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暉
摘 要:本文擬將從藝術設計教學應體現藝術設計專業的特色出發,即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有針對性地談談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有針對性的感受性教學;培養感性思維提高創新力等。使得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能夠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需求變化,提高在特定經濟環境中的應變能力。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專業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222-01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都在進行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對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需求、國內藝術院校的蓬勃發展、還有針對社會需求而反映出傳統藝術設計教學的不足等無疑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這就使得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
一、藝術設計教學的方向
藝術設計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為突出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應強調課程設置的針對性、強調基礎課教學的適應性、強調專業課教學的實用性、強調實踐教學的連續性和漸進性等,分述如下:
藝術設計專業起步晚,發展快。這就需要教學改革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按照“實際、實用、實踐”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對課程設置作一些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在新的教學體系中,主要加強以下幾項改革:
第一,在理論教學模塊中,應當從社會學、心理學、人體工程學以及審美心理學等多種角度進行綜合性探討,使藝術設計知識更科學、更專業、更系統和完善。加強多媒體輔助教學,強化計算機輔助設計在工程設計中的作用,使學生具備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能力,適應人才市場需求。
第二,在實際技術模塊中,以技能培養為基礎,強化施工技術指導。在教學過程中,以校內操作實驗室為依托,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規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機具的操作、使用、維護和保養;掌握工程質量的控制方法及檢查、驗收標準,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施工技術指導能力。
第三,在管理模塊中,掌握藝術設計組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藝術設計項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強設計工程方面的教育,可以增設《工程經濟管理與預算》等課程,使學生掌握設計工程經濟的基本計算方法和預算方法,加強投標、報價和成本核算的技能培養;使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生市場意識和經濟意識。
二、有針對性的感受性教學
現代設計的發展,使設計的門類、分工越來越細。基礎的訓練在作為一般意義的觀察、分析、表現功能基礎上,針對不同的藝術設計門類,基礎教學的服務、輔助功能也應該有所不同,應該體現出很強的針對性。就以環藝專業為例,環藝是一門空間的藝術更多的考慮是空間的組合與對自然形態和色彩的歸納抽象的藝術其中還包括對肌理的構成和組合。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先設計素描,在設計色彩,在三大構成以及手繪雖然環藝專業所需的基礎內容都有了,但是側重點以及對該專業的啟發和承接性并不強,因為這幾個板塊中專業性突出點的只有手繪而已,而一貫的教學培養計劃手繪都是在素描,色彩和構成之后的。因此不單是老師在教學時針對性不強,學生在學習時也比較盲目。筆者建議進行一些小小的改動,就是在基礎教學中加入感受式教學法。何謂感受教學,同樣以環藝為例。在進行基礎教學之前我們可以帶學生進行實地考察比如讓學生去戶外觀察進行速寫或拍照收集一定的素材,然后回到課堂對考察地形做改造并進行討論,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制作模型。那么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學生在制作模型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很多的錯誤,學生在這堂課中不單會認識到環藝專業的專業性和研究方向還會發現自身的知識缺陷。
三、培養感性思維,提高創新力
我們說設計需要理性思維,而藝術是一種感性的表達。因此藝術設計是一門理性與感性思維高度結合的學科。由于我們以往的教學培養理性的思維能力而忽略了感性的思維培養。在基礎教學的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這點,首先要要打破高考藝術教學的條條框框多讓學生使用綜合材料,培養學生潛意識對于美的判斷,人對美天生就有分辨能力,嬰兒也會區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不能只重視理論教育而扼殺了這種天然的審美。再次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由性,這一點也是對教師提出的,有些教師在教學上內容多年不換,即便換頁是換湯不換藥,這樣勢必導致教學模式單一,審美情趣的單一,不能與時俱進。還有就是部分教師在審美觀上較為偏執,不能接受學生其他風格的創作,學生為了能拿高分也競相模仿老師的作品,潛移默化的造成學生創作上不自由。要打破這種局面首先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更加寬泛和包容,這樣才能給學生更大的創作空間和自由性。
這些對藝術設計基礎教學的觀點是筆者在多年的實踐教學中的一些總結,也是對基礎教學的一些探討,我們必須帶著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基礎教學,并使基礎教學去適應和服務現代設計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以上為個人拙見,疏漏偏頗錯誤之處還望同行們賜教。
參考文獻:
[1]陳望衡.藝術設計美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2]何華.外國藝術設計史[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