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紅文
摘 要:宜興紫砂茶壺的歷史,有比較可靠的形象資料可供參考紫砂壺的年代,至今也不過五百年左右。論紫砂的藝術性,其造型藝術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氣息之豐富,是其他陶瓷品類所無法相比的。
關鍵詞:宜興紫砂壺;紫砂之美;紫砂的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29-01
一、前言
為什么一把小小的茶壺,能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始終成為文人雅士、達官顯貴乃至帝王公卿的喜愛之物?這與茶壺的本質很有關系,紫砂壺質地樸實、不浮不躁、含蓄內斂,這與中國傳統文化宣揚的“儒家”思想極其相似。品茶泡茶時,講求的是心境,是一種靜心的藝術,是一種思考,一種洗禮,一種回味,一種頓悟,這與禪宗思想又不謀而合。
宜興紫砂壺根據形態可分為三大類:光素器壺、花塑壺、筋紋壺。它們三者鼎立并存于世,相互依托、互相映襯,共同體現出宜興紫砂藝術的魅力和實用價值。
紫砂光素器壺,它以幾何體為主。根據球形、筒形、長方體、立方體等幾何形體演變而來。紫砂光素器壺在創作過程中要注意各個部位的比例要和諧優美,制作技藝要精湛,并要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如壺的嘴、把、鈕、蓋、肩、腹、圈足等與壺身整體比例應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要清晰、流暢;它的造型比例、規整度、嚴密性等要求要制作到位;壺的嘴、把、鈕在制作過程中要在同一直線上;壺底要平整,蓋要嚴密,并能旋轉自如;壺體不能有瑕疵等要求。
眾所周知,宜興紫砂自宋代初創到明代日益成熟,清代繼續發展至今長盛不衰。以其制作技藝精湛,造型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等傳統風格而名聞中外,深受廣大紫砂愛好者的喜愛。
二、歷史的痕跡
北宋詩人梅堯臣(1002-1060年)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一詩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被后人看作是宋代已有紫砂壺的史料依據,而且贊同者還為數不少,筆者雖不通文史,但總有些許懷疑。
宜興紫砂壺發源何時?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有這樣的記載︰「創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此書將紫砂壺的產生,歸為金沙寺僧所創。從側面我們可得知在金沙寺僧時已有紫砂壺了。也就是說,在明正德年間已有紫砂壺了。該書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專寫「宜興紫砂壺」的專著。
清干隆年間吳騫編《陽羨名陶錄》、清光緒年間日本人奧玄寶《茗壺圖錄》、民國二十六年出版的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考》,皆延續了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的說法。
民國二十三年六月出版的《國學論衡》第三期,刊登了談溶《壺雅》一文,該文以為「泡茶用壺……宋元已有。」最早提出了陽羨紫砂壺宋元已有,有梅堯臣「紫泥新品泛春華」「雪貯雙砂罌」之句為證,文中提到周履道、馬孝常《荊南唱合集》中有「陽羨紫砂」的記載:
(1)還提到蔡司沾《霽園叢話》云︰「余于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2)孫高士即元朝山人孫道明。
三、觀初期紫砂之美
宜興紫砂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而以其獨特的材質、濃郁的中華文化特征,卓越的實用功能而著稱于世。
就其紫砂壺造型的形態來說,大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屬于幾何形,是根據方、圓、橢圓等幾何形態變化而來的。第二類是筋紋型,是將花朵或果實的形態,加以圖案畫、規則化、組織變化成型。要求極其精確完美。第三是自然形,是根據自然界植物的枝干花果,或者動物,或者生活中常見的器物用具的形態,設計成壺,體現了紫砂藝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1966年,南京中華門外大定坊油橋發掘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禮太監吳徑墓葬,出土提梁紫砂壺一件,圓器,屬幾何型類。高17.7厘米,直徑16厘米。口徑7.7厘米,底徑7厘米。此壺泥質較粗。提梁后支柱中段有一小孔,當是穿細繩扣牢壺蓋子用的。這是目前發現的有絕對年代可考的僅有的一件明嘉靖遺物。時間大約距供春在金沙寺時稍后20年。早先紫砂壺的泥料,是屬于比較粗的一類。這些對我們認識鑒別早期紫砂產品的基本面貌有極大地參考意義。
供春之后的半個世紀中,制壺高手當推董翰、趙梁、元暢、石鵬四大家。董翰自創菱花式壺,已極為工巧。這是一種仿照菱花的四瓣,變形組成的八角形壺式。這種造型,可以在唐鏡及宋碗中時常見到。菱花式壺的出現,對后來極為流行的筋紋型類的壺式,產生很大的影響。趙梁的作品,以提梁式居多。董翰作品的風格文巧,而其余三家的比較古拙。可惜已無實樣流傳。
另一位壺藝高手李茂林,擅制小圓式壺。這種小圓式,可能就是后來大批生產的專門用來品茶的“水平”壺的初創。可以看做宜興紫砂壺已結束了初創時期。在這時期中,幾何型、自然型、筋紋型三類作品均有。但傳世作品,除吳徑墓出土的一件提梁壺外,只能見到一些后人仿制的作品了。自此以后,宜興紫砂陶對泥料選擇,坯件制作和燒成工藝,都日益講究,有了很大發展,開始了紫砂壺史上第一個輝煌的時期。
參考文獻:
[1]上海工藝美術,2001.
[2]宜興陶瓷發展史.江蘇省宜興陶瓷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