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承與創新的盛會

2018-01-20 16:28:55張先堂李國
敦煌研究 2017年6期
關鍵詞:敦煌學綜述

張先堂+李國

內容摘要:敦煌研究院與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聯合于2017年8月23日-25日在莫高窟舉辦了“敦煌論壇:傳承與創新——紀念段文杰先生誕辰100周年敦煌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的230多位中外學者圍繞緬懷段文杰先生歷史功績、敦煌藝術傳承創新、敦煌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四大議題進行了研討。

關鍵詞:傳承與創新;敦煌學;研討會;綜述

中圖分類號:K87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7)06-0001-08

A Grand Event 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 Summ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nhuang and

the Silk Road in Memory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Mr. Duan Wenjie

ZHANG Xiantang Li Guo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Gansu 736200)

Abstract: “Dunhuang Forum: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A Summ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nhuang and the Silk Road in Memory of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Mr. Duan Wenjie,” jointly organized by the Dunhuang Academy and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Dunhuang and Turfan Studies, was held on 23—25 August 2017 at Mogao. More than 230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attended the conference and discussed the four topics:1. Mr. Duan Wenjies achievements, 2.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Dunhuang art, 3. research of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of Dunhuang and the Silk Road, and 4. con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s of Dunhuang and the Silk Road.

Keyword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Dunhuang Studies; conference; summary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敦煌研究院攜手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于2017年8月23—25日在莫高窟聯合舉辦了“2017敦煌論壇:傳承與創新——紀念段文杰先生誕辰100周年敦煌與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挪威、日本、韓國、伊朗、印度以及中國大陸、臺灣、澳門等地區的230余位學者與會,提交論文157篇。

這些論文涉及學科領域廣泛,內容豐富,主要圍繞緬懷段文杰先生歷史功績、敦煌藝術傳承創新、石窟考古藝術與敦煌和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四大議題進行了研討。本文予以扼要的綜述。

一 緬懷段文杰先生的業績

紀念段文杰先生誕辰百年是本次會議主題之一,有多篇論文緬懷段先生的歷史功績。柴劍虹《敦煌守護眾神與絲路之魂——為紀念段文杰先生百年誕辰而作》回顧了段先生招賢納士,重視培養人才,不僅不拘一格,而且全方位落實,敦煌石窟保護和研究事業才得以發展、弘揚、壯大和鞏固;段先生在關切研究院“個人”的同時,還特別強調建設“團隊”的重要性。鄭阿財《段文杰先生對我在敦煌研究上的啟發》回憶在敦煌文獻研究過程中每每受到段先生的啟發,如段先生有關佛教石窟壁畫融入中國傳統的神仙思想和表現技法的中國化表現,以及以壁畫圖像為核心,結合傳世典籍圖文互證的研究觀念與方法,對作者在敦煌文獻的研究方面多所啟發。劉進寶《杰出的學者,卓越的學術領導人》認為段先生作為掌門人,在高度重視學術研究、創辦《敦煌研究》、延攬及大力培養人才、編寫敦煌研究院院史和收集資料等方面,為敦煌研究院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史曉明《美術大家風范敦煌學界豐碑》回顧段先生不僅在敦煌藝術研究和壁畫臨摹創作上有著開拓性成就,而且在規劃敦煌學未來,擴充壯大敦煌學隊伍,凝聚中外研究力量,促進交流合作,提高石窟文物的科學保護水平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王志鵬《宏圖繪敦煌彩筆寫飛天》回顧了段先生以自己豐富的敦煌壁畫臨摹創作實踐經驗,從敦煌壁畫藝術研究入手,開啟了敦煌學研究的新時代。吳正科《段文杰先生對北石窟寺文物的斷代》回憶1974年段先生帶領敦煌文物研究所專家對北石窟寺重點洞窟做了分析斷代,開啟了北石窟寺研究的先河。馬強《心摹手追妙合神契——探究段文杰先生敦煌壁畫臨摹藝術》以前所未有的細致系統梳理了段先生臨摹敦煌壁畫各時段的內容、特色和心路歷程,進而深入地探究段先生臨摹事業的精神世界和藝術成就。趙俊榮《咫尺匠心砥礪傳承——段文杰先生對敦煌壁畫藝術的臨摹研究與傳承》認為段先生不僅對壁畫藝術臨摹有豐富的實踐,而且對壁畫臨摹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提高到理論的高度,對敦煌石窟壁畫藝術的臨摹、傳承、研究具有深遠的、綱領性的指導意義。黃山《川籍畫家在敦煌壁畫研究與保護上的歷史地位與作用》回顧了張大千、段文杰、史葦湘、歐陽琳、孫儒僩、李其瓊等川籍畫家對中華傳統藝術膜拜和崇尚的集群意識以及對民族文化追根溯源的文化自覺,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endprint

二 敦煌藝術及其傳承創新研究

多位學者關注探討敦煌藝術的特色及其價值。高陽《敦煌莫高窟北朝時期裝飾圖案色彩研究》認為敦煌圖案所呈現出的色彩演變與歷史、文化、審美背景的變化有關,而不同色彩效果的產生,則主要是通過改變色彩配置的比例、冷暖、明度、純度、面積等實現的。鄒雨芹《圖案在空間中的運用——莫高窟中的裝飾圖案》認為壁畫裝飾圖案具有深刻佛教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它的存在離不開整個洞窟空間,因此需要探尋敦煌圖案在洞窟空間中承擔的職能及其與空間結構的關系。謝成水《敦煌絹畫對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認為絹畫的重彩畫法打破了之前繪畫用色極少的表現形式,對唐代和后來興起的卷軸畫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大竹卓民《圖形“間”的排列、秩序——青綠山水空間語境的構造》提出青綠山水是中國繪畫的藝術獨創,是巖彩繪畫成熟期的一個重要內容題材。莫高窟第217窟經變故事空間場景,超越了人物故事場景而具有了實質性意義的青綠山水的空間營造。沈淑萍《關于敦煌莫高窟第107窟、第130窟壁畫的“刻線”與“壓線”》認為莫高窟第107、130窟壁畫局部出現的凹痕不是“刻線法”起稿遺留的痕跡,而是后期人為描拓壁畫留下的壓痕。岳陽《淺析中國古代壁畫繪制技法——瀝粉堆金》認為中國傳統壁畫的瀝粉堆金的藝術特點主要在于它給予畫面立體性和裝飾性,將兩者合成一種特殊的立體裝飾結構。王小雄《唐宋繪畫中折枝花圖像研究》考察佛教美術圖像中和唐宋花鳥畫、人物畫中折枝花圖像的起源、成形、風格、形式、意義、傳播等,試圖尋求佛教美術圖像和中國花鳥畫、人物畫的發展之間的關系。

有關敦煌藝術傳承創新是學者們熱烈討論的話題。孫景波《敦煌藝術的啟示》回憶了上世紀70年代親歷敦煌,在千年藝術長廊考察、臨摹,從中汲取營養,臨摹、借鑒、轉入到再創作——傳承敦煌藝術的經歷。段兼善《敦煌石窟藝術對人民大會堂甘肅廳壁畫創作的啟示》探討了敦煌壁畫在構圖和造型方法上給美術工作者在人民大會堂甘肅廳畫稿創作上的啟示。侯黎明《敦煌美術研究的歷程與展望》從敦煌美術研究的回顧、現狀、展望三個方面探討了敦煌研究院73年來美術研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發展到飛躍的歷程。田衛戈《百年情緣——西北近現代美術與敦煌藝術精神》認為西北近現代美術的開啟乃至中國美術史中的近現代敘事,在某種程度上與敦煌“被發現”這一歷史事件有關。趙栗暉《尋求具象繪畫中的意象表達——敦煌藝術當代啟示錄》認為應該從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圖像學、材料學、色彩學和構圖學,進入到中國繪畫體系的深入解讀與挖掘,并在體系的框架下解決繪畫語言的問題,接續傳統發展脈搏,為今后中國繪畫藝術的健康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毛建波、劉磊《“融合”與“創新”——顧生岳工筆人物畫中的敦煌元素》認為當代著名浙派人物畫家顧生岳先生通過在敦煌、麥積山等地臨習壁畫,有機會從中汲取營養,其工筆重彩人物畫在“氣息”上具有敦煌壁畫的特征。楚艷《敦煌莫高窟唐代女供養人服飾復原研究及創新設計》以仿制敦煌洞窟唐代壁畫供養人服飾及創新設計為前提,仿制出了5套傳統式樣的敦煌服飾,盡可能忠實壁畫人物形象原貌,恢復使用傳統染、織、繡等手工技藝,再現盛唐時代中國傳統服飾華麗絢爛的風貌。王雄飛《建構傳統敦煌壁畫體系下的巖彩畫技藝與方法》認為敦煌讓中國的藝術家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文化根脈,從敦煌藝術中看到了過去所忽視的中國傳統美術的價值,同時也為當代巖彩畫的探索和發展,提供了研究與借鑒的經驗。孫玉明《敦煌飛天的美學特征及其線描運用》通過在繪畫實踐過程中對飛天線描技法的學習運用,說明了敦煌飛天對靜物、山水乃至人物等繪畫創作的借鑒意義。藤町《恒器敦煌·花開的聲音》探討了陶瓷文化和敦煌文化兩條不曾相遇的文化,推介了以敦煌圖案為主體的陶藝作品技術與藝術在材料與燒造、審美與創造等的研究情況。

還有一些論文探討了敦煌樂舞藝術的傳承。許琪《敦煌舞蹈新理念》認為敦煌舞蹈新理念“抻曲、旋擰、勁、意(勁兒)”的提出,是作者四十余年來對敦煌石窟藝術學習實踐的總結。史敏《敦煌壁畫伎樂天男性舞蹈研究與呈現》認為既要繼承中華文化中歷史悠久、絢麗璀璨的舞蹈藝術精神,亦要緊緊抓住民族舞蹈之根,學習、研究、探索、發現其價值和內涵,從中獲取有價值的藝術表現形式。羅澤燕《大美,敦煌樂舞——旋擰出敦煌舞蹈新元素》認為敦煌舞蹈“S”型的曲線之美,由頭、頸、胸、腰、胯、膝、足等部位協調動作,形成勾腳出胯的S型曲線,從曲線本身出發,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和樂趣。

三 石窟考古藝術與敦煌、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

有關石窟考古藝術與敦煌和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是本次會議最多最廣泛的議題,其中涉及多方面話題。

1. 石窟考古藝術研究是本次會議的熱門話題。李中耀、李曉紅《敦煌北魏龕楣(梁)Kamidana上雙首一身龍紋與商代青銅器龍紋圖像形態及甲骨文虹/霓字的淵源》從敦煌自北朝至隋的龕楣或龕梁中的龍紋形象溯源到商代青銅器雙首一身以及甲骨文虹字,并與法國盧浮宮所藏伊朗、埃及古代龍紋形態予以比較,從中尋求中國傳統文化中龍紋崇拜的最初形象以及受西域影響的雙首一身龍紋的圖像演變。謝漠兮《敦煌石窟北朝白衣佛再考》認為敦煌北朝時期的五鋪白衣佛是犍陀羅風格的釋迦瑞像圖,一是作為釋迦瑞像繪制于中心塔柱窟中以供奉和禮拜,二是對印度犍陀羅造像的摹寫與繼承,是一種雕塑的參照摹本。馬兆民《〈大方等陀羅尼經〉信仰與莫高窟第249窟的營建》認為249窟窟頂主體內容應為依據流行于西魏前后的《大方等陀羅尼經》所繪制。趙聲良《敦煌隋代經變畫藝術》認為佛教經變畫是隋唐時代壁畫的重要內容,反映了佛教信眾對凈土佛國世界的向往,審美方面體現出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對宏大空間的追求。濱田瑞美《關于莫高窟隋代維摩詰經變的圖像組合》討論了敦煌隋代維摩詰經變與其他圖像的組合情況,確認其明確表現了佛法的付囑、相承以及經變所展示的穢土即為佛國凈土的場景。樊雪崧《莫高窟第419窟須大拏本生圖像新探》從第419窟須大拏圖像中新發現的幾處線索出發,引入對南傳佛典本生經的參考,對敦煌須大拏圖像的源流問題提出新的探討。武瓊芳《莫高窟隋初第303、304、305窟壁畫世俗供養人服飾》探討隋代三個洞窟中所反映的當時敦煌地區不同階層身份的世俗男女在正式場合的服飾樣貌和搭配形式。劉惠萍《從摹寫時尚到超凡登仙——莫高窟壁畫中的“飛襳垂髾”服》認為莫高窟初唐第203、334窟的吉祥天女、盛唐第45窟化現大自在天的觀世音穿著這種服裝,可能是想借這種服飾突顯其“超凡登升”的形象。endprint

榮新江《玄奘東歸與敦煌莫高窟翟家窟的修建》探討了初唐時期敦煌與長安之間的聯系,考察了玄奘東歸時長安官員來往敦煌的情況,以及敦煌地方豪族與長安官員的密切關系,為長安畫樣的傳入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營建,提供了新的更為豐富深入的歷史背景。陳菊霞《莫高窟第217窟應是劉家窟》根據217窟西壁下方和前室西壁門上的盛唐供養人中有“劉懷念”和“劉承化”之題名,以及五代時以洪認為代表的劉氏家族重修第217窟,提出將第217窟定為劉家窟要比定為陰家窟妥當的新觀點。張勇《敦煌莫高窟的等級和地位新說》根據文獻碑刻諸種史料,對敦煌莫高窟一帶的石窟寺群在歷史上的實際地位,作出了新的思考。沙武田《觀念表達圖像記憶——敦煌石窟朝鮮半島人物形象闡釋》指出敦煌石窟中的朝鮮半島人物圖像顯示了古代文化交流現象,也讓人們看到佛教圖像在創作和傳播的過程中,受到當時社會政治、文化認同等諸多復雜因素和觀念的影響。張元林《關于敦煌〈法華經變〉中“靈山會+虛空會”場景定名的再思考》在對敦煌法華經變中的“靈山會+虛空會”場景形成過程及具體表現形式進行整理和解析的基礎上,結合《法華經》的文本結構,對其重新進行定名、釋讀。趙燕林《莫高窟第220窟維摩詰經變中的“帝王圖”研究》認為220窟帝王所穿冕服章紋符合相關文獻要求,此冕服系“六冕之制”之“絺冕”,系唐“武德令”和“開元禮”糾纏期間的產物。熊雯《敦煌與長安關系語境中的涅槃變相研究——以慶山寺舍利寶帳中涅槃變相的敘事性為例》認為慶山寺舍利寶帳中“荼毗圖”出現,一方面與印度和中亞涅槃圖像系統的影響有關,另一方面與涅槃經的翻譯和流傳有關,慶山寺舍利寶帳上的涅槃圖像相對敦煌148窟的多情節敘事更為完整凝練。簡佩琦《敦煌金光明經變再識讀》指出金光明經變遺存地區包括敦煌、高昌、于闐、江蘇四處,在敦煌金光明經變的研究中尚有許多問題,如數量、樣本與粉本、構圖形態、圖像演變等更待進一步揭橥。李惠東《從佛陀造像的面部特征看民族文化藝術的融合與演變》對比275窟與130窟彌勒造像的比例關系、塑造特征,探討了造像面部形象的時代差別、人種差異、民族差異與塑造差異的關聯及延續性。印度Sharma《武則天女皇的合法性與敦煌的大佛像》、日本大西磨希子《倚坐彌勒佛的流傳與則天武后——敦煌莫高窟彌勒下生經變的出現背景》都考察了初唐倚坐彌勒大佛的盛行與武則天執政及其宣傳佛教信仰觀念的密切關系。郭俊葉《〈辛亥年臘八燃燈分配窟龕名數〉文書中的“法華塔”考》認為法華塔應是莫高窟第234窟上方之塔。祁曉慶《敦煌藏經洞P.4524〈牢度叉斗圣變圖〉研究》分析了該幅卷軸畫的構圖特點、創作年代、與敦煌壁畫同類題材構圖的異同。張小剛《再論敦煌石窟中的于闐國王與皇后及公主畫像》認為莫高窟第4窟東壁門南于闐皇室供養人像分別是于闐國王尉遲蘇羅及其皇后陰氏、兩位于闐公主及兩位婢女,該窟可能是于闐皇室與陰氏家族共同開鑿的洞窟。張先堂《回鶻石窟藝術的代表——敦煌西千佛洞回鶻石窟試探》指出回鶻人在西千佛洞創建特別是集中重修的許多洞窟,在造窟形式、造像題材等方面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和價值,堪稱為回鶻石窟的代表。殷博《敦煌莫高窟回鶻時期比丘形象初探》考察回鶻比丘形象的造型特征、藝術風格、時代特色,試圖探討莫高窟回鶻時期比丘形象所反映出的部派因素。苗利輝《絲綢之路的回鶻藝術——西域、敦煌兩地回鶻壁畫藝術的比較研究》認為龜茲與敦煌的回鶻洞窟壁畫既有明顯的相似性,但在題材內容、人物造型、色彩運用、線條表現、圖案紋飾使用上也有諸多不同,其差異主要應與其周邊的文化環境有關。楊冰華《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僧尼供養人像探析》猜測第61窟甬道僧尼供養人像可能與西夏仁宗皇后羅皇后有關。孫毅華《甘肅西夏石窟中的建筑畫與中原建筑之比較》試圖通過敦煌石窟群西夏壁畫中的建筑圖像來為中原的宋遼金建筑提供一些可靠的圖像資料。王慧慧、劉永增《皇慶寺碑原址考——兼談皇慶寺與莫高窟第61窟、第94窟之關系》認為清代文殊洞是指第94窟,而非第61窟,皇慶寺寺址可能與第94窟有關。

此外,還有論及其他地區的石窟考古研究。魏正中《龜茲石窟中的“毗連建筑”》以區段組合的概念探討了克孜爾石窟成組出現的“毗連建筑”的特征及其功能。陳愛峰《凈土的選擇:柏孜克里克第29窟六字觀音經變考釋》分析了柏孜克里克第29窟左側壁六字觀音經變的內容及其繪畫風格,同時也關注了該經變與窟內正壁彌勒塑像、右側壁西方凈土經變兩種經變畫之間的關系。楊超杰《從敦煌石窟看龍門隋代窟龕造像》指出龍門石窟目前得到確認的隋代石窟僅100多個小龕,沒有大型洞窟,這一反常現象應該得到重視和思考,同時討論了1387窟(藥方洞)、669窟(老龍洞)、1069窟(破窯)等屬隋代開鑿隨后輟工以及廢棄的原因。王友奎《大同云岡第5、6窟圖像構成分析》對云岡石窟第5、6窟的圖像配置、圖像構成做了分析。夏朗云《試論麥積山第4窟(散花樓、上七佛閣)是北周皇家洞窟》認為麥積山第4窟是北周皇家營造的洞窟。項一峰《六世紀前〈維摩詰經〉變圖像研究——以涇渭河流域造像為中心》指出六世紀前涇渭河流域壁畫、造像碑中的《維摩詰經變》圖像,由于所依據經典的譯本不同,造成經變圖像的差異。王云《麥積山早期洞窟與西方的關系》認為麥積山早期造像身體造型具有貴霜時代的犍陀羅、馬圖拉佛像等中亞與印度以及中國早期佛像的特征,僧衣形式來自西方,是古希臘哲學家、祖先像中的一種常見著裝方式。林梅、謝箴之《麥積山石窟女性因素相關問題調查》指出麥積山石窟諸多女性造像,與北朝晚期皇室女性大力推崇佛教的社會風氣有關。石建剛《陜西志丹縣城臺石窟第2窟調查與初步研究》考察城臺石窟第2窟的洞窟形制、造像題材、題記碑刻等,并分析了題記內容、石窟營建及重修情況、功德主身份及其祈愿內容、造像工匠等問題。胡文和《成都龍泉驛區山泉鄉石佛寺摩崖石刻考察報告》對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山泉鄉石佛寺的北周文王碑及其他碑刻、題記、造像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調查與研究。米德昉《南宋佛教“趙智鳳派”石窟造像的初步調查》調查大足與安岳兩地趙智鳳派石窟造像遺存的分布、規模、內容、風格等情況,為探討該派弘教思想、播布空間、社會影響等問題提供一定的依據。endprint

還有以考察各地出土文物為主題的論文。王樂慶《西安博物院藏〈唐會昌二年銘經幢〉小考》指出西安博物院現藏一基唐代經幢對于考證陀羅尼經在唐代的流播狀況、唐代民眾的社會信仰和民俗情況,以及建幢人劉氏家族族源族系情況具有珍貴價值。屈濤《神圣與凡俗:襄陽曾家巷宋代僧人墓線刻畫圖像的釋讀暨內涵研究(上)》認為襄陽曾家巷宋墓為一座古代高僧墓葬,兼有俗世“墓室”和高僧“影堂”的雙重屬性,探討了宋代僧人在對待生死問題上介乎“神圣與凡俗”之間的角色心理作用。陳于柱《江蘇揚州市曹莊隋煬帝墓出土雙人首蛇身俑研究——兼論武威西夏二號墓中的雙龍首木板畫》認為江蘇揚州曹莊隋煬帝墓中隨葬品雙人首蛇身陶俑系北朝至宋元時期墓葬中普遍使用的冥器“地軸”,并考證武威西夏二號墓中的雙龍首木板畫是冥器“地軸”的變相,而非此前學界所認為的“墓龍”。

2. 有關宗教歷史文化研究也是本次會議熱議的話題。胡文和《巴蜀漢代銅錢樹佛像源流與提花——蜀錦輸出路線新探索》認為以巴蜀為代表的中國早期佛像主要是受公元1—3世紀貴霜犍陀羅或秣菟羅佛教藝術造型模式的影響,是通過兩條路線傳入中土的,一條是由“絲綢之路北道”輸送到中原地區,另一條是通過“絲綢之路南道”再經“甘肅、青海絲路”傳送到長江上游的蜀地。郭麗英《談敦煌受戒儀文書和戒牒上的人師及佛菩薩師》考察敦煌早期僧人安居受戒文書,并據公元五、六世紀《菩薩戒經》、《瑜伽師地論》及觀經等探討了出家在家菩薩戒牒內容的含義和承傳。劉屹《“法滅思想”及“法滅盡經類”佛經在中國流行的時代》指出古代有一批“法滅盡經類”佛經,并區分了印度佛教“法滅思想”與中國佛教“末法思想”,對二者各自興起和流行的時代初步做了界定。牟和諦(Moretti)《中世紀佛教偽經中的修積功德、齋戒與其他救濟方法》指出考察敦煌石窟中保存的《提謂波利經》、《佛說凈度三昧經》、《佛說十王經》等疑偽經和疑偽經圖像,對疑偽經及圖像在佛教中國化、世俗化過程中的作用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獲得進一步的認識。嚴耀中《試說隋唐以降涅槃的圖像表達》認為隋唐時期涅槃圖像的盛行,是西晉之后涅槃學在隋唐后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北方石窟中涅槃圖像的流行,說明注重具形的涅槃概念,而非抽象的形而上之涅槃。趙飛鵬《試論〈六祖壇經〉之〈無相頌〉——以敦煌系統本為主的考察》從文獻呈現與思想脈絡兩個角度,對《六祖壇經》中三首《無相頌》詩偈之名稱及應在的位置,提出了一些個人看法。侯沖《敦煌佛教齋意文S.2832釋讀》通過對S.2832的釋讀,發現對地域廣泛性的關注顯然被前此整理者忽略了,S.2832非敦煌本地文本,它應該是晚唐五代宋初中國佛教儀式文本的重要范本。陳大為《唐五代宋時期敦煌靈圖寺研究》考察了靈圖寺的寺院建筑、僧人群體的佛教活動、寺學、社會交流,指出從悟真升遷的告身可以看出,歸義軍政權在敦煌地區的影響及敦煌佛教教團在敦煌佛教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領導作用。董大學《般若與唯識之會通——敦煌寫本伯2165號背與斯2047號〈金剛經疏〉的綜合研究》指出學界對于伯2165號所抄內容性質的判定雖無分歧,但在寫本題記內容釋錄、題記歸屬等具體細節方面仍存有不少漏誤,對其內容和價值關注不足,重點對其內容和解經特色進行了論述。楊明璋《敦煌文獻中的無著、世親菩薩神異傳說與神圣崇拜》認為《唯識論師世親菩薩本生緣》的編撰,應是以南朝陳真諦所譯的《婆藪盤豆法師傳》為基礎,參酌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與曇曠的《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決》進行改寫而成,可能出自與西藏有往來的曇曠之手筆。胡同慶《敦煌壁畫中反映的人性“三毒”及其對治方法》探討了敦煌壁畫中關于人性“三毒”即貪欲心、嗔怒心和愚癡心,以及與其相對的布施與持戒、忍辱與禪定、精進與般若三種對治方法。

荒見泰史、桂弘《摩尼教〈下部贊〉與佛教儀禮的轉化》分析敦煌文獻中摩尼教資料,認為在探討中華社會宗教的時候,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無論是經典、詮釋或唱導、講經,一定要把當時王朝管理宗教的方針、語言背景和同時代的不同宗教的情況考慮進去。楊富學《元代敦煌伊斯蘭文化覓蹤》認為元朝后期來自中亞的蒙古豳王家族入主敦煌一帶,給敦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伊斯蘭文化因素,如從莫高窟北區B53窟出土的回鶻文佛教詩歌對穆斯林和大食(阿拉伯帝國)的稱頌,以及在鎖陽城、西域城、赤金城西北角刻意留下的伊斯蘭風格圓形角墩。

3. 有多篇論文探討敦煌語言文學研究。朱鳳玉《敦煌詩歌寫本原生態及文本功能析論》指出敦煌詩歌寫本原生態呈現的文本具有詠物詩寫本的詩歌教育功能、詠史詩寫本的歷史教育功能、展現地方風物知識的功能、訓誡詩的通俗教育功能。伏俊璉、郝雪麗《李唐〈文姬歸漢圖〉與劉商〈胡笳十八拍〉圖文關系研究》認為唐人劉商的《胡笳十八拍》與宋人李唐的《文姬歸漢圖》各自代表了當時的民族思想,展示了歷史的真容,它們與祖國命運、時代精神緊緊聯系,還摻入了作家個體的人生際遇與生命感悟。李青青《S.5556〈望江南〉三首曲子詞所涉人事及創作時間考訂》探討了《望江南·邊塞苦》、《望江南·龍沙塞》、《望江南·曹公德》三首曲子詞所涉及的歷史人物事件及各詞的創作時間。許超雄《P.3620號〈無名歌〉本事考》對《無名歌》的寫作年代、寫作地點及相關的歷史背景作了進一步的分析。蘇寧《唐詩中的絲綢之路與天府之國》認為絲綢之路所帶來的社會變化、文化風尚與題材體裁的奇情異彩,為唐代巴蜀詩歌、宮廷樂舞等文學藝術創作帶來多維影響,巴蜀文化的深厚積淀與豐富內涵深深影響了唐代文化。

松井太《榆林窟第16窟敘利亞字回鶻文題記》對瓜州榆林窟第16窟敘利亞字回鶻文題記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分析解讀。白玉冬《Or.8212/76突厥魯尼文文書研究》對英國圖書館藏Or.8212/76突厥魯尼文文書做了換寫、轉寫和簡單詞注。張小艷《敦煌本〈字寶〉(平聲)詞語疏證》對《字寶》平聲部分前人未曾考釋或釋義欠妥的詞語進行疏證,藉以探求《字寶》的原貌。

4. 有關敦煌歷史文獻的研究是本次會議廣泛討論的內容。政治史方面,鄭炳林《唐敦煌歸義軍瓜州刺史康秀華考》認為瓜州刺史康使君就是康秀華,是敦煌粟特人康氏家族的代表,在吐蕃時期擔任敦煌粟特部落的部落使,并請人在莫高窟第44窟南壁繪制觀世音菩薩一身;大中年間參與張議潮收復瓜沙及河西等一系列戰爭,因軍功而晉升為瓜州刺史墨離軍使。楊寶玉《河西軍移鎮沙州史事鉤沉》認為傳世史書和敦煌文書對涼州失陷后率軍移鎮者為楊休明的記載是一致的,以前之所以認為敦煌文書所記與傳世史籍相左并以文書否定史籍,是因為誤讀了敦煌文書的文義。宋坤《敦煌吐魯番文書所見唐代起訴文書的程式及演變》對照研究唐代起訴文書文體的演變與其前后各朝起訴文書文體,以期對唐代訴訟制度在我國古代訴訟制度發展史中的地位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知。趙大旺《唐五代敦煌的地方精英與民間結社——以社邑“三官”為主的考察》指出地方精英由于具有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優勢,在其活動的范圍內擁有一定的權威,也常常會被推薦成為社邑“三官”,他們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促成了社邑集體利益的實現。經濟史方面,姚瀟鶇《敦煌文獻所見“胡粉”考略》認為胡粉并不是一種天然的礦物,而是人工合成品,因而并不存在產地的限制。中原內地使用胡粉的歷史也很悠久,至少在秦代已傳入。王祥偉《敦煌寺院經濟文書ДX.01426+endprint

P.4906+ДX.02164綴合研究》將法藏、俄藏3件文書拼接綴合,認為其殘存的內容雖有所增多,但主要還是報恩寺二月至九月的斛斗破用賬歷,故擬名為《公元962年報恩寺諸色斛斗破用歷》。文化史方面,馬德《敦煌本〈諸經雜輯〉芻探——兼議敦煌草書寫本研究的有關問題》認為敦煌草書寫本無論對佛教文獻的整理研究,還是對書法藝術的學習研究,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譚茹《寫本情境下P.3128+S.2682綜合研究》認為P.3128+S.2682寫本的抄寫者為敦煌某寺院的僧人惠深,其內容為佛教經典及民間俗文學變文、社齋文、曲子詞,是惠深平時學習并參與僧俗儀式活動的備用講誦文稿。李新《敦煌古代朝鮮半島人姓氏研究》認為敦煌文獻中發現的菜、頓、蓋、具、難、判、泉、鉗、似、松、昔、星、新城、影、貞、兆等姓氏,基本可以認定敦煌古代朝鮮半島人姓氏的真實性,足以證明史籍的可信。王萍《清代敦煌神廟戲場文獻考略》認為神廟祭祀演出在清代敦煌軍戶、移民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戲劇史等文獻資料對全面研究清代敦煌衛所建置及其移民文化、精神歷程有著一定的補證、旁證的作用。

四 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也是本次會議研討的主要議題,涉及多個方面。

石窟保護是本次會議一個熱門的話題。王旭東《敦煌石窟崖體加固歷程——以崖體加固為例》回顧總結了不同時期敦煌石窟崖體的加固,系統梳理了石窟保護理念以及保護技術的發展歷程。三箇山茜等《風沙對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壁畫劣化的影響研究》提出三個結論:最嚴重的脫離剝落劣化可能來自風沙的影響,沙的粘附將使壁畫在向上傾斜的墻壁上褪色,東壁上的細微擦痕預計是未知原因的結果。蘇伯民、張化冰等《高分子材料用于莫高窟壁畫保護的歷史、現狀與研究》介紹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開展的高分子類壁畫保護材料的性質評價與研究,分析了材料的物理化學參數,評價了材料的工作性質,材料的耐老化性質。陳港泉等《莫高窟壁畫皰疹形態與分析》指出皰疹作為莫高窟壁畫的一種典型的多發鹽害,皰疹類型多樣,皰疹的外貌、大小、分布特點各有不同,絕大部分的皰疹分布呈規律性,表明皰疹病害的形成與水的侵蝕、流向有密切關系。武發思等《古代壁畫生物病害及其防治研究回顧與展望》回顧了全球范圍內古代壁畫生物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現狀,對比了石窟寺、巖穴、殿(教)堂、博物館和墓室等不同保存條件下典型壁畫生物病害特點,梳理了不同類型優勢病害生物侵蝕和損壞壁畫的作用機理,分析了影響壁畫生物病害發生、發展的主要因素,并歸納了相關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手段。王璐等《莫高窟旅游垃圾現狀及填埋處置建議》實地調查了莫高窟垃圾的來源、類型、性質和產量,進行了廢棄物數量和成分的典型抽樣調查,并根據相關數據對莫高窟旅游垃圾未來發展趨勢做了預測。嚴紹軍等《龍門石窟鮞粒灰巖劣化試驗》指出在相對恒定的酸性、水體流動環境條件下,鮞粒灰巖風化明顯,出現類似現場風化現象;在風化影響因素上,ph值影響明顯,H+離子濃度越高,風化速度越快。凍融這種物理風化對這種鮞粒灰巖影響不是太明顯。

有多篇論文探討遺址保護研究。Sharon Cather《保護,氣候變化與創新:21世紀預防性技術對絲綢之路遺址的保護》認為氣候的不斷變化與旅游業的發展威脅著遺址過去千年內保持著的相對穩定性,用新技術去了解劣化的進程和機理,創造新方法去阻止變化,將會對這些非凡的遺址保護得更加完好和長久。Viles Heather《向自然學習——絲綢之路土遺址保護》介紹近期牛津大學與敦煌研究院合作研究,共同改進中國絲綢之路土遺址保護的信息與技術,探討了怎樣與自然協作可以幫助保護這些瀕危遺址。C.Modena《遺址修復與加固的標準、方法與技術》介紹意大利的研究與規劃機構一直致力于制定、完善能夠保護與改善遺產結構性能措施的設計與實施方法,還盡可能地保留其歷史與藝術價值;提出對于遺址的修復與加固,無論是利用傳統的還是創新的技術,都要盡可能減少干預原始建筑行為,注重日常的保養和維護。谷本親伯《遺產科學中的發現》總結了作者25年里在中國與埃及的石質遺址保護經驗,其科學基礎是土木工程,尤其是巖石力學、隧道工程、結構分析、材料科學和現場測量。張明泉等《東山村遺址滲水病害防治技術研究》針對遺址保存區粘性土層特殊的水理性質,在總結分析已有地下水防滲、排水技術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適宜粘性土地層中地下水控制的填砂排水溝技術方法。孫滿利《漢陽陵外藏坑監測與預防性保護》探討了遺址博物館的監測內容和方式、預測、預報及風險預控。李永輝等《不同通風及采光環境下潮濕土遺址表面霉菌生長速度實驗研究》指出四種環境下潮濕夯土表面均有霉菌生長,不通風環境下潮濕土遺址表面霉菌生長滯后于通風條件下的霉菌生長,不通風、無光的環境中土遺址表面霉菌發育速度落后于人工照明和自然照明條件下。靳治良等《土體中硫酸鈉與氯化鈉遷移速率的模擬研究》指出在各種運移方式中,氯化鈉的滲透系數均較硫酸鈉大,NaCl和Na2SO4在重力作用下的自上而下運移時的滲透系數較自下而上飽和自然吸附運移時大,■受土質膠體的吸附作用大,加之硫酸鈉晶型結構多變,其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變化劇烈。

還有數篇探討現代科技在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的論文。吳健《科技引領下的敦煌石窟數字文化創新與推廣》介紹敦煌研究院近20年開展敦煌石窟數字化工程,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數字化工作理念、程序和方法,全面推進了石窟寺數字化行業的進程。黃先峰《空地一體化遙感技術在石窟數字化的應用》介紹運用航空攝影、激光掃描、近景攝影等技術手段獲取莫高窟內外的壁畫、雕塑、洞外環境、地形、地貌等全方位的三維點云數據和影像數據,建立敦煌莫高窟地區的數字地面模型、正射影像、三維可視化模型、部分洞窟的三維環境,建立全方位的石窟檔案。陳剛等《現代射線技術與文物保護/考古應用研究》介紹了中科院高能所在現代射線技術與文物保護及考古研究領域所做的一些工作。Peixun LI《中子散射在文化遺產中的應用》介紹了最近在ISIS,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開展的文化遺產方面科學研究的范例,說明中子作為一種研究“原子位置和原子如何相互作用”工具的獨特能力,以及與其他實驗技術的互補性。魏向軍等《同步輻射在彩繪類文物工藝研究中的應用》指出同步輻射光源以其高亮度、高強度、高空間分辨、高探測靈敏和快時間分辨等特點,可提升文物彩繪分析工作的廣度和深度。

總括而言,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首先,本次國際學術會集中展示了近期國內外學者有關敦煌藝術傳承創新、石窟考古美術與敦煌和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學術領域的大量研究成果,學者們或糾正彌補前人研究的疏漏,或介紹新的研究資料,或提出新的觀點,顯示了相關領域最新的學術成果。

其次,本次會議顯示出國內外學者在考古、美術、文化、歷史、文獻、語言、文學、宗教、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等學科領域努力尋求新角度、新視野,在探索新的研究方法上取得了一些新的進展。

第三,在本次國際會議中,國內外學者交流了學術,溝通了信息,增進了友誼,還顯示出了敦煌學研究隊伍老中青結合、薪火相傳、后繼有人的良好態勢。endprint

猜你喜歡
敦煌學綜述
項楚先生與川大敦煌學研究
天府新論(2022年1期)2022-01-13 10:04:18
百余年來敦煌學成就的全面總結
敦煌研究(2021年4期)2021-09-16 09:49:19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碩士學位論文答辯
敦煌學輯刊(2020年3期)2020-02-03 03:45:52
SEBS改性瀝青綜述
石油瀝青(2018年6期)2018-12-29 12:07:04
NBA新賽季綜述
NBA特刊(2018年21期)2018-11-24 02:47:52
近代顯示技術綜述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34
“紀念莫高窟創建16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敦煌研究(2016年6期)2017-04-17 18:41:51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敦煌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精髓
絲綢之路(2015年8期)2015-08-28 16:03:26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法醫學雜志(2015年2期)2015-04-17 09:58: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av在线手机播放|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观|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另类专区亚洲|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成人免费看| 乱人伦99久久|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毛片最新网址|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黄色不卡视频|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午夜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线天| 91九色国产porny|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资源|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欧美精品成人| 99热亚洲精品6码| 亚洲成年人网| 欧美日本不卡|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国产1区2区在线观看|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日本高清视频在线www色| 国产白丝av| 91麻豆国产视频|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jijzzizz老师出水喷水喷出| 天天摸夜夜操|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理论片一区| 国产男人的天堂|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