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
南唐后主李煜多才多藝,精通書法、繪畫以及音律,詩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但是其中詞的成就最高,在晚唐五代詞中可稱為佼佼者,他的詞對后世之詞壇一直有著很深遠的影響,人們大多評價說他不是一位成功的帝王,但他卻是一位成功的詞人,在詞史上被稱為“千古詞帝”。清人郭磨在《南唐雜詠》中評曰:“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李煜在身為帝王之時恣意享受,最終葬送了大好河山,成為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的階下之囚,公元九七五年,李煜作為俘虜被安置在汴京一所閑置的庭院之內。九七八年在他四十二歲生日那天,面對眼前情景,在極度感慨與悲戚中寫下這感情激越、格調激宕的千古絕唱——《虞美人》,在這首絕命詞中詞人運用三種寫作手法來展現其余生的幾重悲涼。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展示其悲涼。“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在人們的眼里都是美好的事物,例如,杜甫在《絕句》中就有“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的詩句,寫出詩人經過長期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的喜悅心情;王涯的《春游曲》中“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園深淺色,照在綠波中。”這里的“春花”表達出詩人春季游玩時愜意的心情。王維在《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人借助山村的秋月為我們展現出了一個潔凈純美的世界,而在這詩情畫意之中也寄托著詩人高尚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可是李煜筆下的春花秋月里卻難掩其內心的悲涼,這樣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么希望它快點兒結束呢?是眼前的美景讓他回憶起“往事”,曾經的他擁有“花明月暗籠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菩薩蠻》)的嬌妻美妾朝夕相伴,有著“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榮耀,那時他是萬人之上,手中掌握著對臣子百姓的生殺大權,有著何等的威望!而今這一切的美好生活只能在夢里出現“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望江南》)從夢中醒來卻發現自己依舊過著“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浪淘沙令》)的朝不保夕,整日以淚洗面的階下囚的凄慘生活,這一切怎能不讓他想這“春花秋月”般的美好事物快點兒消失呢?在詞中,詞人巧妙地運用樂景反襯其無以言表的悲涼情感,讓讀者讀后有一種“悲者更悲”的感受。
用對比手法展現其悲涼。在詞中詞人用“春花秋月”與“往事”、“小樓”和“故國”、“雕欄玉砌”與“朱顏”做對比,突出“變”與“不變”之間的微妙關系,頗有些哲理意味。“不變”的是每年依舊會出現的“春花秋月”、“小樓”、“雕欄玉砌”,“變”的是“往事”、“故國”與“朱顏”,為我們展現了自然界事物的永恒不變,而人世間的事物是不斷變化著的,抒發了對人類生命短暫的感慨。顯示了在事實面前詞人無法挽回曾經擁有的美好生活的又一重悲涼!
用比喻手法展現其悲涼。李煜的《虞美人》中最后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其內心無法阻擋的復雜的愁緒。我國自古以來就有以水喻愁的詩句,例如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比喻是非常奇特而富于創造性的,同時又讓人感到貼切自然而又富于生活氣息。在謝朓樓前,是終年長流的宛溪水,這不盡的流水與詩人當時無窮的煩憂是何等相似,盡管詩人內心的煩憂無法排遣,但“抽刀斷水”這個想法卻生動地展現出詩人想要擺脫精神苦悶的需求。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創作此詞時北國淪陷,丈夫去世,詞人孤身一人流離到浙江金華,詞中表達了國破家亡的滿腔憂愁。這“愁”本是抽象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詞人卻意想天開地將愁緒裝上小船,而且還怕愁緒過為沉重,“只恐”水面上的小船載不動,賦予愁以重量,其比喻手法化虛為實,思維巧妙,實在是以水喻愁的絕妙好辭。李煜的《浪淘沙令》中也有:“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聚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詩句,詞人把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愁苦同樣寓于這“流水落花”之中。而本詞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著名的以水喻愁的詩句,有人就因為李煜的這句話,把《虞美人》又叫做“一江春水”,顯示出其愁緒如春水一樣汪洋恣肆,一瀉千里,不可阻擋,又如春水之長流不息,永遠無休無止。“愁”本身是很抽象的,它既看不見也摸不著,經過作者這樣雕琢,賦予無形的愁以質地和外形,充滿了極度悲涼凄楚的感情色彩,有如滔滔江水,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任憑誰都無法阻擋。正因如此,這首詞被宋太宗趙光義知曉后,賜予他千機藥,這顆照耀中國詞史的耀眼明星從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