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 211168)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這成為了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目的和手段。目前,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時在農業資源的供給上、生態環境的保護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上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為了有效破解發展難題,須要創新發展理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的方式,更加注重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農業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綠色農業、生態循環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1]。近年來,我國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也積極探索發展綠色和生態循環農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建立了保障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法律和制度,構建了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示范帶動體系。江蘇通過政府、企業、農戶共同參與、市場化運作,探索了農業綠色發展的模式,逐步形成了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格局。
江蘇省是經濟大省、農業大省,但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0.06 hm2。江蘇立足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約束趨緊,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2]的省情,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摒棄拼資源消耗、拼生態環境、拼物質投入的粗放經營生產方式,積極探索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生態養殖、立體種植等循環農業生產方式。1995年江蘇省政府就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的通知》,接著又在全國率先確立了生態省建設目標。近年來,江蘇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借鑒國內外成熟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和技術,加強現代生態農業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攻關、應用和示范推廣,積極推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農業生態環境失衡的態勢得到有效遏制,不少地方還有明顯好轉。江蘇是生態循環農業的先行者,先后啟動了生態示范縣、示范區和生態農業試點縣建設,在傳承傳統農業循環生產特征的同時,探索了一條農業產品質量優質化、污染物殘留最小化、廢棄物利用合理化、農民收益最大化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
通過資料搜集及實地走訪調查,大量收集了全省不同類型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或技術體系,通過分類分析歸納出了江蘇的主要典型模式和配套技術,總體可以分為2類:(1)簡單模式及配套技術(主要在產業內部、單一環節)有生態種植業是采用輪作、節水等方式;生態畜牧業是采用放養、生物發酵床養殖等方式;生態漁業是采用水域治理、水質監控、休漁禁漁等方式。(2)綜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主要是產業鏈之間、多環節)有“養—沼—種”循環;農業廢棄物集中處理;農林牧漁四位立體式循環;區域綜合治理;觀光、生態園農業。
該模式是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的有機循環,分為單一循環和復合循環。單一循環是養殖業的廢棄物進行沼氣處理,提供種植業能源和有機肥。如宿遷利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豬—沼(有機肥)—菜”循環農業模式[3],即對養豬場糞污經沼氣工程無害化處理,產生的沼氣用于發電、照明、燃具等日常使用,沼液經管道輸送后施入蔬菜大棚或日光溫室,產生的沼渣經固液分離,殘渣經簡單堆制后用于蔬菜施肥。復合循環是種植企業(大戶)將農作物秸稈通過青貯、膨化等方式,制成可供畜禽養殖用的飼料提供給養殖企業(小區、大戶);養殖企業將畜禽糞便通過沼氣發酵等方法制成有機肥回歸農田用于種植業。如蘇州金倉湖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依托太倉市666.67 hm2水稻基地為秸稈原料基地,對秸稈收貯與飼料生產加工后,提供給東林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喂養羊;再對羊糞進行沼氣發酵制成有機肥,提供給稻麥農田施肥,實現了種養間的復合循環利用。
該模式是收集所有農業廢棄物后再集中處理、綜合利用,具體是收集分散的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農畜禽產品加工殘余物等農業有機廢棄物,采用相關的農藝或工藝措施,在農田輻射區內進行集中處理,使廢棄物轉化為可利用的資源,并將產生廢棄物的沼渣、沼液提供給下一個農業生產環節利用,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能源化處理,并利用于多層次,有效控制了環境污染,又帶來了經濟效益。如江蘇蘇港和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大豐市養殖場的廢棄物收集,經厭氧發酵產生沼氣,沼氣經提純為生物燃氣,輸送至大豐港華燃氣有限公司管道供應給港區的工業使用,沼渣加工成基質和有機肥,沼液用于灌溉農田、廢水養魚或制造商品化的高效沼液液體肥。
該模式是將種養業不同生物種群組合起來立體式復合種和養。具體是農業園區、家庭農場等單個農業主體對農、林、牧、副、漁各產業進行融合,使之有效結合在一個空間維度中,建立立體種植、立體養殖。充分利用資源和空間,多層次配置、多時序交錯養殖業和種植業共同生產,并把養殖業和種植業的投入品、廢棄物和產出物立體式復合循環利用的農業經營模式,實現園區內的種養結合與循環發展。如蘇州市吳江東之田木農業生態園就是將農、林、牧、漁有機結合,在農場或園區內形成養殖、種植立體復合式發展的生態循環系統。種植業利用林間空地種植牧草和飼料作物,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產生的糞便污水和園區生活垃圾進入廢棄物收集池,經過干濕分離和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發電供園區生產用能源;沼渣沼液作基肥施于果園和蔬菜。實現農業生產、沼氣和土壤培肥同步進行,形成了能源生態綜合利用體系。
該模式主要是在某一較大的農業生產區域內,綜合治理農林牧副漁各個業態,區域內資源進行有效生態循環。具體是區域內統一規劃農林牧副漁的生產與發展方式,以土地資源為基礎,依據生態學、生物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的原理實施治理布局,通過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陽能、沼氣為能源,以沼渣、沼液為肥源,進行綜合開發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如江蘇洋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政府幫助和支持下,對泰興區域開展了綜合開發和治理,同步合理規劃農林牧副漁生產發展方式,形成了一個廢物處理、產氣、積肥同步,農林牧副漁各業共同發展,資源、能源、物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工程。充分利用秸稈、畜禽糞便和加工廢棄物等資源,建設年產12 000 t有機肥場,化害為利,變廢為寶,解決了環境污染,并提供了能源與肥料,改善了生態環境。該區域建成為資源高效利用、無污染、無公害、高產、高效、綠色的生態農業示范區。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一種在打造生態循環農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集種植業、養殖業或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旅游業為一體的園區綜合循環農業模式[4]。以農業果蔬園、養漁塘、畜禽養殖園、花卉苗木種植園為載體發展新型生態旅游業。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綠色化的發展,現代農業不僅具有生產性功能,還具有為人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的生活性功能。如大豐的豐收大地現代農業示范區就是在著力打造稻蝦漁糧輪作、良種繁育、有機果品蔬菜、綠色大蒜、無公害韭菜辣根、海水蔬菜、有機稻米等生態循環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業現代服務業,建“森林綠色休閑”“風光水產業”等農業觀光帶。全面推進生態種植業、生態養殖業、種苗產業、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創意產業、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是一個典型的集農業生產與加工、觀光、旅游、休閑、購物為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觀光農業生態園區。
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推動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農業部出臺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提出優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保護耕地資源,促進農田永續利用;節約高效用水,保障農業用水安全;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修復農業生態,提升生態功能五大工作任務,對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使得江蘇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有章可循、有制度保障,發展可以得到政策的支持。中央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按照五大理念的要求,在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背景下,實現綠色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是必然選擇。
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要創造可持續的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供給機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是要通過創新的生產手段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農產品服務[5-6]。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也越來越渴望生態、有機、功能化的營養產品,注重健康、關注營養且多樣化、多功能的需求正在成為消費主流,追求良好的生存環境、優質的安全農產品[7]。面對新情況、新要求、新期盼,農業發展迫切須要從追求產量、拼資源、拼消耗的粗放經營,盡快向注重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改變過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經營方式,向集約節約資源、少排放或者零排放、少投入和合理有效投入的生態循環農業上發展。
多年來,江蘇通過項目扶持、典型引導、示范推廣等方式,鼓勵和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特別是新型經營主體圍繞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優質農產品生產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探索,涌現了一大批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及典型技術。突出了產業布局優化、物質投入高效、生產過程控制、廢棄物綜合利用、產品質量安全等關鍵環節和目標,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建設。同時,環保節能型生產裝備也在廣泛應用,為資源節約和集約利用提供了條件,制定了政策與市場相融合的激勵競爭措施,搭建了發展多元化的農業服務組織和技術平臺,強調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有了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突出重金屬污染防治、有效解決農業環境突出問題等方面的新思路,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并重的“美麗鄉村”建設,促進農業功能多樣性發展,提高農民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生產主體廣泛參與的農業資源循環利用運行機制。
江蘇是經濟發達省份,財力較強,為制定出臺鼓勵推動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提供了資金保障。江蘇積極實施科技人才強省戰略,把“科教興農”作為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舉措,取得了一大批重大農業科技成果,普及推廣了大量的先進實用農業科學技術。2014年江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2百分點,居全國首位。這些都為加快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既可以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也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實現農民增收,增強企業、大戶和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以江蘇省揚州市方陵養殖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實施“豬-沼-果”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后,采用規模養殖場糞污沼氣發酵處理,年產沼渣、沼液約2.38萬t,售價16元/t,計38.08萬元;年產沼氣36萬m3,年發電54萬kW·h,節支27萬元;通過沼氣工程凈化養殖環境,及時清除、殺滅有害病原微生物,控制動物疫病,減少獸藥投入品使用,可節支約1萬元,且達到了優化農村環境、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利用沼渣、沼液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壤團粒結構,改善理化性狀,增強土壤透水保肥性,還可對果樹葉片的葉綠素、可溶性糖、水分含量和細胞膜透性等產生顯著的影響,提高果實質量。實現了畜牧業和種植業生產和諧發展,且年增收約40萬元。該項目還帶動了全區范圍乃至周邊地區規模養殖場扭轉傳統生產經營方式,樹立典型,更新觀念,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畜牧業與種植業生產步入良性循環,有效地提升了該地區農業發展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和經濟收入。
江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可以充分利用上述有利條件,使之轉化為發展成果,但還須要科學研判江蘇省農業資源潛力,特別是土地資源潛力,以此作為立足點和著力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動全面發展。總體來看,江蘇是資源相對缺乏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優質耕地資源非常有限。然而,從土地的后備資源來看,江蘇省還是有較大潛力的,特別是通過農業綜合開發治理,一方面改造中低產田,開發整治高標準農田,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提高了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新增開發了許多土地資源,拓寬了全省農業發展的空間。“十一五”以來,江蘇就注重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主要開發了丘陵山區、黃河故道、高沙土地區、沿海灘涂、采煤塌陷地等五大區域的農業后備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始終將綠色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理念貫穿其中。根據上述全省綜合開發生態循環農業的經驗,筆者認為挖掘江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潛力重點應當放在五大后備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因五大后備資源地區生態環境本底清潔,沒有或很少受到污染,又相對集中連片、經營主體集中,便利按照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借鑒國內外的發展經驗和總結借鑒省內的已有發展經驗和教訓,規劃建設和創新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
江蘇省丘陵山區所占的面積比較大,是難得的土地后備資源,也是開發條件比較成熟的區域。開發利用丘陵崗坡荒地資源,就可大力發展經濟林果,提高林木覆蓋率,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8]。通過生態觀光園建設,營造自然景觀,美化山區環境。全省丘陵山區生態環境多樣,生物資源豐富,光熱充足,環境污染少,具備特有的生態環境優勢,適宜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為主的生態循環農業。通過綜合開發利用,丘陵山區可望成為江蘇省現代農業的重點區域,成為高效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外向型農業的窗口,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空間很大。
江蘇省黃河故道全長約496 km,主體為狹長高亢的地上懸河,黃河故道沿線有耕地、園林、林地、灘地等在內的土地資源相對豐富。該地區氣候條件良好,適合果蔬復合栽培、高效立體種植;由于故道地形地貌獨特、林木植被茂盛、環境優美、水質良好、空氣清新,也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但故道地區農業基礎薄弱,生產技術落后,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要加大資金投入,集中力量治理外,還必須依靠科技,改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以間作輪作、秸稈還田、減量化測土配方等進行生態種植,且規模開發、整體推進。調動農業經濟組織的積極性,將分散的項目區連點成片、連片成帶,著力打造黃河故道特色生態循環農業。
江蘇省江淮沖積平原地區,長期水土流失,土壤膠體物質含量低,通透性強,具有沙、漏、板、瘦的特性,屬于高沙土地區。該地區人多地少,資源相對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加上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又“瘠、薄、板、沙、漏”,使得農業生產投入品的使用不斷增量,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增加,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目前,急須對高沙土農業綜合開發,加強土壤改良、農田整治、溝塘清淤疏浚、推廣節水增效技術、科學施肥、秸稈還田、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防止土壤退化,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農業投入品面源污染。以生態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沿海灘涂墾區是江蘇省重要的糧棉油、畜禽、水產品、蔬菜等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該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地集中連片規模化,污染較少,生產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適合建設大規模農場式的種植、養殖基地。綜合開發注重營造農田防護林網、河道疏浚、土壤改良、增施有機肥等措施,可保護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形成無公害、綠色食品的密集區。通過推廣“畜禽—魚—稻”“畜禽—沼氣—林果”等綜合生產,既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環境,又提高綜合利用水平增加綜合效益,建設獨特的生態循環農業。
江蘇的采煤塌陷地主要發布在江蘇省徐州市的縣(區、市),分為坡耕地、季節性積水區、常年積水區,開發利用須要根據其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治理。坡耕地坡度較小且無積水,重建灌溉系統、修建機耕道路、建設防護林網、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平整坡地恢復土壤肥力。季節性積水區開挖疏浚排水溝,控制地下水位以及重建排灌水利工程和道路林網,恢復農田基本設施。塌陷深處挖塘,用以精養魚類或者種植水生植物;淺處充填復墾將表土覆蓋,恢復成農用地。常年積水區維持水體不變,直接作為灌溉水源或礦區濕地;按照魚塘設計標準整理形成水產養殖用地;條件好的可打造為風景旅游地。通過綜合治理,破壞較輕土壤肥沃的建標準化無公害糧食生產基地;田間配套設施土壤肥力條件稍差的建規模化經濟作物種植基地,也可打造生態果園;不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塌陷地,發展現代化的生態循環特種養殖基地;將礦區特有的景觀和農業景觀、田園景觀、風景名勝相結合,開發成生態農業觀光園。創建“三類基地,兩類園區”,以此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在農業后備資源開發利用中,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突出對生態循環農業的規劃設計,制定生態循環農業的專項規劃,并對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作出總體設計。將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發展綠色農業,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貫穿于規劃的全過程。規劃要明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原則、總體目標、布局安排、主要建設內容及保障措施。突出農業資源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突出生態環境建設和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提升,突出農業的多功能性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更加注重農業資源利用由平面利用向立體利用轉變,由單一利用向綜合、多元的復式利用轉變,由一級利用向多級利用轉變,從根本上改變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發揮區域資源多樣性、優質化的優勢,合理布局農業生產結構和產業結構,實現品種多樣化布局,產業多元融合發展,不斷提升農業標準化、科技化、產業化和外向化水平。
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現代科技強有力的支撐,無論是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清潔生產技術的應用、農業投入品減量化使用與替代技術的應用、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還是種養結合、農牧結合生產模式的發展等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體系,都是常規技術所不能解決的,需要高新技術的支撐。可以說可持續技術進步及應用程度直接決定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因此,強化協同創新、協作攻關、持續攻關,著力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突出生態農業重大技術創新、生物農業重大創新、種源農業重大技術創新和設施農業重大技術創新。江蘇既有良好的科技研發人才隊伍,又有較強的財力支持,為技術集成、協同攻關提供了有力保障。利用科技研發建立多元化引領性高端農業,發揮農業多功能特點,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推動江蘇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總結現有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既要加強模式定性分析,更要加強模式定量研究,確保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經濟投資主體及經營者真正有利可圖,形成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外部效應與內部效益共同提高,外部效應能夠及時得到政府公共財政的補償,從而確保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在經濟效益上不吃虧[9]。生態循環農業的經濟可行性得到有效推廣、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在推廣和復制成熟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時,要注重研究模式的推廣適宜性和匹配度。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鼓勵和引導新型經營主體積極采用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積極試驗示范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方式。
江蘇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在借鑒國內外發展經驗的同時,應當總結自身發展經驗和教訓,不斷完善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財政支持、稅收信貸優惠、高新技術支持等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各地要研究制定適合本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測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的資金支持、增加對使用有機肥的補貼等財政激勵政策;還要建立生態循環農業推廣和示范專項資金,推動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試點示范;培育并維護好優質優價消費市場環境,強化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的落實;建立健全農產品交易市場、農業面源污染減排及資源節約的有償交易市場。要形成有利于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取向,更好地服務于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加強執法監督力度,強化對秸稈回收利用、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倒逼經營主體采用循環利用技術,強化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相關企業、農業生產者在資源循環再利用、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等方面的責任意識。
[1]韓長賦.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N].農民日報,2015-11-26.
[2]王永作.江蘇兩型生態循環農業范式的路徑選擇.[EB/OL].[2012-03-09].http://www.zgxcfx.com/Article/43190.html.
[3]尚慶偉,劉淑梅,黃國兵,等.江蘇省連云港市生態循環農業種養新模式探析[J].江蘇農業科學,2008(5):293-295.
[4]翁伯琦,雷錦桂.以發展現代循環農業推動生態強省建設的思考[J].鄱陽湖學刊,2012(6):93-102.
[5]邱啟程,袁春新,唐明霞,等.基于供給側和需求側需求視角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8):5-9.
[6]沈貴銀.關于推進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若干問題[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8):1-4.
[7]蔣高明.生態農業:未來農業的主流方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158-174.
[8]金世杰,費良軍,傅渝亮.土壤水分再分布特性研究進展[J].排灌機械工程學報,2016,34(3):251-259.
[9]王 振,齊顧波.分歧與彌合:循環農業發展中的利益群體分析——基于四川東村的調查[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9):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