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之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通過多次講話、座談和回信等形式表達了對青年的關懷和期望。站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視角,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進行探究,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繼承和創新,也為新時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夯實基礎。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理論基礎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黨在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其中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這是在總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基礎上,對毛澤東、鄧小平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闡述
(一)馬恩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闡述
馬恩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闡述集中體現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德意志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批判》、《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致共產國際社會主義者大學生代表大會》等文章中。尤其是關于《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為馬克思主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奠定了堅持的基礎,在文章中他提出以人類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作為選擇職業時的主要考量原則,這其實就從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對青年進行有效引導,使青年能夠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其實在馬恩的文章中,我們很難找到“思想政治教育”這個詞,但“宣傳”“理論教育”“政治教育”等詞卻經常出現。
馬克思深刻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在社會變革匯總,青年是一支重要的推動力量”,由此看出,青年一代的成長成才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樣,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從而使青年樹立正確三觀則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恩格斯在《國際社會主義者大學生代表大會》中明確指出要對大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希望你們努力將成功地使大學生們意識到,正是應該從他們的行列中產生出這樣一種腦力勞動的無產階級,他們負有使命同自己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兄弟在一個隊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將來臨的革命中發揮重要作用……而這樣的知識分子必須具有共產主義意識”。
(二)列寧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闡述
在馬克思恩格斯對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闡述的基礎上,列寧在繼承的基礎上對該理論進行了豐富的發展,尤其是對教育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首先是“灌輸”的工作方法。 列寧在《怎么辦?》一書中系統論述了該理論。他認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民主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各國的歷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①也就是說,工人們絕不可能在他們運動的進程中創造出獨立的思想體系。同樣,對于青年來說,需要用符合一定社會發展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對其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這個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同時,列寧也意識到,如果不進行灌輸,青年有可能會對我們帶來一定的危害,他指出不要怕青年們缺乏鍛煉和經驗不足,要用科學的理論引導和推動他們,反之他們就會走向我們的對立面,那會帶來更大的危險。因此,要“按照我們的精神教育他們。”②可以說,這個灌輸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灌輸的要求,以及灌輸的條件和灌輸的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進,不斷開創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其次是實踐法。在列寧的相關著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法的探索。他指出如果離開實際工作,從書本上得來的共產主義知識是一文不值。青年一代只有在與工農群眾的共同勞動過程中,才能真正的成長為共產主義者。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中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闡述
(一)毛澤東思想中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闡述
首先,認識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毛澤東在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以及對中國革命形勢的認識,逐漸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觀察和解決問題。他積極領導廣大青年開展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運動,運動中他認識到青年在整個革命工作中的重要性,指出“勞苦青年群眾占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在斗爭中他們又是最勇敢的,因此取得青年群眾的宣傳,是整個宣傳任務中的一個重要任務”③而且為了確保青年宣傳工作的有力開展,創辦刊物作為宣傳陣地,設立青年工作委員會作為組織機構等,有效保障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
其次,從內容、途徑和方法等方面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毛澤東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主要體現在他的文章中,如《對陜北公學畢業同學的臨別贈言》、《五四運動》、《青年運動的方向、《為人民服務》等等,這一系列文章為青年們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矯正三觀指明了方向。毛澤東明確提出“青年學生、知識分子也只有跟共產黨一起,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④因此,毛澤東號召社會各界青年,努力學習革命理論,參加革命斗爭,為全國青年運動指明方向。同時,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在社會主義建設時候,毛澤東提出來廣大青年要認真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為社會主義建設做貢獻。他在對中央團校畢業學員曾講到:在學習了唯物史觀之后,要不斷前進,一步步準備好力量走向社會主義。在對青年人才的使用方面提出“充分信任青年、大膽使用青年”的理念,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了他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
(二)鄧小平理論中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闡述
鄧小平理論中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論述非常豐富,他從教育的地位、原則、目標等各個方面對毛澤東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進行了繼承和發展。
首先,充分認識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鄧小平曾指出:十年來最大的失誤就是在教育,在于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 。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在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時候,已經意識到大開放會給我們帶來積極的發展,這是我們應該借鑒和學習的。但同時也將帶進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消極的影響,會影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影響到青年們的思想。
其次,提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培養“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是鄧小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定位。鄧小平講到“四有”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時期,是人的思想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他們容易吸收正確的思想,但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引誘或影響。雖然他們的好奇心強、求知欲強但社會閱歷較淺、看問題不夠全面很容易對是非、善惡無法分辨清楚,理想信念容易動搖。因此,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視。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這些人的腦子里是有共產主義的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和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年一代做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是絕對不行。”將青年培養成為“四有”新人,不僅是老一輩革命家的殷切希望,更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接班人的全面考驗。
最后,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和發展。鄧小平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述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實事求是。他在很多場合講到自己是“實事求是派”,過去革命年代的勝利靠的是實事求是,現在現代化建設同樣也是要靠實事求是,尤其是“教育一定要聯系實際”⑤。因此,鄧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⑥的口號,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闡述
隨著市場經濟以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江澤民在1993年3月7日《關于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講話中明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加強,決不能放松和削弱”。在講話中關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論述,江特民強調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在廣大青少年中,要深入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要進行歷史觀和傳統文化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面對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江澤民指出在學習國外經驗的同時教育青少年如何正確的認識我國國情、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傳統,樹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這成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江澤民強調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思想緊密融入到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使得教育的指導思想與黨重要保持一致。
(四)科學發展觀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胡錦濤在年輕時就擔任了清華大學輔導員,之后又主持團中央工作,有著豐富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經驗。作為黨的領導核心后,他仍然非常重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上,他指出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們既具有高尚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又能掌握豐富知識和扎實本領,能夠“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⑦,這個目標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教育內容上,胡錦濤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以愛國主義為重點,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進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進行素質教育”⑧等等。在教育方式方法方面,胡錦濤總結概括提出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教育管理相結合、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等,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大發展。
綜上所述為習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正如他所說 “廣大青年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對堅持黨的領導的信念,永遠緊跟黨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⑨!
注釋:
①《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②《列寧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9
③《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9
④《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6
⑤《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35
⑥《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209
⑦中國文明網http://www.wenming.cn/ziliao/zhongyaolunshu/hujintao/201203/t20120312_550903.shtml 2012-03-12
⑧中國文明網http://www.wenming.cn/ziliao/zhongyaolunshu/hujintao/201203/t20120312_550903.shtml 2012-03-12
⑨《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年5月5日,第2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列寧.《列寧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寧.《列寧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江澤民.《江澤民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黃瑾,程宏毅.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N].光明日報,2016-12-09.
(作者簡介:范瓊,法學碩士,德育講師,作者單位:海南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