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輝
從十九大到全國兩會,“民生”這個詞始終被擺放在重要的位置。十九大報告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黨的奮斗目標,體現的就是一切為民的民生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始終牽掛著全國困難群眾,細小到了百姓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吃得怎么樣、住得怎么樣,能不能過好新年……”“揭開鍋蓋,看看群眾吃得好不好,掀開被子,問問群眾睡得暖不暖……”等等。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直面民生熱點:取消流量“漫游”費,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增加40元,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等等。點點滴滴,事無巨細,從最瑣碎之處回應了群眾的關切,描繪了人民生活新畫卷,飽含著暖暖的民生情懷,彰顯了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廣大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期待,就是黨和政府的執政追求;群眾愿景,就是人民公仆的責任擔當。大家懂得經濟新常態,并不只意味著增速放緩,反而給民生帶來無限機遇和廣闊空間。增長速度換擋,改變粗放增長方式,大力修復生態,是民生;產業結構調整,做強現代服務業,拓寬就業渠道,是民生;老齡化加速,深化養老、醫療等改革,是民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省出更多財力物力,投入到民生改善上……。民生是篇永無止境的大文章,只要善為政,就能處處有民生。
百姓對民生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民生改善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民生領域的任務也越來越艱巨,這既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中國注解”,也是馬斯洛需求曲線的“中國攀升”。民生改善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長,群眾生活中還有新的操心事、煩心事。兒童托育如何讓人安心、教育如何更加公平、醫療怎樣更有質量……這些老百姓每天念叨的“小事”,成了政府工作報告上的“大事”。一個個民生領域的關鍵詞、一組組擲地有聲的數字目標、一條條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展現出民生改善的新希望。“民之所欲,我之所求”。民生改善不僅是經濟發展的“溢出效應”,更是改革發展的本質要求和一切工作的最終落點。
不斷滿足人民新期待,彰顯了執政者的民生理念;重視民生,體現了黨心與民意的強烈共鳴;改善民生,激蕩著頂層設計與基層視野的同頻共振。這其中蘊藏著民生答卷更加精彩、中國前行更加穩健的底氣與力量。正如一位全國人大代表的感言——“百姓的日子過好了,發展的步伐才能邁得更穩更大”。站在“十三五”的潮頭眺望未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應當成為各級黨員干部須臾不可忘記的價值遵循。