這里,一扇門隔絕了室外的喧囂,信仰讓溫馨的場景變得神圣起來。

離開圣約翰座堂,向西不過百米,就到了都爹利街。我曾好奇這短短幾百米、其貌不揚的街道,為何被香港政府列為法定古跡,來到這里后才明白,由于時代的發展,香港的路燈都被電燈所替代,僅有都爹利街還保存著古老的煤氣燈,這4盞煤氣燈由傍晚6時亮至早上6時,彌足珍貴。除此之外,作為TVB劇迷的我對這條街道尤為熟悉,《妙手仁心》、《律政新人王》、《珠光寶氣》、《與敵同行》等電視劇都曾在此取景。行走在花崗巖的階梯上,撫摸著欄桿,看著這段見證了港劇男女主角邂逅、談心、熱戀、爭吵的取景地,我不免感慨萬千。

走得累了,梯級旁恰好有一間星巴克,推門一進,我便驚住了:幾把老式的吊扇,不疾不徐,懶洋洋地打著轉,墻壁上貼著繁體字海報,數字極具年代感,窗簾是舊時墨綠的復古絲絨材質,連餐牌都是手寫的……眼前的畫面,明明就是70年代的香港冰室!我再次定睛看了看招牌,確定是“星巴克”無誤。我納悶了,難道這是一家山寨的咖啡店?一名店員過來問我是否需要幫助,我小心翼翼地詢問:“這真的是星巴克嗎?”店員笑了笑,了解我的疑問后,他解釋說這確實是星巴克,是香港唯一以冰室風格打造的星巴克,甚至在全球也只此一家。雖然如今的冰室大都已被產品更加豐富的茶餐廳取代,但它卻仍是老香港的標志之一。熟客們來到這里,都會習慣性地點上一杯凍檸茶,再配上一塊冰火菠蘿油,新鮮的檸檬汁就著厚牛油的面包,是無數香港人舊時的記憶。我興奮地打量著店面,地面鑲嵌的花格地磚,被暖黃的燈光映照得五彩繽紛,靠在卡座里的顧客,正悠閑地喝著咖啡,聊侃著馬事,這一切在高速發展的香港,實在是不可多尋。
旺角:訪二樓書屋,夜游燈光維港
這里的每一條街、每一家店鋪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售賣運動用品的“波鞋街”,專賣雀鳥的“雀仔街”以及滿是鮮花店鋪的“花墟”……
告別“水泥森林”的中環,當天的旅程從旺角開始。旺角是香港本地人流最旺盛的區域,這里保留了香港最古老的店鋪、街道,極具市井氣息。穿梭其中,五顏六色的霓虹招牌引人注目,我不由得想起王家衛的電影《旺角卡門》中的畫面,潮濕窄巷、手足無措的路人、璀璨的霓虹燈和晃動的鏡頭,無需贅言就流露出香港江湖、魅惑的街頭特色,恍若置身于八九十年代的電影中。走得久了,發現臨街商鋪的門口大都擺有神龕,出于好奇,我走進一家頗有年代感的老餐館,點了一份傳統的餐蛋面和絲襪奶茶,巡視四周,發現用餐的食客大都是本地人。我和領桌的一位大伯聊天后熟識起來,當問及神龕一事,他意味深長地說道:“香港人很信風水的,這可不是迷信,旺角臨街的店鋪大都擺有神龕,店家無事都要拜一拜,可避難消災,生意興旺……”此外,大伯還向我推薦了旺角周邊的街道,這里的每一條街、每一家店鋪都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售賣運動用品的“波鞋街”,專賣雀鳥的“雀仔街”以及滿是鮮花的“花墟”……在他的推薦下,我還特地去逛了“女人街”。“女人街”位于旺角中心地帶后一公里處,街邊的小販用鐵架支起藍白色的帆布,一攤接一攤,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化妝品、服飾等女士用品,商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

繼續行走在擁擠、喧鬧的旺角街道,一個醒目的綠色標志映入我的眼簾:田園書屋。此行之前,我就對香港的二樓書店有所耳聞:穿過一個個老舊而狹窄的樓梯口,推門走進這小小的二樓書店,都市的喧囂便通通被關在門外,不管下面是繁忙鬧市,滾著牛雜的香味,還是賣著法國名牌時裝,這二樓書店總是靜靜地處變不驚,總要在全城最繁華的地方,在全城商業氣息最濃的地段,頑強地維系著一縷書香……走進書店,我發現這里空間非常狹窄,面積僅三四十平米,書架上插滿了密密麻麻的書,并且,與樓下喧鬧截然不同的是,書屋安靜得連呼吸聲都能聽見。據老板介紹,讀者大都是熟客,在店內捧著書看得入了神,常常忘了時間。我生怕打擾這份寧靜,便走到一角拿起一本書,靠墻而立,讀上幾頁,在這繁華的鬧市中,心很快就靜了下來。
離開書店,不知不覺逛到了荷李活道,這是香港殖民時期的首條街道,彎曲綿長的街道旁,開設著上百間規模不一的古董店和畫廊,這里的小巷、岔路很多,我穿梭其中,還邂逅了鮮活的涂鴉藝術,從街口到樓梯,從商鋪到鐵門,夸張、不羈的涂鴉畫風引得游人爭相拍照。在繁華、熱鬧的國際都市里,多了這些點綴,香港老街似添新貌。

傍晚,漫步維多利亞港灣,此時的維港已聚集了不少前來觀賞夜景的游人。8點整,由港灣兩岸44座摩天大廈以及地標性建筑合作,通過互動燈光和音樂解說,為游人展現的鐳射燈光音樂匯演——“幻彩詠香江”開始了。對面中環的高樓一字排開、燈火通明,閃爍的燈光隨著節奏變幻,樓頂的綠色光束仿佛能和月亮相接,尖沙咀碼頭的音樂激情澎湃,解說搭配恰到好處,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燈光匯演絢爛輝煌,震撼至極。匯演結束后,我還沉浸在維港的夜景中,久久不愿離去,海風拂面,我坐在階梯上,耳邊恰好傳來街頭藝人的歌聲,唱的正是Beyond樂隊的《光輝歲月》……
塔門島:在漁村離島邂逅巨石海灘、草甸海景
我去過不少浪漫的海島,也走過無數秀美的沙灘,但塔門島獨特的巨石海灘、草甸海景還是第一次遇見,由于沒有沙子,這里的海水特別清澈……
據說,香港人尤其喜歡在周末出海,選擇一座淳樸自然的離島,享受悠閑清凈的度假生活。而在二十多個大大小小的特色島嶼中,素有“香港小瑞士”之稱的塔門島無疑成為了度假首選之地,這里遠離鬧市,沒有密集的游人,仍保持著原始的漁村狀態。
我乘坐港鐵到達大學地鐵站,由于前往碼頭的路況有些復雜,不得不向周圍人求助,一對香港夫婦得知我要去塔門島,還熱情地邀請我乘坐他們的車前往碼頭,車輛抵達碼頭后,我告別熱情的香港夫婦,買票乘坐輪渡,45分鐘后到達期待已久的塔門島。

一上島,我便愣住了,放眼望去,這座島嶼沒有潔白的沙灘,四面環海的地勢盡是突兀的礁石,不但無法玩水嬉戲,連完善的服務設施也沒有,這與我期待中的香港離島相差甚遠。沿著上山的小路行了幾百米,到達山頂后,視線頓時豁然開朗,廣袤的草甸嫩綠無垠,五彩的帳篷點綴在草地上,露營的人們坐在餐墊上聊天談笑,抬頭一望,便是蔚藍的大海,美不勝收!此時陽光正好,迎面吹來的海風拂過臉頰,我深吸一口,竟能聞到大海的味道。我躺在草坪上,細細地欣賞著塔門島獨特的草甸海景,這時,幾頭黃牛走到我身邊。它們似乎早已習慣人群的存在,絲毫不怕生,盯準我的袋子,直接把頭伸了過來,驚得我連忙后退。緊接著,它們又鉆進了不遠處的小帳篷覓食,沒有找到食物的牛兒似乎不甘心,四處張望著,最后瞄準了草地上正準備開餐的一對情侶,緩緩地走過去,趁女生不注意把餐籃都弄翻了,逗得周圍露營的人笑聲連連。沿著草坪旁的小徑往海邊走,不久便來到涼亭,這里的涼亭小椅面朝礁石、海水,背靠高山、草甸,駐足而坐,真有“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境。我去過不少浪漫的海島,也走過無數秀美的沙灘,但塔門島獨特的巨石海灘、草甸海景還是第一次遇見,由于沒有沙子,這里的海水特別清澈,放眼望去,坐落在對面山坡上的漁屋錯落有致,沐浴陽光的黃牛三五成群,漁民們駕著古老的小漁船正在作業……
傍晚,我回到碼頭,附近的小店還販賣著新鮮、豐富的海產品,與熱門的石澳、南丫島等香港離島不同,塔門島的居民多以漁業為生。由于地勢偏遠、游客稀少,故海產品種類豐富、價格低廉,漁民們告訴我,港島居民每每來此度假,總免不了挑些新鮮的海產品回去。伴著日落余暉,我踏上了回程的輪渡,與塔門島正式道別后,香港之行也接近尾聲。這座光怪陸離的國際大都市,無論我游歷多少次,都難以探盡芳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