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說有哪一段歷史比較廣為人知,那想必就是三國時期了。曹操有詩云:“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我們可以從此詩中了解到當時時局的動蕩。三國時代是一個戰爭的時代,但三國的故事卻經千年流傳,由無數人編撰成了各個不同的版本,人物形象也越發地豐富。本文將對三國人物的多面性進行簡要地分析,以便大家對三國中的人物形象有進一步地了解。
關鍵詞:三國 曹操 多面
古往今來為什么那么多的作家都喜歡去寫三國的故事,我認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三國時期能人梟雄輩出。在短短的90年里,涌現出了無數優秀的謀士與將領,他們為了祖國的統一,在那個時代揮灑著自己的才智與汗水。劉備、曹操、孫權、周瑜、諸葛亮等名字在每個人的心中都代表著不同的形象。
一、三國多面人物之曹操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其在戲劇家的表演中是唱白臉的奸詐之徒,在文學家筆下卻是一代梟雄,但歷史上的曹操是否真的是這樣呢?從初中我們就開始接觸曹操的詩,其中《觀滄海》、《龜雖壽》都是表達著曹操的雄圖壯志,從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出眾的文采。而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負我[1]”讓天下人所震懾。曹操麾下能人異士眾多,可見他十分會籠絡人心。這樣一個文武雙全、有遠見卓識的英雄人物,為何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個奸雄呢?歷史上說他生性多疑,少年英雄、中年梟雄、晚年奸雄,他在不同時期經歷的不同事件所產生的不同心態都有可能改變他,所以他的形象是多變的。
歷史上說曹操的報復心極強,當時有一個名士叫邊讓,因為看不起曹操的出身,說了幾句他的壞話,所以當曹操攻下了他所在的地區時,便毫不猶豫地將他殺了,好幾個文化人與此同時也受到了連累。雖然有些人還是逃掉了,但是其中有個叫桓邵的人卻沒有逃掉,他痛哭流涕地向曹操求饒,可曹操卻態度冷漠地說:“呵呵!哭了?怕了?下跪求饒就不殺了?拖出去殺了!”這件事對他的影響極壞,在當時就引發了一場叛亂。因為此事,曹操失去了一個叫陳宮的得力助手,這與《三國演義》中陳宮離開的原因不相符。史實是曹操殺了邊讓這些人,才導致了陳宮的離開。在這一件事情的處理上他確實缺少了劉備的隱忍與孫權的智謀,但也正是因為他嫉惡如仇的性格,讓手下人心生畏懼不敢輕易背叛。曹操亂殺文人這一行為無異于白白地浪費了許多人才,也使他進一步地遠離了天下有才之人,導致他麾下多了很多阿諛奉承之人。
但是后來曹操的心態變了,他也意識到作為一個領袖應該有肚量,所以當他擊敗呂布重新見到陳宮時,就說只要陳宮投降,他就能夠既往不咎。因此曹操的性格也影響了他在后世所留下的形象,縱觀眾多的歷史風流人物,卻沒有一個像曹操的形象這樣復雜多變,具有爭議。
二、三國多面人物之劉備
在我看來,劉備與曹操是完全相反的兩個性格,曹操“奸”到了極處,而劉備相較于那個亂世而言卻“仁”到了極處。曹操說:“寧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而劉備卻說:“寧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
文學作品與戲劇作品對劉備的塑造遠遠沒有對諸葛亮、曹操的塑造多。我想正是因為劉備性格的仁厚、溫潤,所以人物形象并沒有太過于突出。但我卻認為劉備是一個有大智慧的政治家,善于取長補短。論政治才能他不如諸葛亮,軍事才能不如趙云和關羽,但他卻能夠將這些有才之人都收入麾下擰成一股勁兒,這便是他的手腕。對于對手,他也給予了充分的尊重與肯定。呂布在酒席上說曹操是奸人,劉備卻說:“曹阿滿之奸,卻有雄才大略”。讓徐州時也充分地考慮到了呂布的面子說:“曹操不怕我劉備但懼怕呂布,所以只有將此位交給你們才可得保太平”。如此謙虛低調,為別人考慮,所以部下才心甘情愿地追隨他。后來曹操在徐州、兗州連戰數月,卻未得到半寸土地,而劉備卻不費吹灰之力坐收徐州六郡,曹操說他:“忠厚其表,奸惡其心”。所以在權謀家的眼中,劉備就是一只披著羊皮的狼,十分工于心計。曹操的謀士荀彧說劉備“大智若愚、大偽似忠、不容小覷”。呂布趁其不備奪徐州,而劉備依舊可以面不改色上門拜訪,做到不叫不吼,忍常人所不能忍,從此處便可以看出劉備的胸襟與抱負。劉備在亂世中依舊堅守原則,無論是敵是友都尊重,以仁義行天下,也正如曹操所言:“玄德以仁義謀取天下”。劉備認為天下大亂之根源是人心渙散,他與其他諸侯最不一樣的地方也正是在此,他最擅長的不是打仗,而是降服人心。他形象的多面性就復雜在他的沉靜隱忍卻又胸懷天下,他以仁義待人卻又工于心計。
三、三國多面人物之諸葛亮
在文學形象與民間形象中,諸葛亮給人所帶來的感覺是軍事才能優于政治才能,因為許多故事都給予了我們這樣的感覺,如草船借箭、火燒新野、借東風等。但是這些在歷史上其實并沒有什么依據。歷史上的諸葛亮在真正意義上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貢獻也主要是為劉備集團制定戰略、發展規劃和治理蜀國。他的軍事才能相較于他的政治才能而言還是略遜一些。就好比陳壽的評價:“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所以歷史中借東風、空城計等故事雖然精彩但并不是真實發生的,也并不是諸葛亮真正的形象。諸葛亮的形象是文學藝術作品著力塑造的,人們常常認為羽扇綸巾的形象只屬于諸葛亮,但是,殊不知這種穿著在三國時期是非常普遍的。這種衣著在后世人的心目中卻成為了諸葛亮的代表衣著,在很多的影視作品中出現。
四、三國多面人物之周瑜
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大眾接觸最多的版本,其中三氣周瑜的故事,那句:“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至今為止還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周瑜似乎成了一個氣量狹小之人,但演義終歸不是正史,它更多包含的是作家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且即使是正史也不一定準確。歷史上的周瑜并不是一個氣量狹小之人。周瑜是年少得志,二十四歲時就開始建功立業。在蘇軾所寫的《赤壁懷古》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也是流露出了對周瑜的敬佩與欣賞。當然文學家的話也不一定完全真實。但是蘇東坡這樣說,是想著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陳壽的《三國志》說周瑜是:性度恢廓[2]。劉備對他的評價是:氣量頗大。蔣干對他的評價是:雅量高致。總的來說就是周瑜氣量大且品德好。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取得的勝利,周瑜也功不可沒。其中就表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但與我們所熟知的那個氣量狹小的周瑜還相差甚遠。
五、結語
所以同一個人物,形象為何會如此多面?我認為一是文學作品中包含了作家自己的想法,因此在不同的文學作品中就會導致同一個人物擁有不同的形象,這便是人物的文學形象。二則民間藝術家和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也漸漸地形成了一種形象,這便是民間形象。三是史官記錄的正史,具有一定的信服力,但也不可全信,這便是歷史形象。歷史由后來人所書寫,歷經歲月的變遷和沉淀。有人說歷史是最不可信的,因為它往往表達的是曾經的人們想讓后人所看到的,但有時真相是殘忍、丑陋的,人們不愿意去將這些公之于眾。這些原因使歷史更加具有神秘色彩,歷史的真偽很多都難以考察。可是與其說是歷史難以考察,不如說是人心難以捉摸,也許有人會拼盡全力去掩蓋真相,但是天下并沒有不透風的墻,或許會在歲月蹉跎后掩埋在黃沙中。無論歷史是怎樣的,人們總會相信其中美好的那一面。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2]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M].中華書局,2011.
(作者簡介:劉瑾,華中師范大學龍崗附屬中學,高中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