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城
有一段時間,我常常會夢到考試。自己孤身一人走進考場,面對著白花花的考卷,焦躁萬分。墻上的時鐘嘀嘀嗒嗒地走著,試卷上的題目似懂非懂,不知如何下筆。此時,驀地從夢中驚醒,我才能從緊張的情緒中脫離出來。即使已經工作多年,考試仍是打不開的心結,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揮之不去的夢魘。
高中三年我是在一所鄉鎮中學度過的,學校建校好幾十年,算得上歷史悠久。學生來自周邊的小鎮,巔峰時期,初中和高中共有2000余名學生。每周一早晨升旗儀式,學生們穿著藍色校服,一眼望過去,頗為壯觀。
小鎮高中較為“遲鈍”。這里的“遲鈍”,是說學生并不能準確地感知外界殘酷的競爭。即使老師在臺上聲嘶力竭地說著讀書的好處,臺下的學生仍是漫不經心、嘻嘻哈哈、毫不在乎。學生們對學習并沒有足夠的熱情,因為一屆畢業生若是有三四人能考上本科,已是了不得的成就。幾百名學生,最終能走入大學校門的,只有寥寥無幾的尖子生。一開始,學生們就陷入一種悲觀、散漫的狀態之中,他們并不認為自己能考上大學,因而早早就做好走入社會的心理準備。
那到社會上做什么呢?有的人走進電子廠,有的人去當廚師,還有的人什么也不知道,只跟隨著大家走進了社會。
我沒有想過高中畢業后自己要做什么,高三一整年,都處于一種茫然失措的狀態。學習成績不好也不壞,只有語文、歷史、政治等文科的成績還可以。因為高一高二時上課或看武俠小說或睡覺,理科成績變得慘不忍睹,英語更是一竅不通。面對這樣的成績,即使最具有樂觀精神的人,也不會覺得自己能考上大學。
高三下學期開始,班上的一些同學陸續離開學校,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走進社會,開始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最終,只剩下一半的高三學生在堅守著,等待著6月份的高考。
考場設置在縣城里的中學。我們去考試,需要坐兩個小時的大巴車。6月5日那一天,陪考老師和一群學生從學校出發。汽車順著灰色的公路駛向縣城。一路上,我們這群學生并沒有感到太大的壓力,臉上也沒有凝重的氣息,反而嘻嘻哈哈,仿佛是在進行一趟愉快的假日旅行。
到了縣城,我們住進旅館里。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住旅館,因此充滿了好奇與渴望。在極其有限的時間里,我們沒有拿出課本、筆記來復習,反而是出入各個房間去玩鬧。決定人生的高考在這種嬉戲的氛圍之中,成了可有可無的游戲。
像所有人一樣,對于高考成績,我自然是有過幻想的。考試之前,我精打細算地預估著成績,只要自己每科達到多少分,就能考上本省的一所二本院校。考完試之后,我奔赴父母工作的地方。那是一個建筑工地,我在那里度過了漫長而炎熱的暑假。
父親是一名建筑工人,以幫人修房子來養家糊口。自我上了初中之后,母親就開始跟隨父親,在工地上打小工、做零活。直到多年之后,留守兒童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之時,我才明白當初自己也屬于留守兒童中的一員。
夏日的陽光直直地照射過來,烤得人汗水淋漓。父親和母親每天就頂著烈日,走向工地,開始工作。有時候,我會跟著他們,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搬磚頭、提水泥漿等。更多的時候,我一個人待在出租屋里,百無聊賴地看電視、看書。
高考成績如期而至,果然,沒有奇跡——怎么可能有奇跡呢?只有300多分,只能讀個技校。未來要做什么?也像父親一樣,成為工地上的一員嗎?或者,像其他同學一樣,走進工廠或者廚房?我不清楚,也不知道。
2007年的夏天,我害怕一切關于未來的想象。我躺在床上,等著時間靜靜流淌。窗外的蟬,聒噪地叫著。
有一天晚上吃飯時,母親忽然問我:“你是想繼續讀書,還是去打工?”我沒有說話。父親說:“要是你想讀書,我就托人把你弄到縣一中去。”我想了想,說:“讀書。”
那時,已經臨近高三補習班開學的日子。縣一中是家鄉最好的高中,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學生在這里復讀。復讀費除了學費之外,還有3000元的借讀費。對于當時的父親而言,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與我一起復讀的還有一名同學,她的高考成績比我稍好一點,考上了專科。剛開始復讀時,我感覺日子十分漫長。整個班級50多名學生,我坐在最后一排靠門的位置,往前一看,白色的校服連成一片,每個人都埋著頭,幾乎趴在桌子上學習。每天下課后,為了擺脫這沉悶而壓抑的氛圍,我會到同學的教室里去,兩個人說一會兒話,聊一聊未來。
這樣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多久。十多天后,我照例去她的教室里找她,卻沒有看到她的身影。原來,她已經離開學校,不再復讀,去讀了專科。無疑,復讀是一場賭注極大的賭博,尤其是對我們這些從鄉鎮中學出來的學生來說。我們學習基礎并不好,再努力一年,考上重點大學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那么,普通本科與專科又有什么區別呢?所以,倒不如及早全身而退。
我直到上了大學之后,才得知原來還有“專升本”這個機制。那時的我們,信息閉塞得厲害,對大學一無所知,對本科有著一種近乎偏執的迷信。
復讀的日子并不好過。文科知識倒還可以應付,因為我在高中三年讀了很多小說,也因此發展出寫作的愛好——那時的自己絕對想不到,寫作會成為改變自己命運的最重要的技能。至于理科和外語,幾乎是一無所知。尤其是外語,初高中六年,我一點兒沒學,一點兒也不懂。每次考試,我看著英語試卷猶如看天書。但沒有辦法,我只好以最笨拙的方法來學習,每天背單詞、背課文、做試題。這種努力有多少效果呢?第二次高考時,我的英語成績依然沒有及格。
南方雪災、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2008年發生了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大事。奇怪的是,每當想起這些事情,我都覺得遙遠。雪災的時候,似乎天氣比往常冷,校園里的樹梢上仿佛積了一些白雪,逗引了沉悶而陰冷的校園。而汶川大地震,則令每個人心情愀然、陰郁,整座校園籠罩在壓抑的氣氛之下。
高考前幾天,我絲毫沒有察覺到自己情緒緊張,然而晚上卻怎么也睡不著,一直睜著眼睛,直到半夜方蒙眬睡去。進入考場后,大腦一片混沌,考試三天都是渾渾噩噩的。好在結果差強人意,勉強考上一所本科院校。我的命運也就此發生轉變,讓我不再像父輩一樣,在工地上或者工廠里討生活。
命運就這么微妙——如果2007年的夏天,我選擇了另一條路,現在的我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呢?還會有機會用文字表達自己嗎?
在社會上闖蕩多年之后,品嘗了生活的艱辛與困難,我越發覺得讀書的重要、知識的可貴,越發感激自己當年的選擇,感激父母在困境之下支持我略顯奢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