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在發表重要講話時講到,“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40年,在中國這塊古老大地上誕生的一次又一次偉大飛躍,也一次又一次地向世人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強大生命力、創造力。
成長為工業經濟超大型國家
新中國成立之初,充分重視工業制造業的發展,在幾乎是一窮二白的工業基礎上力求自力更生搞發展,利用2、30年光景走過西方大國2、300年的工業化道路,建設了門類十分齊全的工業制造業體系,培養造就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產業工人群體和工業技術人員隊伍,形成了基本滿足國家建設和民生需求的、穩步發展的、能夠隨時進行宏觀調控的、龐大的工業經濟內循環體。改革開放后,這種相對完善的工業體系和世界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人口紅利”,成為我國搏擊國際經濟大舞臺的先決條件,憑借這種其他同樣需要資金、技術的第三世界國家不具備的優勢,我國逐漸成為國外投資者的首選地,成為了吸引境外資本的頭號發展中國家。
中國改革開放初年,也恰逢歐美日等國家去產能的一波高潮。這些經濟大國的產能和資金,當時亟待找到能夠消化吸收,并能為之帶來豐厚回報的投資地。而這些經濟大國在此前的一些轉移產能的行動中,不是由于接受產能的國家工業底子薄吸收產能有限,就是由于市場狹小、生產成本較高而導致投資利潤回報低。
起初,它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進入中國,由于中國的工業基礎相對較好,工人多,市場大,國家改革開放的決心堅定,使得最初進入中國的外國企業嘗到了甜頭,取得了先發優勢。此后,中國的開放和經濟建設吸引了更多的外國資金、產能的投入。借此,中國得到了稀缺的外資、國外技術設備,并自然導入國際市場,躋身世界經濟大環境。而對于外國投資者而言,用過剩的產能在中國換回在本國想都不敢想的豐厚利潤,令他們增添了繼續投資在華發展的信心。隨后,更多的國外企業紛至沓來,獲得成功后又大量追加投資,逐漸地,中國成為了全世界吸引外資、國外產能規模數一數二的國家。
不折不扣的世界經濟火車頭
中國完整的工業經濟基礎、豐富的人力資源、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與境外資金、產能、咨詢、國際市場的珠聯璧合,很快催生了我國這個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火車頭,連續30年保持平均兩位數字的經濟增長令世界矚目的同時,也受到西方國家“不同用意”的追捧。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國際各主流媒體掀起了一股熱炒中國經濟的狂潮,在這種環境下,中國高層和經濟領航者心態十分冷靜,推出了非常成功的宏觀調控舉措,讓增速過快的中國經濟迅速實現“軟著陸”。而同一時期的其他高速發展的國家,卻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經濟危機,或忽高忽低的震蕩式發展,就連經濟強國日本,也在那個年代沒有調整好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和節奏,致使其經歷了長達20多年的經濟疲軟。
擁有多項世界第一頭銜
進入21世紀,中國的自主企業和在中國的外資合資企業的產能又達到了更高的水平,我國位居全球第一產量的工業產品已經不勝枚舉,加之我國持續刺激出口的政策收到效果,外向型經濟單位收獲頗豐,盈利后又進一步加大產業投入,形成了投資取得豐厚回報,又繼續擴大再生產的有利于產業規模增長的發展模式。這一階段,國有企業也完成了早先的產業結構調整,熟悉了新的國內國際市場環境,開始加大馬力搞生產,并呈現產銷兩旺的局面,這時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世界工廠了,中國人也不能只被看作是在世界工廠里工作的“苦力”了,因為中國的工業制造業業已成為世界經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用自身在經濟產業中搏出的成就,贏得了在世界經濟中不可替代的地位,這點恐怕所有的西方國家也不得不承認。
2001年,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一員后,中國在世界貿易大國俱樂部中的地位更加不容動搖。之后,中國繼續發力,并不斷把握每次戰略發展機遇,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與此同時,中國國內GDP依然保持中高速增長,已穩穩地坐在全球GDP第二把交椅多年,與位居第一的美國的差距大大縮小,遠遠超過排名第三的日本。這一階段,中國在國際經貿領域的地位已經與目前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不相上下,成為不折不扣的超大經濟體。甚至給世界上留下“買什么什么貴,賣什么什么便宜”的印象。這句話很形象地說明,此時的中國產業能力和對資源、原材料的消耗能力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峰值。
早在2010年,中國就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目前,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位。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產業的世界級“NO.1”:生鐵產量世界第一、煤炭產量世界第一、粗鋼產量世界第一、汽車產量世界第一、造船量世界第一、水泥產量世界第一、化肥產量世界第一、化纖產量世界第一、彩電產量世界第一、手機產量世界第一、集成電路產量世界第一、黃金產量世界第一、貿易總額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資源世界第一、互聯網用戶世界第一。此外,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國產品還有電冰箱、計算機、空調、摩托車、銅、磷、鋁、石油產品……可以說不勝枚舉。
產業提質升級,注重爭取國際話語權
然而,正當中國產業能力呈幾何級倍增之際,中國的領導人冷靜地對經濟形勢作出了判斷:中國不能永遠做資源消耗型和低端產品生產大國,必須抓住機遇完成產業的轉型升級并有效紓解過剩產能。隨后,高質量發展、供給側改革、去產能、生態文明建設等開始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熱詞。中國經濟提質升級大幕拉開,中國經濟界企業界終于作出了從世界產業鏈末端邁向中高端的重大戰略選擇,中國不斷增強的科技能力、人才水平、企業進取心等,都是推動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內生動力。且不斷提升的企業運營成本、環境壓力、國外競爭也倒逼我國企業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設法在技術含量和國際產業位階方面更上一層樓。盡管這種選擇現在看來也還不乏艱難。
——在5G大規模商用上,中國將會走在世界前列。3GPP是5G標準的主導方。在這個匯集了全球通信、IT頂級巨頭的俱樂部里,中國的三大電信運營商以及華為、中興兩大設備巨頭是其中的中堅力量。引人關注的是,中國移動作為唯一報告人和協議主編,領導完成了5G空口場景和需求研究項目,輸出5G空口技術綱領性文件,后續所有技術研發和標準化均以此文件為準繩。2019年5G開始試運營,2020年正式商用,由中國主導的一觸即達的5G時代即將到來。
——以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交易已經9個月了。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石油期貨一直被西方國家稱霸,亞洲等國在這一領域幾乎沒有話語權。可是據統計,9個月的時間里,上海石油期貨成交量已經超過一眾老牌交易所,迪拜、東京、新加坡均被甩在后面。這正是人民幣計價的石油期貨在短時間內取得的漂亮成績,可以說中國正在漸漸從西方國家手中奪得石油定價權,以避免石油價格上漲所可能帶來的沖擊。據悉,加入到中國陣營采用人民幣交易石油的國家已經增加到9個,他們分別是:是巴基斯坦、俄羅斯、伊朗、泰國等。中國有三分之二的進口石油已經采用人民幣結算。
2017年11月5日,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首發成功,標志著中國獨立自主的北斗系統全面開啟全球組網的大幕,打破了美國GPS長達50年的優勢,在系統誤差上面,北斗系統比GPS還要小。根據后續組網建設計劃,北斗系統預計將于2018年率先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其提供基礎服務,2020年覆蓋全球。目前,歐盟的伽利略、俄羅斯的格洛納斯都想要與北斗展開合作,這也就意味著北斗系統的覆蓋率將會比GPS還要高。未來,我國部隊的導彈發射也不會再受GPS的制約了。
4月13日,中國證監會發言宣布:自2018年5月4號起,鐵礦石期貨正式實施引入境外交易者業務。這條消息在鐵礦石行業內產生的影響無異于一枚核彈。這是在3月26日啟動人民幣結算石油期貨以來,再次就中國進口大宗商品啟動人民幣結算的期貨貿易。給本來就岌岌可危的美元霸權又一記迎頭痛擊。中國是一個鐵礦石進口大國,90%的鐵礦石依賴進口,而澳大利亞作為全球鐵礦石出口量最多的國家,承擔了中國80%的鐵礦石進口量。澳大利亞坐地漲價,聯合其他國家專門針對中國,多年來肆意操縱鐵礦石定價權。直到近幾年,中國下大力氣限產去產能,開始大幅減少從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進口,鐵礦石進入買方市場,價格一路狂跌。隨著中國繼續去產能和鐵礦石期貨國際化業務正式推出,中國將鐵礦石的價格牢牢地攥在自己手里。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成為繼美元、日元、歐元和英鎊之后的第五種入籃貨幣,反映了中國貨幣、外匯和金融體系改革取得的進展,意味著中國在放開和改善其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方面取得的成就獲得世界認可。截止今年5月,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中國經濟的強勢復蘇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日趨提高為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并提升話語權奠定了基礎。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責任也有能力和廣大新興國家一同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求發展、謀合作。中國最初是被排除在全球經濟治理之外的旁觀者,加入WTO之后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經濟秩序的遵守者,如今的中國不僅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傳統國際經濟組織的重要成員國,還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興國際經濟組織的重要發起國,并且提出“一帶一路”等多個影響深遠的開放發展戰略。在改變全球經濟治理舊格局和舊機制的同時,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影響力明顯提升,為中國參與并擴大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提供了條件。
“闖關”奔小康
中國已確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十三五”時期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
“十三五”規劃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公平共享發展成果放在重要位置,顯示了中國將全面、持續地提高人民福祉的決心。規劃還提出了如何切實改善民生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一系列具體措施,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發展成為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
從總體趨勢而言,目前中國的貧富差距正在縮小。高水平的生活是社會健康穩定的標準之一。中國已經具備在2020年前跨入小康社會的基本條件。然而,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依然要跨越一些門檻 。
扶貧工作的持續開展,大大減少了我國貧困線以下人口的數字。然而,扶貧工作中依然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一些貧困地區扶貧工作呈現“大水漫灌”的現象,造成扶貧效果不明顯。“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扶貧工作更加注重“精準滴灌”,即通過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形成“六個精準”。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說:“讓最后7000多萬‘鍋底人群擺脫貧困,必須堅持因人因地、因貧困原因、因貧困類型施策。”
可以預期,“十三五”時期,越來越多的民生領域將創新體制機制,越來越多的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群體傾斜,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群體之間的差距將不斷縮小。
個體經濟崛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小商小販為代表的個體戶登上改革開放的歷史舞臺,他們起早貪黑、勤勞奮斗、走南闖北,成為改革開放第一代私營經濟的生力軍。他們的出現,豐富了百姓的生活、促進了市場的繁榮,也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這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嘗到了改革的甜頭,于是繼續投入、產出、再投入,進而取得進一步的發展。許多一開始“提籃小賣”式的小本經營,日后一發不可收拾。要知道,當時這個群體可是在中國銷聲匿跡多年后重新出現的,當時做一個個體工商業者,是要拿出很大的勇氣的。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兩個農業文件解禁農村工商業。1979年初第一批個體戶出現。2月起,國家提倡為回城知青廣開就業門路,個體經濟起步發展。7月和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發文鼓勵農村發展社隊企業。年底,安徽蕪湖小攤販年廣久自辦炒瓜子廠,創立“傻子瓜子”品牌。1979年,全國批準開業的個體工商戶約10萬戶。
1980年 9月,中央召開省市區第一書記座談會,提出允許要求從事個體經營的農村手工業者、小商販在與生產隊簽訂合同后,持證外出勞動和經營。10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提出“允許和提倡各種經濟形式之間、各個企業之間發揮所長,開展競爭”。
1981年 1月,新華社首次報道我國出現8種新經濟形式。其中與非公有制經濟有關的占4種:個體經營、私人集資經營、全民企業與私人合營、集體企業和私人合營。3月,中央發文提倡積極開展農村多種經營,鼓勵個人或合伙經營服務業、手工業、養殖業、運輸業。凡是適合個人經營的項目,盡量由農戶自己去搞。
4月,全國工商局長會議提出要在政治上、政策上支持個體戶經營。對飲食、服務、修理、工藝品等幾個行業可放寬一些,準許帶幫手,準許多帶幾個徒弟,以擴大待業青年就業。7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城鎮非農業個體經濟若干政策性規定》,要求保護個體經營戶的正當經營、合法收益和資產,規定個體戶經工商局批準可請一至兩個幫工,個體技師可帶最多不超過5個學徒。
1981年底,全國個體戶達101萬人。活躍在中國城鄉的百萬個體大軍,成為中國的市場經濟最早的弄潮兒,也為國人擘畫出致富夢的雛形。從個體工商大軍中,走出一個又一個中國企業家,為日后中國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培養鍛煉了領軍隊伍。
八次機構改革
為了有效壓縮行政成本、提升運行效率,加強中央對經濟工作的統一集中指揮和推動體制改革的有序進行,1982年,我國啟動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務院部委、直屬機構和辦公機構由100個減少為61個,國務院機關人員編制精簡了25%,由5萬多名減為3萬多名。1988年啟動的國務院機構改革首次提出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將職能相似的部委進行合并,經過這輪改革,國務院部委數量由45個減為41個,直屬機構由22個減為19個。1993年機構改革后,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41個。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由40個精簡為29個;部門內設機構減少200多個,精簡約四分之一;國務院行政編制由原來的3.23萬名減至1.67萬名,精簡了47.5%。在此之后,我國又進行了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四次重大機構改革。根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今年機構改革后,國務院正部級機構減少8個,副部級機構減少7個,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設置組成部門26個。
成功吸引外資
2017年,中國吸收外資1363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再創歷史新高,這說明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依舊有增無減。根據商務部最新發布的數據,今年1-2月,高技術產業實際吸收外資同比增長27.9%,占比達19.5%。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45.3億元,同比增長89.7%。其中,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同比分別增長129.6%、72.6%和321.8%。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127.2億元。
早期利用外資的方式是較為初級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經濟,東莞因與香港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成為最早利用外資的地區之一,創造出了“東莞模式”。1978年7月,東莞縣太平服裝廠與港商合作創辦太平手袋廠,成為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并獲得了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第一個牌照 “粵字001”。
1979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完成并經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成為中國第一部關于外資的法律,從此外商投資有了法律保障,外商和國內接觸多了起來。1980年,香港女企業家伍淑清在北京成立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公司,主營航空配餐業務,成為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這一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4個地方開辦經濟特區,通過減免企業所得稅和進口關稅,吸引外商以“三來一補”、合資辦廠、獨資辦廠等方式進行投資。此后,香港、臺灣地區及東南亞等地的資金開始逐步進入大陸市場。
1986年,國務院制定《國務院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及22個實施細則,對稅費繳納、補貼、出口便利化、保障外商投資企業自主權等方面做了細致規定,此后投資環境得到改善,外商投資更加法治化、便利化。從1995年開始,為了指導審批外商投資項目,國家計委開始編制《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外商投資項目分為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四類,在1995年的指導目錄中,對13個大類做了限制,此后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適時修訂,作為指導外商投資經營范圍的依據。從此,對外商投資指導走向常規化。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方面中國履行開放市場的承諾,按照WTO的“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完善一系列政策,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放寬限制條件,為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營造更寬松和便利的投資環境。
2015年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限制性措施由2011年版的180條減少到93條,2017年版目錄進一步將限制性措施減少到63條。2018年新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 (負面清單)》認為,應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長度由63條減至48條,共在22個領域推出開放措施。
總結好40年的經驗
40年改革開放的碩果累累,但同時也有一些經驗值得總結。有專家認為,總結改革開放40年關鍵在于,要全面總結哪些理念舉措是真正符合社會發展內在規律的,哪些理念舉措不符合社會發展內在規律,積極創新發展更加科學的理念舉措。改革開放本身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敢闖敢干才有了后來的成就,因此也免不了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例如一些地方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社會道德令人憂心、國家和人民的安全與利益遭遇外來風險挑戰等等。這些快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確實需要我們在全面認真總結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我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和體系創造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舉措進行彌補、改進和完善,以便讓改革開放能夠更加穩健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