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紅樓夢》中,曹雪芹描寫了眾多人物,其中,以林黛玉最為經典。在刻畫的林黛玉形象的過程中,作者通過各種寫作技巧賦予其一種悲劇色彩,這從其身世、性格等方面都有所體現。本文以分析林黛玉形象的悲劇特征為主要內容,在結合當時社會背景的情況下,對人物特點深入剖析,以期全面認識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
關鍵詞:林黛玉形象 悲劇 真感情
《紅樓夢》作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國文學發展歷史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極具藝術文學研究價值。在這一作品中,曹雪芹刻畫了很多經典人物藝術形象,并通過對人物細節的描寫,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在眾多人物中,以林黛玉這一悲情角色最為深刻。部分讀者多認為林黛玉是尖酸刻薄、小肚雞腸的代表,這實際上是對作品的誤讀,林黛玉的形象正是一種女性角色真性情的流露。
一、林黛玉人物分析
紅樓夢作品中的林黛玉,擁有傾世容貌,兼有令人羨慕的才氣,這為寶黛愛情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正是因此,這也奠定了林黛玉這一角色的悲劇基調。林黛玉和薛寶釵都是《紅樓夢》中的才女,二者存在德才之爭以及思想上的忠叛之爭,在愛情方面,同樣存在競爭。在封建禮教的“殘害”下,林黛玉受盡愛情之苦,最終在賈寶玉和薛寶釵的新婚之夜去世。林黛玉性格清高孤傲,而且多愁善感,她是個心思細膩而且自卑感十足的人,這與其悲慘的結局有著極大的關系。
二、林黛玉形象的悲劇意蘊分析
(一)愛情悲劇
視愛情為一切的林黛玉,若沒有了戀愛生活,就沒有了這一人物角色在《紅樓夢》中的存在價值。林黛玉用整個生命,“譜寫”了一首哀怨纏綿的戀歌,使得為了追求愛情最終喪生的林黛玉從此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對于林黛玉來說,她在賈府內雖然貴為小主,卻長期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愛情成為了她唯一的希望,甚至可以說愛情是林黛玉生命的全部意義。然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自由戀愛是違背情理的。從現代人的視角來分析林黛玉,可能容易將其對愛情的追求理解為“任性”和“小心眼”,這其實是對林黛玉形象的誤解。在曹雪芹所描述的歷史年代,林黛玉追求愛情自由,應該是獨立女性的表現,她勇敢地走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不應該被人們所誤解。
林黛玉的戀愛“悲劇”,其實是至情的表現。在封建時代下,林黛玉勇敢追求愛情,這正是她性格的積極一面,而不應該被看作是導致其人生悲劇的直接原因。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林黛玉的愛情之所以以悲劇收尾,與其性格有著很大的關系,用當前流行語言可以描述為“文藝的人在戀愛中略顯矯情”,林黛玉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賈寶玉身上,見不到時胡思亂想、不斷猜疑,使自己陷入一種莫名的傷感中,但寶玉的性格則和林黛玉相反,愛博而心勞,這使他們很容易產生矛盾。從寶黛的關系這一線索來說,林黛玉形象富有情感美,愛情是她生命的全部,沒有了愛情,那么這一角色也就沒有了意義。為此,曹雪芹只能忍痛“結束”了林黛玉的生命。
(二)人際關系的悲劇
針對林黛玉這一人物性格,雖然從字面描述上她似乎有嫉妒、自私之心,但是,在深入分析紅樓夢我們能夠發現,林黛玉和賈府其他人的正常交往并未表現出這些負面的特征,僅僅是在和寶玉有關時才會有所表露。
在人際交往方面,林黛玉雖然沒有薛寶釵表現的那么“圓滑”,但是不難發現林黛玉是在以真誠待人。在和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即便存在著一定的摩擦,卻很快能冰釋前嫌,這也是為何在林黛玉香消玉殞之后,整個賈府上下無不為之傷心。
林黛玉這一人物蘊含著坦誠、直率的光芒,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她童年時期成長環境造成的性格缺陷。即便最終以悲劇收場,但是,作為《紅樓夢》中的經典人物,將她與薛寶釵作為對比,更能讓讀者反思現代人的生活現狀[1]。
三、造成林黛玉人物悲劇的原因分析
林黛玉的人物悲劇似乎是注定的,這與其幼年的生活環境有關,且也為人物性格埋下了伏筆。
首先,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性社會地位較低,作為家中的獨女,林父對其教育甚為用心。然而,這也導致了林黛玉無法了解真正社會中的女性地位,使其形成了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在紅樓夢的第三回,作者寫道“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書香之族”,我們可以了解林黛玉出身清貴之家,令人羨慕。她雖然是個女孩子,但父親并沒有重男輕女,而是讓黛玉飽讀詩書。正是因為缺少階級教育,使得林黛玉不了解當時社會的女子地位,而且養尊處優的生活也讓她養成了高傲、任性的性格。在進入賈府后,她寄人籬下,加之母親的叮囑,以及外祖母家族環境復雜,使得林黛玉自我保護意識突顯,步步小心,不敢多說一句話,在看到權力爭奪、仇恨后,行為更加謹慎,以至于給人留下“自私”的印象。
其次,在個人性格方面,林黛玉天性敏感,尤其她小小年紀就經歷了父母雙亡、家族敗落的巨變,這對她的性格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在利益壓榨的生活環境中,孤獨生活,加之被她視為生命全部的愛情,并不如愿,使得林黛玉性格產生極大的變化[2]。
四、結語
林黛玉形象的悲劇色彩主要是通過作者對環境的描寫與人物間對比來體現的。由于家庭環境因素,以及個人性格,林黛玉缺少與薛寶釵爭奪賈寶玉的“籌碼”,使最終失去愛情的林黛玉失去了在小說中存在的意義,作者通過悲涼的情景描述,為其悲劇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參考文獻:
[1]王蒙.竹與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多維度建構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2]王偉.“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他”——試論林黛玉形象對“至情”主題的繼承和超越[J].名作欣賞,2016,(05):33-35+39.
(作者簡介:閻子淇,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高中學歷,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