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仲良
謀未來,才能贏未來。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元年,是深圳迎接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的轉折年。
深圳是國家改革開放的窗口、試驗田、排頭兵、示范區,在粵港澳世界級灣區發展中必將發揮核心、樞紐和引領作用,在全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肩負崇高使命。
福田區作為深圳的核心城區,更須以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撥云見日的前瞻思維,審時度勢,主動作為,創新為魂,高端決勝,加快建成“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這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選擇,也是時代賦予福田作為深圳核心城區的重大使命。
黃金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將成我國乃至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引擎
近日,中央召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強調“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會議還要求“充分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范”。這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校準了坐標,為灣區建設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對標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硬件基礎十分雄厚:一是擁有天然良港,陸上交通便捷;二是擁有配套的資本市場;三是擁有重要的制造業中心;四是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能夠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在國內灣區經濟區域中,粵港澳大灣區各項指標更是首屈一指。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港澳+珠三角九市)占全國國土面積不到1%,人口數量不足全國總人口的5%,但其經濟總量卻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2%,經濟規模已經相當于全球第11大經濟體,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有觀點指出,“灣區經濟”內在聚合力所產生的規模效應和乘數效應將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提出至今已近兩年時間,從頂層設計到戰略方案的具體落地,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探索開放創新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如火如荼。廣東省委書記李希、省長馬興瑞均指出,要“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也表示,深圳要勇當排頭兵中的“尖兵”,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
福田區作為深圳“首善之區”,定會牢牢把握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又一個堪稱“黃金發展期”的重大歷史機遇,誓當“尖兵中的尖兵”,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積極作為,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力提升區域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依托深圳、攜手港澳、服務粵港澳三地,奮力推動這一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更好落地落實。
歷史正向我們敞開機遇之門,在時代考卷面前,福田發改局必須作為,也必有作為。全局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以“福田優勢”迎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為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添磚獻瓦,為樹立全面彰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磅礴力量的“深圳標桿”做出“福田典范”。
產業靈魂:在全國率先發布區級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
很多世界名城的發展已經驗證,城市的崛起源自主導產業的崛起,產業是城市的靈魂,城市發展的核心是產業的發展,城市的文化、建設都是圍繞主導產業而發展。
產業發展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更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福田發改局立足福田區現有資源和優勢,著眼未來,群策群力,歷經深入調研、嚴密論證、反復打磨,從宏觀規劃、中觀行動、微觀落地等三個層面率先制定一系列規劃、政策,不但切實為城區產業發展全面立體化保駕護航,更在制度創新、執政有為方面發揮了先鋒作用,展現了擔當意識和智慧勇氣。
宏觀上,著眼長遠,前瞻布局。2017年11月,福田區發改局牽頭集全區之力制定的《深圳市福田區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7—2035年)》(簡稱《中長期發展規劃》)在全國率先重磅發布,這一舉措首開國內區級政府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出臺之先河。
《中長期發展規劃》為福田區擘畫了未來近20年的產業發展藍圖,分兩步走全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第一步:到2020年,福田區基本完成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勢產業鞏固提升,創新創業活力蓬勃,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以“曼哈頓+硅谷”為對標,以“金融+科技+文化”為特色,以“CBD +高新區”為形態的經濟體系基本形成,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作用初步發揮。第二步:在三年發展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到2035年,將福田區建成引領華南、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總部經濟集聚區和國際創新金融中心、全球智能終端創新中心、國際文化創意設計中心,粵港澳世界級灣區現代產業引領區優勢充分彰顯、作用充分發揮。
大手筆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是福田區率先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深圳特區落地生根結出的豐碩成果。
《中長期發展規劃》鮮明地提出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指導思想上明確提出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規劃提出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及衍生的“智能+”類產業集群,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力鼓勵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構建多層次區域合作與國際合作機制,建設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這些內容緊密圍繞黨中央對新發展時期經濟工作的戰略部署,與黨的十九大精神緊密結合。《中長期發展規劃》是積極響應十九大報告“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落實十九大精神與“兩個一百年”發展目標作出的重大戰略舉措。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福田區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背后有其堅實論據和嚴密的論證邏輯。福田區雄厚的經濟實力就是堅實的基礎。數據顯示,2017年,福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20.5億元,以不到全市4%的土地面積,貢獻了全市近1/3的社消零總額、超1/4的進出口總額和近1/5的GDP總量,是全市經濟發展“含金量”最高、平均資源消耗最低的城區。
但福田區也面臨著世界級中心城區發展普遍面臨的難題,諸如公共資源供需矛盾凸顯、空間資源承載能力不足、社會治理難度加大、產業結構新動能轉換不夠等都是“攔路虎”。
怎么破?唯有行動!行動起來,困難將不是困難,宏偉目標便不再遙遠。
福田區因此發力中觀層面,以“五大行動”沖刺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賽道上。福田區發改局主動作為,牽頭制定并在全國率先發布《福田區落實深圳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為總指引,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感與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下定決心通過“空間優化計劃”“生態優化計劃”“民生保障計劃”“社會建設計劃”“創新驅動計劃”等“五大行動計劃”,以奮斗者之姿拼搏三年,實現“創新體系更加完善”“人才匯集更加突出”“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社會治理更加多元”等“五個更加”發展目標,奮力打造深圳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標桿區。
值得強調的是,“空間優化計劃”著力構建“一核三帶一軸”產業格局,實現區域多元組團化、開放聯動、立體協同式高效發展,打造世界級核心引領區;同時,三年計劃整合形成約50萬平方米低成本產業空間;推進中軸提升發展戰略,在深圳中心公園兩側高標準、高起點布局總部經濟產業帶。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宏觀規劃要成為現實,離不開微觀的具體落地。近期,福田區發改局又牽頭制定了《福田區現代產業集聚發展導向目錄》(簡稱《目錄》)。該《目錄》有別于傳統導向目錄,緊緊圍繞確保《中長期發展規劃》落地這一目標展開。為落實《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的構建“一核三帶一軸八組團”的總體布局,《目錄》選定了金融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互聯網、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等16個產業大類作為福田區未來鼓勵發展的重點產業,結合《福田區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政策》實現優先扶持。《目錄》結合《中長期發展規劃》對福田八大產業片區的發展定位,為每個片區選定了重點集聚產業及若干個優先發展產業,作為對各片區實行分級分類支持的依據。通過有側重的吸引和培育方式,實現產業分區域集聚效果。更重要的是,《目錄》通過加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代碼,將產業準入、產業政策支持與產出統計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將過去分離的兩項工作銜接起來,進而對產業引入的實際效果有了更科學更準確的評判,將有利于指導產業政策的動態調整。
《目錄》在實施有差別、有重點的產業集聚發展策略,科學引導社會投資方向,精準、高效扶持重點產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下足功夫,頗具匠心。
在具體建設保障上,福田區亦探索出一條提質提效的新路——“新代建制”。6月,《福田區政府投資建設項目代建制管理辦法(試行)》出臺,開啟了“新代建制”時代,也被稱作“代建制3.0”時代。“新代建制”與此前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建工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等政府部門均可作為代建項目委托單位,直接面向市場發起選擇社會代建單位。代建單位全程獲得主體地位,履行從項目立項到竣工驗收全過程代建,以及項目保修內組織保修的職能。除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概算等關鍵文件需要經委托單位確認,其他報批報建手續、材料設備采購和施工環節的招投標工作也一并由代建單位負責。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福田區“新代建制”首要的創新亮點之一,正是將政府部門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促其回歸本位,從代建項目組織實施的角色向管理監督的角色轉變,并且真正激活市場資源。“新代建制”的頂層設計相對超前,這一做法正是積極響應十九大要求的重要改革舉措,在全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福田區“新代建制”無疑可以成為通過制度性改革降成本的一個樣板。
創新為魂,高端決勝。概而言之,從宏觀頂層設計到中觀行動攻堅,再到微觀保障落地,福田區發改局身先士卒,集全區智慧,為福田區這一先鋒城市之先鋒城區的現代產業發展制定了一份宣言書、路線圖與政策庫。福田區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對新發展理念的堅定貫徹與全面落實,是為推動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而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立足于深圳全市產業戰略部署下作出的區域優化與產業選擇,更是基于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分工、推動區域協同發展考量下的選擇。
中軸脊梁:再中心化,七星拱月打造活力永續“城市核”
世界上偉大的城市,都有獨一無二的中軸線;每一條中軸線都承載著城市的繁榮與輝煌。例如,北京中軸線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門直穿進城,一線引直,通過整個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鐘鼓樓,巴黎香榭麗舍大道、紐約的第五大道,都堪當一城之“主動脈”。
深圳,同樣有一條承載城市未來光榮與夢想的大中軸。深圳市“十三五”規劃提出“實施中軸提升戰略,推動中部發展軸由福田通過廣深港高鐵南聯香港,由龍華、光明向北延伸”。從南至北,鳥瞰整個中軸線,南起香港港島、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深圳CBD、中央公園沿線、梅彩片區、龍華,北至東莞、廣州增城。
實施“中軸提升戰略”,是推動灣區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是深圳“南聯北拓”,拓展城市發展腹地的必然選擇,也是助力深圳打造世界一流城市的迫切需求。福田區恰好位于深圳中軸線地理上的“核心”,是名副其實的深圳中軸提升戰略的“主戰場”,其戰略地位和意義不言而喻。為凝心聚力落實“中軸提升”戰略,福田區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在實際工作中圍繞深圳中軸戰略,已先期推動福田中軸的規劃建設。
福田區順應國際先進城市“再中心化”發展規律,以構建“一核三帶一軸八組團”的產業空間布局為抓手,打造活力永續的“城市核心”,強力擦亮中心城區的“金字招牌”,力爭成為深圳中軸版圖上那顆最為熠熠生輝的璀璨明珠。
提升“一核”服務功能——“一核”指深圳CBD,即中央金融商務核,未來擴容至香蜜湖和環中心公園片區,打造深圳金融商務“強心臟”;
創建“三帶”產業動力引擎——北部建設智能科技產業帶,中部發展深圳國際金融帶,南部打造深港創新合作帶;
打造“一軸”總部經濟軸心——此可謂深圳“大中軸”上的一段福田“小中軸”,以蓮花山—市民中心—會展中心和環中心公園總部經濟軸為基礎,往北串聯梅彩片區和梅觀走廊,往南貫通皇崗—河套片區,挺起深圳乃至大灣區發展的強“脊梁”。
升級“八大片區”——與“三帶一軸”縱橫交錯的是“中央活力區”等“八組團”:深圳CBD,打造世界一流中央活力區;梅林—彩田片區,建造“深圳智谷”;香蜜湖片區,建設“深圳國際金融街與國際交流中心”;華強—上步片區,打造“全球智能終端創新中心”;八卦嶺片區,轉型“深圳金融科技城”;車公廟—天安片區,發展“深圳2049”未來科技集聚區;金地—沙頭片區,鋪開“深圳時尚天街”;河套—福保片區,建設“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從空中俯瞰這八大組團,在福田78.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圍繞中心的“中央活力區”,其他七個不同大小的產業組團竟然形成了“七星拱月”之勢。古有“七星捧月”成風水寶地,今有“七星拱月”造福田“首善之區”。
新時代呼喚更強核心區。歷史再次選擇了深圳、再次選擇了福田。福田將強力推進“一核三帶一軸八組團”產業布局,建設一個集高端產業、現代建筑和優美生態于一體的世界一流城市核心區,為建國100周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獻上一份厚禮!
新核崛起: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開啟改革開放新征程
40年前,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試先行區;40年后,改革開放再出發,特區踏上“新征程”!
2017年1月,深港政府簽署河套地區共同開發合作備忘錄,明確聯手打造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香港回歸20周年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明確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建設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戰略布局,在香港回歸20周年關鍵節點上,提出建設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不但是大灣區建設發展實現路徑上的重要支撐,更是著眼未來發展戰略布局定位的重要決策,是在新時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在世界競爭版圖上的新亮點。
建設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發展香港”重要講話精神,促進香港與內地更緊密合作與交流的重大舉措,有利于發揮好香港“一帶一路”建設“超級聯系人”作用,打造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通道和樞紐門戶。規劃建設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可為香港打造新興增長極,形成國際產業競爭新優勢,有利于香港本土及國際創新資源與深圳的研發產業化鏈條形成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的創新生態系統,保持香港經濟繁榮與社會穩定。
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建設有利于充分發揮深港跨境協同創新獨特優勢,開展實體經濟特別是科技創新領域的深度合作,既可發揮深圳科研成果轉化優勢,也可充分利用香港基礎研究優勢和國際交往便利。將合作區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核心區的新引擎,可為粵港澳大灣區加速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提供堅實支撐。
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的建設,作為中央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和國家級的科技創新平臺,以創新和科技為主線,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化創新合作新平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新引擎、深港跨境深度合作新支點、政策制度改革創新試驗區,是“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深港合作區建設,致力于打造大灣區合作新亮點,高規格成立了深圳市建設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領導小組。市委書記王偉中親自掛帥,擔任組長,陳如桂市長任副組長,劉慶生常務副市長任執行副組長,領導小組成員包括市委常委楊洪和副市長艾學峰、高自民。目前,市、區建設合作區的組織架構均已正式運作。領導小組統籌領導合作區深圳區域開發建設工作,研究解決合作區深圳區域規劃建設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下設政策規劃和對港協調、空間規劃、創新科技及交通口岸等四個專責小組。
福田區委書記呂玉印履新伊始便調研了合作區的建設情況,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他在調研中強調,深圳舉全市之力強力推進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的建設。福田要把握千載難逢的機遇,深刻認識到合作區的發展將作為新時期撬動福田發展的新引擎,將合作區的開發建設作為福田未來一段時期內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好市建設合作區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職能,全面貫徹落實好市建設合作區領導小組的各項部署。
合作區面積雖小,但可以有大作為,能做大文章,孕育著大希望。合作區的規劃開發已蓄勢待發,發展的號角已然吹響。
從中央到地方,社會各界和香港各方都對合作區的規劃開發寄予厚望、充滿期待。探索合作區的發展,共創繁榮,更離不開中央、省市,社會各界以及香港各方的大力支持,合作區將聚焦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集聚深圳和內地、香港和國際的創新資源,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各項創新要素的便利有效流通,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國際技術轉讓、科技服務業等產業領域,與教育、醫療、口岸通關等公共服務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全力打造立足粵港澳和面向國際的科技創新合作綜合性平臺、開放協同創新的戰略樞紐、政策制度創新的試驗區。
展望未來,沿深港中軸、深圳河岸一線蘊藏巨大拓展空間;貫通大鵬灣與深圳灣,打造深港黃金水道,更是充滿遐想的空間。值此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合作區這只雛鷹正振翅欲飛,而她必將驚艷世界,成為大灣區最璀璨的明珠!
創新潮涌:砥礪前行邁出城區發展新步伐
舵正風滿立潮頭,行穩致遠展宏圖。
銳意改革創新,狠抓工作落實,福田區發改局在職能領域率先突破,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對廣東和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省、市的各項決策部署,圍繞建設一流國際化中心城區和率先落實“四個全面”標桿區的總目標,全面服務福田經濟社會發展。
告別七月流火,收獲金秋碩果,福田區各項事業發展成就斐然。其中,福田區積極建設的雙創生態,堪稱代表縮影。福田區委副書記、區長高圣元表示,雙創行動是落實十九大精神,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推手。
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報,表彰福田雙創成果,這無疑是對其最大的肯定。通報高度肯定福田區在推動雙創政策落地、扶持雙創支撐平臺、構建雙創發展生態等方面大膽探索、勇于嘗試、成效明顯。而這已經是福田區連續兩年受到全國性表彰。
回首來時路,不忘夢歸處。福田區將堅定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新起點,著力在全局改革上實現新突破,主動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力建設高質量社會主義典范城區,全力當好“四個走在全國前列”最前列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和先鋒領跑者。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新時代描繪新藍圖。偉大的夢想,催人奮進,時代潮流浩浩蕩蕩,欣逢這個偉大時代,福田區將不負歷史的選擇,勇擔時代賦予的責任,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向世界一流城市核心區的偉大夢想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