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旸
人們為什么會被這樣的故事打動,不過是因為我們從中看到了“愛情的原型”——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不可能有結果,超越一切瑣碎、經驗、世俗、牽絆的,一種純粹想彼此靠近的愛欲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絕對稱得上是影迷們年度最期待的電影,沒有之一。各大電影節的提名,拿下奧斯卡的呼聲,同名小說的加持,更重要的還有它的熱門跨性別題材,以至于有人說這部電影堪比《斷背山》。明白了吧,跨性別題材早就甩脫了那種躲躲閃閃的邊角氣質,一躍成為了所有主流電影節,以及主流觀眾心中的顯學。但是,這部電影之所以贏得萬眾矚目,卻不只是因為對此題材的強調,反而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它超越、改寫了這種題材的特征。
如果一定要給《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下一個定義,最準確的說法或許應該是“愛情片”,而非什么強調性別特征的“同性題材”,雖然后者更能吸引眼球。這個平緩、柔和的故事更像是一個男孩的成長史,在短暫的夏天里,經歷了刻骨銘心,轉瞬長大,愛情于他而言不只是突然降臨又旋即離開的猝不及防,更多的還有某種醒悟和拔節生長。
1980年代的意大利,17歲的Elio遇到了來自美國的Oliver——一位年長自己7歲的交換生,6周的時間,他經歷了初戀的全部起伏,在成年前的微妙時刻洞悉了期許和失落,甜蜜與哀愁。
某種程度上說,夏天和意大利成就了這部電影。那些古老的遺跡,散亂的書籍,游泳池中飛濺的水花,午后陽光下的繾綣和懶倦,成熟多汁的杏,飄散的香煙,汗水淋漓的party,試探碰觸的指尖,笨拙的擁吻以及第一場歡愛,所有這一切都鑲嵌陽光金邊,時間像是暫時停頓,似乎一切會永久駐留在這夏日時刻。這一切外部環境——時間的和空間的,都成為了那些懵懂愛情悄悄萌動的外顯與象征,那些愛情形態不定,輪廓不清,像是少年們身上的水珠,晶瑩剔透又旋即蒸騰。
之所以這個故事在同類題材中顯得如此出眾,首先因為它被呈現成一種普通的、普遍的愛情形態,而沒有刻意強調性別。它的柔和、美感、爛漫和失落都是在愛情中普遍可以探尋到的,而不是只存在于同性情人之間。換句話說,它沒有任何意識形態的目的,沒有那一類電影中叫嚷平權的政治正確,更沒有任何獵奇視角。這個意義上說,《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的主角其實是超越性別的存在,不是指肉身意義和法理意義上的超越性別,而是藝術處理意義上的超越,他們被抽離了眾多限定,然后變成了更純粹的“愛的概念”的呈現。人們為什么會被這樣的故事打動,不過是因為我們從中看到了“愛情的原型”——不沾染任何功利色彩的,不可能有結果,超越一切瑣碎、經驗、世俗、牽絆的,一種純粹想彼此靠近的愛欲。這種超越和純粹徹底得無以復加,已經近乎于神話與傳說,但卻又切實地生發于一個現實主義的故事之中。這就是它如此迷人的謎底。它隱藏著一切純愛幻想的原始密碼。
其實,《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隱藏著眾多有趣的細節,那些關于詞根的討論,那些對于古典音樂的變奏與篡改,那些從大海中打撈起的銹蝕斑駁但意義非凡的銅像,一戰紀念碑下的幾句對白,Elio的母親念誦的幾句舊時的愛情故事……這一切混合形成了一種奇妙的氛圍與意象,歷史被濃縮被復活,與現實獨特的并置、纏繞,曾經的都不曾消逝,以某種形式達成永恒,就像愛情。
Elio和Oliver第一次坐在艷陽下聊天,Elio說,他們只是在這里等待夏天結束。Oliver問道,那么冬天做什么?等待夏天來臨嗎?男孩終于等來了冬天,在噼啪作響的爐火旁,默默落淚,然后獨自微微翹起嘴角。那長久的鏡頭中復雜的表情是他成長的證據。
無論是否認同這樣的感情,幾乎所有人都會被Elio 的父親對他說的那段話打動,那是樸素的生活真理,不動聲色卻動人心魄,“為了快速愈合,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每開始一段新的感情,我們能給予的便越少,但為了讓自己沒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么浪費!如何過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記住,上天賜予我們心靈和身體只有一次,現在,你充滿悲傷痛苦,別讓這些痛苦消失,也別喪失你感受到的快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