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法中,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它在現代民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一項道德原則,誠實信用原則也成為了現代民法中的最高指導原則。誠實信用原則能夠彌補立法者未能預見的法律漏洞,讓裁判和法律順應社會的發展,進而讓民法日益完善[1]。本文闡述了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內容,對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分析,并列舉了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具體表現。
關鍵詞:誠實信用原則 民法 作用 地位
作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一項道德規則,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誠實不欺、講究信用,在自身獲取利益的過程中不能侵害他人或社會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為所有參與經濟的人樹立了道德標準,對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需求進行了反映[2]。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中的一項基本原則,其能夠對民事法律關系進行調整,其主要目的是讓當事人與社會之間實現利益平衡,并基于當事人善意、誠實的態度履行義務、行使權利,從而實現利益平衡和社會公正的目標。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概述
通常情況下,大部分人認為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與外延都是靈活、不確定的,能夠適用于民事法律的各個領域。從內容上看,誠實信用原則是一種追求公正和公平的原則。從外延上看,誠實信用原則不是一個明確的原則,在語言學上誠實信用過于注重字面意思,沒有揭示出誠實信用原則的自然概念。綜合現代公民法律的發展趨勢,誠實信用原則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寬泛,所以,外部和內部領域的學者對誠實信用原則的內涵和外延都有各自的理解,并且也從不同角度對誠實信用原則作出了解釋。
二、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地位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精神的直接反映。民法基本原則的界定為:主要憑借其基本原則協調復雜的社會關系,對民事領域集中反映的問題進行協調,這可以打破法律的局限性。民法的基本屬性就是其效力和基本內容。對立法者而言,誠實信用不但能夠體現民法的基本屬性,而且還能夠體現民法精神。誠實信用原則的實質就是公平正義,它不但能夠讓民事主體之間實現平衡,而且還能夠維護主體的利益。
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社會的基本經濟體系通常包含生產和分配兩大過程。在物質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中,誠實信用原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市場經濟的環境非常復雜,存在著非常大的風險。所以,每個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一定要重視和踐行誠實信用原則。這樣才可以確保在當前市場環境中進行交易的安全性,從而使交易雙方的利益得到保障。
三、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作用
降低交易風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以往的計劃經濟不同,它是一種競爭的經濟模式。獲得經濟利益是經濟主體進行經濟活動的目的,如何保證經營者效益最大化,始終都是經濟主體追求的最大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誠實信用原則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要求經濟主體誠實守信,并且伴隨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一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誠信已經成為了現代文明發展的標志。在踐行誠實信用原則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正義觀念,這使社會的穩定發展得到了保障。
彌補法律漏洞。誠實信用原則存在可變性,能夠彌補法律漏洞。首先,誠實信用原則能夠對民事關系規定中較為模糊的部分進行補充,從而確定民事處理方案。其次,在法律中若出現矛盾或過于籠統的情況,則能夠通過誠實信用原則進行調整和明確規定。除此之外,當法律規范失效時,政府能夠通過誠實信用原則調整民事法律關系。法律、憲法以及地方法規在法律體系中有著不同的地位,地方法規不能與法律發生沖突,法律法規也不可以違背憲法。所以,在沒有其他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政府能夠通過誠實信用原則來處理一些問題。
四、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具體表現
民事主體在履約的過程中應當遵守諾言,不能私自毀約、不完全履行或不履行約定義務。民事主體應當嚴格根據當事人的約定和法律規定來正確履行義務,同時要兼顧雙方利益。如果其中一方履行約定義務不完全或沒有履行約定義務,那么另一方有權利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如果雙方約定后發生變更或約定不明確,那么雙方都應當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承擔己方責任,履行己方義務。
民事主體應當善意行使權利,在保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不能侵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他人利益。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如果民事主體在獲取利益的過程中對他人、社會或國家利益造成損害,或者民事主體通過違法的方法、手段獲利,則該民事活動被認定為無效。
五、結語
總而言之,誠實信用原則在現代民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社會的利益和公平正義達到了平衡[3]。除此之外,誠實信用原則能夠讓我國法律制度更加健全、民法更加完善,從而更好地保障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丹.“誠實信用”原則司法適用的調查研究--以最高人民法院公報部分民商事案例為研究對象[D].煙臺大學,2013.
[2]胡云紅.論誠實信用原則對民事司法中適用法律問題的指導作用——以普超公司訴林志云案為切入點[J].法律適用(司法案例),2017,(22).
[3]駱意.論誠實信用原則在我國民事司法裁判中的適用 基于對《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中53個案例的實證分析[J].法律適用,2009,(11).
(作者簡介:王冠淳,大慶市第四中學,高中學歷,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