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珍
“生在這個時代,我們趕上了幾乎所有的浪潮?!崩钚雷诙盏呐柪?,過往的歲月在腦海中騰躍而出。
1978年出生的她,如今是中國日報網副總編輯,她深知這一崗位的重要性,不愿懈怠每一天。也正是不愿懈怠每一天,不愿意敷衍每一件事情的認真態度,助力她在事業軸中不斷攀升。她亦深知,個體的發展與時代緊密相連,時代始終在為個人命運著底色,國家命運也始終由無數個體共同書寫。“我們遇到了好時代?!闭驹谒氖换蟮哪挲g節點上,回顧人生半程馬拉松時,她感慨萬千。
她與改革開放同齡。1978年5月,一篇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在《光明日報》一版刊發。它掀起了席卷中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成為那支撬動改革開放的哲學杠桿。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閉幕,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那一年,她出生,用好奇的大眼睛打量這個世界。
回憶童年,李欣的關鍵詞是“自由”。那時的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心態輕松很多,沒有那么多所謂的輸在起跑線之類的育兒焦慮。他們的期望往往是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就好,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中的李欣,又多了一份對文藝的愛好,父母在潛移默化中將對文藝的愛好移植到了女兒的身上,也與現在不同的是,他們不會帶著她在各個學習班輾轉,而是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著藝術與美的熏陶?!巴甑幕貞洺錆M著快樂和自由。”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人生走向,性格形成與童年經歷有關,或許李欣自己童年時也沒有意識到,童年的自由帶給她內心的能量。那是她一生的底色,讓她在做每一次人生重大的抉擇時沒有瞻前顧后,而是自由隨心,然后全力以赴。

時隔很多年,李欣依然記得自己在非典爆發之際,從內心奔涌而出的勇氣。2003年非典爆發,當時她剛剛大學畢業沒幾年,在一家媒體工作,元氣滿滿。面對不期而至的非典,年輕的李欣心想,作為媒體人,理當往前沖,為政府和群眾帶去白衣天使在一線狙擊非典的拼搏實況。她主動向單位請纓,她要走入非典患者的病房,與非典患者零距離接觸采訪。
并不是沒有恐懼,近距離接觸非典患者的感染率很高,“當時心想,我去是最合適的,因為年輕,因為沒有拖家帶口的牽掛”。如今的李欣已經能非常輕松地回憶起十五年的緊張時刻了,“當然,我有父母,作為獨生女兒的我不敢想象萬一,但是那時那種情況,我絕不能往后縮”。
骨子里,李欣是熱血的。彼時彼境,沒有人逼著她去,“那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李欣說,“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但非典來襲,第一次距離生死那樣近,我覺得,我沒有理由當逃兵?!彼孪葲]有告訴父母,怕他們擔心,但也悄悄地寫好給父母的遺書,以備不測。
穿著厚厚的五層防護服,她進了非典治療艙與非典病人面對面接觸。她認真記錄下每一個細節,以記者高超的敏銳度和職業精神完成了現場報道。然后,她從治療艙中走出,按照嚴格的隔離制度,平靜地走進隔離地帶,等待著命運的裁決。
“十四天隔離期,我寫了很多報道,忙碌的狀態挺好的。”李欣說。是啊,人忙起來,就不會有太多的時間傷春悲秋,也不太會陷入各種無謂的情緒中,“十四天,從隔離區走出來,我帶回來很多文章?!闭f起過往,她語氣中有笑意,對自己的勇敢和灑脫,內心或有慰籍和嘉許。
那一年,她被授予最高新聞獎,與其他記者一起站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禮堂領獎。頒獎典禮結束后,她得知,因為在非典一線突出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精神,自己成為單位的重點培養對象。如果按照其后既定的事業發展軌道,那她的人生會也許是另一種情景。
年輕的李欣并不是一個躺在功勞簿上睡覺的人。從非典一線與患者面對面采訪以來,她在寫狙擊非典的系列報道時查閱了大量的科普文獻,從隔離區出來之后又走訪了很多疾控中心的專家,她看到了國內和國際在醫療疾控方面的差距。她想走出去看看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世界很大,如果想要保持與世界前沿知識同步,那必須再學習接受再教育。出國深造的種子就這樣深深埋入了她的心田。

雖然她知道,出國留學意味著放棄當時所有的一切,重新開始,但開拓眼界,對知識強烈地渴望以及內心成長的愿望更為迫切。童年時在家庭汲取的安全感和自由成長的養分開始源源不斷地提供力量給她。她是自信的,她相信未來自己能夠在新起點上把握人生。
2004年,經過緊張的考試和申請,她成功地被英國地一所名牌大學錄取。那年春天,她拖著一只箱子懷著一顆求索之心只身遠赴英倫。
21世紀之初,出國留學與十五年后的現在相比,有很多不同。據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前往英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國留學生僅僅一萬多人。2004年與三年前的統計數據相比,雖有一點點增加,還是不足兩萬。而今,國人走出去的愿望越發強烈了,英國的留學生人數已經大幅度攀升,整個留學市場也早已出現了井噴。在當時,留學海外的李欣們屬于先知先覺者。她再一次感受到,時代的飛速發展帶給她個人生活的沖擊,當時留學風潮剛剛開始,她帶著滿滿正能量勇敢地沖浪。留學英倫,她再次開啟學霸模式,每日行程安排得豐富多彩、緊張有序。時至今日,她依然記得身處海外,感受到科技前沿帶給她的沖擊?!?005年,互聯網浪潮再次襲來,那時,我感受到了未來4G對互聯網的巨大影響力并意識到短視頻將會是下一個爆發點。”李欣說。
留學期間,憑借著此前媒體工作經驗和熱情開朗的性格,她成功當選為全英學聯宣傳部長,并成為中國駐英大使館教育處主管的雜志《英倫學人》的主編。該雜志每期都會被大英圖書館收藏。2005年,乘著互聯網之勢,她將這本雜志搬上了互聯網,使之成為第一本在新浪網上可在線閱讀的海外雜志。

“主編一本雜志雖很操心,但樂在其中?!崩钚勒f。她做事的態度一直是,要做就全力以赴,絕不懈怠,絕不敷衍。為了辦好這本雜志,她與中國駐英大使館教育處緊密合作,舉辦各種活動,與作者線下加強聯絡。雜志運營,大使館有固定的一筆經費。但李欣一直尋求突破,為了讓雜志的發行量更大、影響力更廣,她策劃了很多活動,為此她跑贊助拉廣告,讓更多的力量聚集起來。當時,在英國,華僑華人不足十萬人,屬于少數群體,因此凝聚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2006年,英國倫敦發生地鐵大爆炸。身為親歷者,媒體人的職業敏銳讓她覺得這是一件值得報道的事情。當時,《南方周末》正好想找一個親臨現場的撰稿人,她當仁不讓,成了《南方周末》的特約撰稿人。并于那一年,開始嘗試短視頻報道。
盡管爭取到了獎學金,但英國高昂的日常開銷還是讓李欣覺得有些經濟壓力,她清晰地記得留學期間,人民幣兌換英鎊的匯率是16:1,“這意味著什么?”李欣說,“意味著16元人民幣才能買一棵小白菜。”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她去打工,在當地的華文學校當語言老師,同時也在觀察著中英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職業的素養,讓她會帶著社會學的觀察方式看待日常事件,點點滴滴都是學習。
英國結束學業,她拿到了兩個學位,積累著知識,蓄積著能量。畢業時,也拿到了驕人的成績,以“外國媒體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策略研究”為題的論文取得了第一名的優秀成績。
2007年,她感受到了中國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活力,同時也體會到國內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國人高漲的熱情,迫切想要與世界接軌的沸騰感染著她。英倫老牌帝國的井然與新興國家的熾烈,兩相對比,在她心中不可謂不震動,作為當時鮮見的新媒體人回國正好大有可為。雖然在倫敦生活已經能夠站穩腳跟,但內心擁抱祖國的渴望如此強烈,她做了一個決定——回國。
“留學人員回國也是一波浪潮,”李欣說,“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感受到了祖國飛速的發展,愿意回來搏擊一把。我也算是趕上了這波浪潮。”時至今日,依然有當年留學在外,在回與不回之間徘徊的人,“我對他們的建議就是,能回來就回來吧,什么時候回來都不晚!”
如今的李欣,工作的平臺是中國日報網。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及亞洲最大的英文資訊網站,秉承“說明中國,點評世界”的辦網宗旨,致力于持續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以全新視角為全球讀者提供即時、準確、權威的多語種資訊與多媒體內容。這就要求她要有更高的視野和更為宏闊的視角去觀察并記錄這個時代。
“一直以來,中國日報網緊跟國際發展大勢,堅持創新驅動,實施平臺化、移動化、社交化戰略,不斷強化在互聯網和新媒體領域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成為向全世界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輸出中國價值觀的最主要、最有效的網絡平臺之一?!崩钚勒f起中國日報網總有強烈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因為她知道,她背靠著祖國。
在這一平臺工作,她見證著一個又一個歷史時刻:中俄兩國元首的會面、帶領年輕的新媒體人奔赴海外學習、組織各種交流論壇……她積極推動與海外媒體合作,搭建內容分享橋梁,并組織更多的外國記者來記錄真實的中國發展現狀,而不是慣性地從歐美媒體中轉引“二手新聞”。她深知,她與她的工作平臺不僅僅是代表自己,更是全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是她持之以恒的內在自我要求。此刻,站在這一前沿窗口,她更有理由嚴格要求自己,并讓自己與國際傳播事業共同成長。對此,她從未有過懈怠。
浸潤國際文化多年的她,越來越注重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站在前沿浪潮,卻不忘回望內心,或許這正是她多年自我成長、自我平衡的路徑。閑暇時,她喜歡讀一讀古詩詞,研習國畫和書法,她喜歡傳統文化內里的溫潤綿長,更有對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