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錢舜禹+單文+王珊+楊興平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3D打印技術逐漸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其實質為增材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減輕偶動畫里的那些復雜的建模制作工程,從而提高我們的制作效率,同時也可以幫助大家更加清楚地認識3D打印和偶動畫的結合運用,制作出一部以3D打印技術為制作基礎的偶動畫,并給人們帶來一種新的視覺體驗。
關鍵詞:增材技術;偶動畫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277-01
一、3D打印的概念
3D打印是一種與傳統打印方法截然相反的,3D打印改變了傳統的減式材料的模式,給傳統生產方式和制造工藝注入了新鮮血液,傳統的減材料制造技術是利用機械力逐步去除毛坯或原材料上多余部分,從而得到所需要的形狀或者尺寸,而3D 打印常常被形象地稱為增材制造技術(AM),這非常恰當地描述了 3D 打印的工作原理,作為一種增材技術,基于計算機三維模型數據,將三維模型轉換成STL格式,再通過STL文件進行切片處理,利用熔融沉積、激光燒結等方式將增加材料一層一層積累來進行制造,最終堆積成型,制造出實體產品的數字化制造模式不需要復雜的工藝,不需要眾多的人力,不需要龐大的生產線,由于它把復雜的三維立體模型轉換成為二維制造,同時也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新型技術。
二、偶動畫的概念
偶動畫全稱偶型定格動畫。 “偶”一字在春秋時期開始出現,最初被稱為俑。“俑”,適用于喪葬的人型冥器,替代生人和動物殉葬。偶人的制作材料也十分豐富,由最開始的木、陶、泥、瓷等,據中國當時的地理位置和材料出產來講,以長江流域以南多為木俑,黃河流域以北多為陶俑。到了漢代木偶仍然與喪葬、祭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直到興盛繁榮的唐代,開放的文化氛圍和繁榮的經濟環境給木偶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發展成為一門有歌有舞有表情有故事的戲劇藝術形式。偶型由黏土、竹木、布絨、金屬、膠泥等混合材料制作而成,是真實空間中的物體,可以從三維空間的任意一個角度拍攝,而除偶動畫之外的定格動畫多趨于二維繪畫,用各種材料擺成一個平面,并且只從一個角度來拍攝。所以偶動畫是定格動畫中三維媒介的一種,是定格動畫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
三、偶動畫的發展及來歷
古代的木偶戲為偶動畫奠定了豐富的基礎,我國早期的偶動畫也與傳統的木偶戲很相似,尤其是在人物角色造型和場景塑造等方面受到了木偶戲的諸多影響。動畫本身的目的就是給沒有生命的東西賦予生命,并賦予其獨特的個性,讓它動起來,那么這么多動畫形式,偶動畫又神奇在哪?其實就是動畫師不管用什么材料來制作人偶,都可以使那些原本沒有生命的偶變得栩栩如生,令人驚嘆,本沒有生命的偶也變成了動畫片中具有審美價值的角色,這是偶動畫的魅力所在。
四、3D打印在偶動畫中的應用
我們把常用的骨架分為三種骨架:簡易骨架、專業骨架、3D 打印骨架。傳統偶動畫還是使用老式攝像機、膠片和布景等一些元素來制作,隨著數碼相機走入人們的生活,它的誕生減少了膠片拍攝所需的繁瑣程序,使偶動畫的拍攝效率有了質的飛躍。直到3D打印的出現,可以彌補手工操作費時費力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手工操作的精確性,這種借助數字技術來實現人偶角色與場景制作的方式已是大勢所趨。動畫發展到現在,可以說是逐漸豐富了人們的視野以及對于每個人生活的一種感慨,每一部動畫可以說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偶動畫為什么不能像2D、3D動畫那樣火遍全球,這個對于我們現代人的審美、制作的困難程度以及商業成本方面有著莫大的聯系。動畫的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2D、3D,而應該是一種“多元化”的發展形勢,而偶動畫正是其中的“一元”。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一次的項目研究能夠制作出一部3D打印與偶動畫相結合的動畫。同時我們也希望陶瓷3D打印技術與偶動畫相結合能夠有足夠的優勢。
五、總結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課題項目讓更多的人能夠認識3D打印技術與偶動畫的結合,在這個2D,3D橫行的年代里,偶動畫應該得到關注,而不是現在的冷漠形勢,我們并不是說要把偶動畫推向一個高峰,這不是靠我們幾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了的。我們會運用3DMAX、Maya等3D軟件制作角色模型,通過軟件上的模型數據傳輸到3D打印機中,再將打印出來的角色模型進行逐格拍攝,以定格動畫為拍攝參考制作一部有關于陶瓷3D打印的偶動畫宣傳短片。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大學生校級創新訓練項目。
參考文獻:
[1]王運贛,王宣.3D打印技術[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2]楊繼全,馮春梅.3D打印面向未來的制造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3]范治明.數字技術背景下對當前定格動畫創作的思考[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06).
[4]張曉葉,鄭夢帥,曹雷.定格動畫[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