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東
鄉鎮文化站作為基層文化事業單位,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基礎。在公共文化的七大服務體系中,文化知識傳授、文化傳播、文化娛樂、文化傳承、農村文化等五個體系與《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賦予的文化站職能是密切相關的,也是文化站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與實施公共公文化服務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一部分,文化站能否發揮自身的職能,直接影響著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所以,充分發揮文化站的職能,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服務提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照《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規定,文化站的主要職能是開展書報刊借閱、時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藝演出活動、數字文化信息服務、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和流動服務,體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對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也有“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設施、促進優秀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作傳播,開展全民閱讀、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藝術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的明確要求。因此,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職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履職盡責,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職能
(一)加強陣地和隊伍建設,為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化站是黨和政府文化工作的基本陣地,是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站的建設對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深遠意義。因此,要把文化站的建設作為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首要任務,切實解決文化站在場所、設施、設備和人員等方面存在原問題,補齊文化站場所不足、設施不全、設備簡陋等硬件方面的短板。尤其要加強文化站各個功能室的建設,努力改善文化站的基本條件,使文化站適應公共文化服務的需要。
文化站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著文化站能否發揮職能作用。所以,必須注重優化文化隊伍建設,提高文化站工作人員的服務與管理水平。通過選拔思想政治素質高,具有較全面的專業技術的人員進入文化站,通過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文化隊伍的業務素質。從根本上理順人事、編制、職能、工資等關系,吸引并留住人才,穩定基層文化隊伍。使之更好地適應公共文化服務的需要。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為群眾提供內容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
一是組織開展文體活動,滿足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文化站直接組織和指導協助村(社區)文化室組織群眾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娛體育活動,為群眾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二是通過舉辦展覽、講座,開展時政法制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經濟信息;三是在文化館、圖書館的協助下,按照總分館制模式,建立文化分館、圖書分館,協助文化館、圖書館配送公共文化資源,提供圖書報刊借閱服務。文化站根據自身實際,結合當地民情,設計活動主題,開展群眾讀書讀報活動;四是成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站,面向群眾開展數字文化信息服務;五是搜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宣傳活動,指導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
作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載體和組織者,文化站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從而使自身的職能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得以有效地發揮。
二、因地制宜,拓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為能夠更好地使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文化站再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要不斷拓展服務范圍。一是作為公共文化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有所突破,達標不是目的,從實際運行看,文化站的站舍面積低于400平方米,許多活動因場所的限制而無法開展或活動效果大打折扣,同時,要加強區域內村、社區文化室的建設,組建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方便群眾的需求;二是在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上,要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通過座談交流、調查問卷等形式,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并以其為導向,編排一些群眾喜聞樂見、貼近生活的節目,或收集相應的文化資源,積極為群眾提供群眾需要的文化服務;三是根據當地的風俗民情和優秀傳承,多方整合本地資源,以創建地方特色文化為主線,以收集整理民間傳統文化為切入點,通過對民間傳統文化的整理加工,將其搬上舞臺,使優秀的傳統文化綻放光彩;四是注重滿足特殊人群的文化需求,在設施建設上,設立方便,老年人和兒童及殘疾人活動的場所和設施,在免費開放上,既可以適當延長開放時間,也可以通過錯時開放,滿足上班族、學生等在開放時間上的需求,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普惠與均等化。
文化站作為最基層、最前沿的文化陣地,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開展時政法制科普教育,引導群眾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曾經發揮了作用。在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文化站的作用已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作為文化站的一員,我們定要不負重托,牢記使命,為推動兩個文明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