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通
摘要:輿論戰場是斗智、斗謀的戰場,解放戰爭中,政治工作對輿論斗爭的引領,為偉大勝利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關鍵詞:解放戰爭 政治工作 輿論斗爭
相對于正面戰場而言,解放戰爭中的輿論斗爭場如同一個沒有硝煙的陣地,既是敵我雙方智慧與謀略的交鋒和較量,同時也是我軍戰時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發揮政治工作作戰功能的重要途徑。
我軍通過輿論斗爭來發揮政治工作的戰斗力是經歷過戰爭的檢驗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就非常重視利用政治工作來引領輿論斗爭的開展,特別是長征中,紅軍宣傳隊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的有力領導下,通過對不同敵軍的調查研究,堅持斗爭的策略性、針對性,不斷實現對敵斗爭的正規化和廣泛化,提升對敵宣傳斗爭水平,豐富對敵宣傳藝術性,有效打擊了白軍,瓦解了敵軍軍心,為長征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抗日戰爭時期,不僅我黨我軍的有生力量迅速發展壯大,輿論斗爭的手段和水平也得到發展和提升。盡管當時困難重重,但我黨我軍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和政治優勢,積極開展對外宣傳工作,努力營造有利于抗戰勝利的輿論氛圍,不僅鼓舞我軍將士軍心、削弱日軍斗志,同時還揭露蔣介石反共陰謀、挽救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經過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的鍛煉積累,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軍隊的輿論斗爭手段也日益成熟,而政治工作的思想引領作用也使得輿論斗爭在戰爭的勝利進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黨對輿論斗爭的絕對領導,確立輿論斗爭與武力戰并重的戰略方針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始終把輿論當作與敵作戰的核心武器。解放戰爭時期,國共雙方在正面戰場以外的意識形態領域也展開著激烈的思想交鋒,這時候,輿論斗爭工作就被擺在了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對此,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和軍隊領導人通過長期的革命戰爭實踐得出“共產黨只有左手拿槍右手拿傳單才能打倒敵人”的歷史結論,將輿論斗爭上升到與武力戰同等重要的位置。
我軍的政治工作就是黨的工作,因此對于輿論斗爭的工作開展,政治工作一直發揮著思想引領的作用,始終將黨的旗幟立在前頭。這種思想引領具體表現在:我軍一直保持著“黨指揮槍”這一不變宗旨,而我軍的輿論斗爭工作也始終處于黨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戰爭中,我軍的輿論宣傳始終講黨性,宣傳與黨和中央論調一致,充分體現了黨的意志,對于國統區散發出的錯誤宣傳輿論可以立即糾正。“筆桿子”對黨的指揮和領導的絕對服從保證了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輿論斗爭隊伍的純潔性和先進性。也正是因為黨始終對輿論斗爭工作處于絕對領導地位,我軍的輿論斗爭才能始終做到方針路線不動搖,在解放戰爭中發揮好應有的威力。
二、充分利用多種傳播載體,將報刊、廣播、文藝活動作為輿論斗爭的鋒利兵器
正面戰場的武器是飛機坦克、堅船利炮,而輿論戰場的斗爭武器則是報刊、廣播、書籍、文藝匯演等,為了使輿論斗爭取得更大的成效,我軍充分利用多種傳播載體來進行輿論宣傳,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是充分利用紙質刊物開展輿論宣傳。當時中國最主要和有效的傳播手段是報刊,各地區的黨組織的中央的指示下,出版各類新聞刊物,使人民群眾明白真相,向海內外如實報道國內的情況,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新華社等新聞媒體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與社論,通過客觀的分析,指出敵方的矛盾、癥結所在,肯定了我方必勝的局面,極大的鼓舞了士氣。
二是利用電臺廣播開展輿論宣傳。抗戰時期,廣播電臺的建立已經受到了黨的主要領導人的重要關注,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輿論斗爭的手段更是百花齊放,但由于斗爭形勢的改變,部分黨報被迫停刊。新華社語言廣播部在此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通過無線電突破封鎖,讓國統區群眾了解解放區,在輿論斗爭中起到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三是利用文藝活動開展輿論宣傳。解放戰爭初期,正是我軍處于敵強我弱的時期。在這樣的形勢面前,消弭悲觀情緒,樹立敢打勝仗的目標是輿論斗爭的關鍵。使我軍士兵和群眾明白,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是必然的。在文藝方面,《劉胡蘭》、《白毛女》等優秀劇目的編排宣傳,訴苦會的開展,都迅速的點燃了我軍的戰斗熱情和堅定了不可戰勝的戰斗意志。
這三種輿論宣傳方式多管齊下,取得了較大成績,比如抗戰結束后,國民黨方面邀請毛澤東赴重慶參加和平談判,意圖通過和平談判作為對我當采取輿論攻擊的切入點,而國統區的一些媒體報刊也開始進行一些“共產黨不來參加談判就是不要和平要戰爭”的宣傳,面對國民黨的輿論攻勢,毛澤東不顧生命危險毅然赴重慶參加和平談判,在這期間我軍的輿論宣傳工作也隨之展開,通過多種傳播載體的無間斷宣傳,不僅將共產黨人的誠意展現給世界,更將國民黨反動派的意圖公之于眾。通過這些報道和宣傳,消除了廣大國統區民眾長期受國民黨反面宣傳的影響而對我黨我軍存在重大誤解。
三、輿情斗爭雙管齊下,對內鼓舞軍心士氣、對外利用輿論瓦解敵軍
毛澤東曾精辟指出,政治工作就是“要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而政治工作之所以能發揮這樣的作用,輿論斗爭是關鍵。當時在政治工作的引領下,輿論斗爭主要分兩個方面來進行:
第一方面是對內鼓舞軍民。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相較我黨擁有更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并且依靠美國援助的軍事裝備,一度取得了一些勝利。這些勝利讓國民黨內一派樂觀的氣氛,陳誠甚至表示:“任何一條鐵路,兩星期內可以打通。”而我軍此時正處于小米加步槍的階段,部分人對美國援助的強大武器產生了畏懼心理。針對這樣的狀況,結合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這一理論。并通過宣傳冊,報紙、廣播等形式將國民黨必將失敗的結論傳遞給前方將士和國統區人民,通過分析說明了國際與戰爭形勢,幫助官兵消除“恐美”心理,引導群眾堅定斗爭。同時利用民主黨派、海外勢力為主的第三方中立力量,在他們的刊物上進行輿論宣傳,達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目的。這些輿論策略都是在政治工作的基礎上建立的,并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不僅強化了人民的思想,更堅定了人民爭取勝利的信心。同樣,當人民解放軍一時失利時,充分的輿論引導,可以讓軍民從挫敗中扭轉消極的心境,堅定反動派必敗的觀點。讓軍民再接再歷,士氣如虹。第二方面是對外瓦解敵軍。不過短短四年,解放戰爭就取得了勝利。不僅是因為我軍英勇戰斗殲滅了敵軍的主力部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敵軍大量的起義大量削減了敵軍的有生力量,(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投誠官兵總數達177萬人左右。)我黨早在1941年就已經確定了“鞏固與發展自己,聯合大多數,爭取中間分子”的政策,解放戰爭打響后,毛澤東要求全黨采用軍事攻勢與政治攻勢并行的方式,瓦解敵軍。當時,蔣介石背叛革命,意圖發動戰爭,以達到其獨裁的目的。這種做法除了飽受蹂躪的人民反對外,其黨派內部也有一些人并不贊同。加上國民黨本身派系林立,中央軍與地方軍矛盾叢生,以及國民黨軍隊中長期的貪污腐敗造成的國民黨官兵之間的嚴重對立。我軍充分利用以上國民黨黨內、軍內之間的種種矛盾來開展輿論宣傳工作,為我們爭取到一部分國民黨軍隊提供了可能。而通過宣傳起義投誠的國民黨軍官,在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正面影響。以北平傅作義投誠為例,北平的和平解放,傅作義通電全國:“今后愿擁護中共毛主席領導。”對國民黨高層造成了巨大的震動,導致許多國民黨高級將領選擇了“北平模式”,極大的加快了全國解放的進程。而對于一些不愿投降的國民黨部隊,除在軍事打擊外,我軍充分利用國民黨戰俘進行輿論攻勢,這不僅體現了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也進行有目的的勸降,為軍事勝利取得保障,減少人民群眾的損失和傷亡。此外通過中共中央的指示,一些黨員秘密潛入國民黨的各個機關,對敵人從內部進行策反和瓦解。這樣的行動,爭取了一批國民黨的中中、下層軍官,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取得了積極的作用。
四、結語
時代飛速的發展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的輿情斗爭工作也面臨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但是無論時代如何變,我軍的政治工作將始終對輿情斗爭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而解放戰爭時期政治工作在輿論斗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和影響,仍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1.
[2]汪翔.解放戰爭時期我軍輿論斗爭策略的運用[J].黨史文苑,2009,(02):6-7.
[3]徐寧.解放戰爭中報紙的巧妙運用[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5,(01).
[4]孫崇峰.試論廣播在輿論斗爭中的作戰功能[J].軍事記者,2005,(01):40-41.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研究生一大隊本科二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