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園園
摘 要:動物園是向公眾展出動物的場所,到目前為止,據統計全世界不同類型的動物園超過10000座。東北地區以森林動物園為主,如北方森林動物園、沈陽森林野生動物園、大連森林動物園等此類動物園多處于旅游區,植被豐富、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等特點。同時也是野生動物較集中的地區。在此環境下東北地區的動物園順應趨勢蓬勃發展。龍沙動植物園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動物園展現了當代東北地區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動物園,在景觀設計中也展現了獨特的設計風格。
關鍵詞:景觀設計;龍沙動植物園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175-01
一、背景分析
龍沙動植物園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動物園位于齊齊哈爾市建華區,是一個具有東北特色的綜合性動物園。龍沙動植物園占地面積約705873平方米, 110多個物種含動物3000多頭(只),含有植被類型120種。設計主題以北緯47度含荷蘭、丹麥、加拿大等各具特色的國家的風情特色,同時也體現了齊齊哈爾東北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東北動物園。
針對動物園的選址方面,我們一般要求適合動物生活的場所,面積積宜大于20公頃,且交通便利;游人參觀、休息、科普的設施;安全、衛生隔離的設施和綠帶;飼料加工場以及獸醫院等。龍沙動植物園選址工作涉及諸多因素,同時受各種因素的制約。考慮過扎龍濕地附近、老江橋附近等幾處地點,最后選定在建華區齊齊哈爾醫學院北側,此處交通便利,環境宜人。龍沙動物園臨近綏滿高速公路入口處,位于齊市上風上水地段并形成獨特全線通航的景觀。作為景觀起點,乘坐游船路依次經過萬達廣場、北大橋、齊齊哈爾大學、龍沙公園嫩江公園。在東北地區此景觀特點具有代表性。
龍沙動植物園在政府的支持下,己經建設成為一座動物展示多樣、植物景觀豐富、地域文化突出融觀賞性與趣味性、文化性一起的集科普觀光、娛樂的新型園林。
二、主要功能分區設計
1.入口區。龍沙動植物園采用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建筑風格進行設計,增加異域風情。斯坦迪納維婭風格將傳統風格和現代風格很好的進行結合。同時把強烈的地域人文風情融入其中。在入口設計時,針對建筑基調采用暖色調。主大門設計采用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風格。將傳統的設計文化與現代的風格進行完美結合,運用自然材料,避免呆板簡單的幾何形式,增加具有 “人情味”的現代美學。
2.科普區設計。動物園除了具有游玩功能,其次更重要是是進行科普文化知識的普及,因此科普館在動物園占有相應地位,對其進行動物的科普以及環境保護的理念的學習。科普館的建設良好是對其動物進行保護教育的保障。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能提高游客的參與度、趣味性。讓游客能自主進行參觀學習。
龍沙動植物園科普區通過互動體驗,突出知識性、教育性、參與性和娛樂性,推廣文化娛樂,倡導綠色休閑,激發人們感知自然,支持保護自然和保護動物的熱情。在科普園里有大型的動物園表演區、游客與動物的互動區、科普區設計獨特,各種有趣的景觀仿生小品,讓游客仿佛置于小森林中,趣味十足。
3.展示區設計。龍沙動植物園主要展區包括德州農場、五虎穴、獅子山、亞洲大草原、歡樂鳥園、非洲、靈長雨林、北美大草原、北美森林、奧亞世界、古堡演藝場。每個展館設計都具有獨特的異域風情,獨特的展館給人印象深刻,同時在展區的設計上有足夠的活動場地和方便的交通聯系。該區用地面積較大,有各種動物獸舍活動場地組成,并為游客留有足夠的參觀活動空間。動物獸舍的安排以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在每個展示區都有過渡休息的小型建筑,方便游客進行短暫的休息、避暑等,增加了人性化的設計。為了安全,動植物園的獸舍要安全牢固,設防護帶、隔離帶、安全網等措施。
三、綠化設計
特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齊齊哈爾地區自然植被主要是落葉闊葉林或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城市綠化樹種主要為落葉闊葉樹和常綠針葉樹,多選取當地的鄉土植物,抗寒性好,適應性強。喬木主要有紅松、樟子松、杜松、紅皮云杉、丹東檜柏、新疆楊、銀中楊、白樺、早柳、龍爪柳、白皮松、紫椴、榆樹、李子、遼東棟、蒙古棟、山荊子、山桃稠李等。灌木在東北嚴寒地區出現頻率較高的灌木:天目瓊花、榆葉梅、紅王子錦帶、東北連翹、砂地柏、小葉丁香、金焰繡線菊、樹錦雞兒、水蠟樹、紅瑞木等。藤本及草花地被:四季海棠、一串紅、萬壽菊、八寶景天、矮牽牛,玉簪、美人蕉、大麗花、山葡萄、蜀葵、五葉地錦、爬山虎、山葡萄等。龍沙動植物園常見的基礎樹種為:紅皮云杉、杜松、樟子松、旱 柳、銀 中 楊、丁香類。骨干樹種為:油松、落葉松、紫椴、垂柳、水曲柳、五角楓、小葉楊、白榆、垂榆、茶條槭、山桃稠李、文冠果、紫丁香、暴馬丁香、榆葉梅、多季玫瑰、樹錦雞兒、錦帶花、繡線菊。
總體來說,龍沙動植物園的建設成績斐然,能夠很好的表達東北地區的文化,動物園內的展館具有特色性,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宣傳作用。獨具特色的北緯47度也讓游客能夠印象深刻,展現了很好集保護、教育為一體的動物園景觀。
參考文獻:
[1]張恩權.動物園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蔣志剛.中國動物園:使命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
[3]馬建章.中國動物園一百年:回顧與展望《人與生物圈》[J].中國科學院,2006(07).
[4]馮冰.動物園規劃設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