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云


日前,應相關機構邀請,我到俄羅斯進行短期交流訪問,在莫斯科停留幾天后來到了圣彼得堡。地導知道我們從莫斯科過來,當即熱情地給我們介紹兩個城市的差別:莫斯科相對現代,圣彼得堡則更加偏重文藝;圣彼得堡人認為莫斯科人文化內涵不夠,莫斯科人則認為圣彼得堡人不夠現代又太“文藝”。從18世紀到19世紀,圣彼得堡誕生了俄羅斯第一個國立科學圖書館、第一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一間芭蕾舞學?!麄€城市的文藝氛圍極濃。這短短幾天時間讓我領略了圣彼得堡的“文藝”,我也深深地愛上了它的文藝范。
導游沿路跟我介紹,圣彼得堡從18世紀初就成為俄羅斯的首都,直至20世紀初一直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今亦是僅次于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是俄羅斯的“北方首都”、重要的綜合性工業中心和現代化大都市。然而,漫步于圣彼得堡老城街頭,卻看不到一座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這未免與其城市性質、地位有些出入。原來,這座由俄羅斯首位沙皇彼得一世在沼澤上建立起來的城市,堪稱俄羅斯傳統與西歐古典文明相結合的杰作。為保護好圣彼得堡,政府專門出臺了《關于圣彼得堡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圣彼得堡境內的文化遺產保護地區邊界》,其中規定新老城區分開,新城區建新建筑。規劃清晰界定了作為圣彼得堡城市核心的老城區的范圍,并從風格、形態、色彩、高度等諸多方面明晰其保護、修繕的尺度。馬路不用拓寬,仍繼續使用原先的老磚石。常見五六層的老建筑不準拆除,只能維修,也不能加層。城市保留各種教堂、名人故居等歷史遺跡,三百年前的老街道依然保持著原貌,涅瓦大街至今仍是圣彼得堡市最熱鬧的街道和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人們目光所至的每一處都仿佛定格在舊日時光里,都完美展現了昔日帝國首都與文化名城的典雅宏偉。
在老城街頭,我看到不少建筑上蒙著白色、灰色、藍色等各色大布幔,上面畫著窗戶、陽臺等建筑外立面圖樣。這是為何?導游告訴我,布幔是圍擋,施工單位正在對其中的建筑進行維修。布幔本身有防塵作用,在上面繪制建筑的立面,既可遮蔽未修整完工的建筑,又可以讓人們知曉建筑的原貌。另外一些布幔也作招租之用,提醒租客注意建筑的本來面貌,租下來也必須按原貌進行裝修,不可更改。
我注意到圣彼得堡老城區的廣告設置非常節制,沒有尺度巨大的戶外廣告牌。常見的廣告牌多數只有簡單的一行字,并不起眼。這同樣基于人們對保護城市文化、維護城市建筑原貌方面的考慮。不少城市居民認為,城市是用來住人的,并不是用來宣傳廣告的,廣告不美觀,對城市有負面影響。在這樣廣泛認同的基礎上,圣彼得堡市通過相關的法律,如《圣彼得堡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建立了嚴格、完善和細致的圣彼得堡市歷史中心區保護制度。其中,對城市廣告牌的種類、擺放位置和尺寸作出了清晰嚴格的規定。2014年,政府還制定了關于廣告牌分布狀況的專門法案,并嚴格執行。2018年6月,圣彼得堡通過了拆除360個大型廣告站點以及廣告欄的決定。這些政策有力地約束了商業廣告的肆意發展,維護了城市面貌。
在圣彼得堡,甚至連店鋪的招牌都盡可能低調,或者只是做一個單獨的小指示標志立在門口,這讓我們這些不懂俄文的游客感到些許不便——有一次,在當地生活了多年的地導帶我們去吃飯,一行人走進建筑內部才發現這座跟旁邊飯店外形一模一樣的建筑其實是一家博物館。博物館和餐廳外形一個樣,這似乎有點匪夷所思,但也體現出市民對城市的拳拳愛護之心。正是在這樣的愛護下,整個城市才能保有高貴、典雅、厚重的文化氣質。
作為當之無愧的俄羅斯文化藝術之都和享譽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圣彼得堡的文藝范并不只是在城市面貌上,更體現在每個圣彼得堡市民身上。市民對文化藝術的熱情深入骨髓,整個城市充滿著濃濃的文化藝術氛圍。芭蕾舞劇是圣彼得堡人生活的必需品。全市有近30個劇院,各種經典作品輪番上演,即便這樣,《羅密歐與朱麗葉》《天鵝湖》等芭蕾舞演出常年一票難求,有時哪怕提前半個多月訂票也未必能如愿。
圣彼得堡素有博物館之城的美譽,其博物館數量之多、品類之豐富及受歡迎程度令人吃驚。圣彼得堡擁有大大小小800多所博物館,其中,最為著名的博物館當屬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位列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其壯麗恢弘、藏品之珍貴浩瀚令人嘆為觀止,館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名畫、雕塑、珍寶等。我一上午的走馬觀花,也只不過才觀看到其中一小部分,據說,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近350間開放展廳的參觀路線全程大概22公里。此外,圣彼得堡博物館種類之豐富超乎我的想象,如俄羅斯國家宗教歷史博物館、圣彼得堡水文博物館、圣彼得堡天文館、俄羅斯國立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館等,還有許多五花八門的私人博物館,如巧克力博物館、足球博物館、糖果博物館等,不一而足,令我眼界大開。我們在涅瓦河畔的餐廳用餐時,赫然發現河畔停泊的正是聞名于世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如今已開發成為供游客參觀的海軍博物館。
肯定有人要問,總共五百多萬人的圣彼得堡市,這么多博物館,有人參觀嗎?事實上,無論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或是彼得保羅要塞,還是阿芙樂爾號,這些博物館作為圣彼得堡的著名景觀,吸引的不僅僅是圣彼得堡的市民,還有全俄羅斯甚至全世界的游客。數據顯示,圣彼得堡市每年接待的游客總數呈穩步增長趨勢,從2007年到2016年,年接待游客總數從430萬增長到700萬,其中外國游客量從210萬增長到270萬。
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博物館里的少年兒童。俄羅斯人口出生率極低,人口多年處于負增長狀態。平日里,圣彼得堡街頭的兒童并不多見,但在各種博物館里面或附近,總是可以看見成群的兒童聚集,他們或是由老師帶著,或是由父母帶著參觀展品、傾聽講解。我想,在這樣濃厚的文藝氛圍中,兒童藝術素養的培育是耳濡目染、水到渠成的過程。
百年來,圣彼得堡人對自己的城市進行了有力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圣彼得堡呈現了歷史文化名城原貌,而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更加使圣彼得堡“世界文化藝術之都”的稱號實至名歸。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文藝范不僅沒有衰減,反而得到傳承發揚,逐漸內生成為城市的人文精神傳統。正是這種獨特的城市氛圍特質,吸引著普希金、果戈里、赫爾岑、柴可夫斯基等巨匠愛上這里,在這里創造了許多驚世之作,也使圣彼得堡成為世界文化藝術的殿堂,源源不斷吸引著全世界的文藝愛好者來此進行觀賞和創作。
(作者單位:中共南京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